李荣浩《纵横四海》:港风复古,不败的热血

  首先,永远不会失手的作曲。作曲对路,《纵横四海》就已经成功一大半。李荣浩擅长写旋律的能力于这首歌曲里再度得到印证,一气呵成的旋律线条,叙事化的乐句铺陈,记忆点强烈的Hook,可以说每处细节都具备说服力。“金曲写手”此番再次带来兼具可听性跟传唱度的热门作品。

  同时,歌曲中我们依然可以体味到李荣浩作曲中的个性,一方面是通过使用不太寻常的和弦框架来为旋律增色,从而让一首常规意义上的“抓耳”歌曲显现出独到设计感。另一方面是在整体平缓的旋律轮廓中制造动态,克制的音程跨度保证了歌曲如常讲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衔接乐句间形成足够对比,从而促使讲述过程中产生必要的鲜活感甚至是戏剧化。

  歌曲《纵横四海》听起来平实,但期间又有充足值得回味的精彩在翻腾。这正好契合港风精髓。

  其次,对于Band Sound的执着。歌曲中有一段吉他Solo,此处可以视作是李荣浩有意识的标签式“植入”。深受乐队化音乐,特别是摇滚乐的影响,他分明是想要在歌曲中将自己的音乐基因鲜明展现。作为全能型音乐人,李荣浩所做的工作很大程度是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具体到《纵横四海》里,复古更多是一种我们共识的气质跟感觉,内里的审美体系则完全是由李荣浩个人在构建。

  精通编曲制作的李荣浩,围绕着Band 电影先生 Sound主体做足文章,最终所提升的是音乐的表现力,尤其是向Pop质感中注入摇滚等多元层次。并且,基于Band Sound逻辑,他所架构出的音乐形态明显富于立体感,声场空间感十分突出,复古不止是音色层面的呼应,更有细节律动以及总体氛围的重现。可以这么讲,强于乐队化音乐让李荣浩不仅能深度挖掘复古音乐的可能性,而且能够达成复古之外的特色。

  重点清晰,细节考究。歌曲《纵横四海》令我感动的在于,这是李荣浩如手艺人般精心打磨出来作品。如此来讲,复古的远不止音乐,还有做音乐的精神。前者向年轻世代的乐迷普及一个流行音乐的经典时代,后者则可以展现给新生代音乐人一种可贵的创作思路。

  最后,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输出审美的过程中输出内容。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李荣浩的歌曲都是在讲具体故事,他非常注重歌曲的“言之有物”。针对此前专辑《麻雀》我讲过,李荣浩的歌曲有可玩味的音乐性在,也有可解读的文本性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现在的这首歌曲。

  

  如若单纯将复古定位在一种情怀,一种情调,那么很容易就将歌曲窄化,局限在听感体验上的还原,即“听起来怀旧”,而已。这显然不是李荣浩的终极诉求,对于这位专注于写寻常人群故事的创作者而言,歌曲《纵横四海》也不例外地是在描写都能够产生共鸣的现实生活中的奋斗与迷茫、志向与孤独、欲望与思考、追寻与漂泊。你在歌词文本中感受到普世化的心境,这与处于哪个时代无关。

  至此我明白了为什么单曲文案里没有进行繁复的文字阐释,只是简洁一句,“无论世代怎么变化,变得多么新潮摩登,我们还是会感动、会痛、这是永远不会变的。”

  所要表达的已然早就存在于我们经历之中,当然不必太多文字辅助说明。这是一首关于人心的歌曲,复古在这里不是一个宽泛的命题,李荣浩的睿智体现在,将原本与遥远时代,经典影视作品相关联的内容具体化,现实化,落脚在讲述每一位都市普通人的故事。

  将大时代微缩到个体,歌曲《纵横四海》举重若轻地让写意的复古乐风有了写实的人情味。所以我会判断它能够成为热门,是因为歌曲充分关照到了每个人的真实体验。这样的歌曲,能唱出港乐时期的味道,在现在短视频时代同样捕捉到大众的群体情绪。

  李荣浩作品的均衡就体现在,同时兼顾音乐形式的饱满跟表达内容的生动。

  选择放在自己生日当天发布,足以看出李荣浩对于《纵横四海》的重视。究其重要性,不单单是为个人第七张专辑奠定基调,更在于它完满展示了李荣浩的创作理念:巧妙地编排音乐,真挚地传达情感。

  

  所以歌曲旋律悦耳,歌词所表达出内容的触动人心。诸如“浪尽青春/最终去四海纵横”,于港片情节里这是江湖豪情,于离我们最近的现实生活中是不败的热血。歌词模糊了人称,就像是模糊了他跟我们之间的界限。这是在鼓舞听歌的你我去积极面对世界,也是在将李荣浩自己的内心唱出来,他会一直保持探寻,与未知交换无限。

  对于做音乐,这就是极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