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场春雨一场暖,更何况还是春雨,那么喜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大诗人杜甫眼中,春雨就是好雨,好雨便是春雨。

  这春天里悄悄落下的一抹微润,懂得不打扰人的春梦,只是静静地滋养万物。

  不过,这到底是杜甫眼中的春雨。

  同样是春天下雨,写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却成了辣手摧花: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杜甫笔下的春夜是安静的,春雨是喜人的。

  李清照感受的春雨却是另一番模样: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雨疏,说明雨点很大,否则小小的雨丝包裹在猛烈的风中,处在睡眠状态的主人公不太可能感受得到。

  在此情况下她应该只闻风声不知雨落。

  要知道春夜好眠,更何况主人公还是残酒状态,有酒助力,理当睡得格外深沉。

  所以答案很明显,雨是疏雨,却绝对小不了。

  而从浓睡不消残酒这一句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主人公昨夜喝了酒,似乎还喝得不少。

  非如此就无法解释发生在主人公身上“浓睡不消残酒”的现象。

  于是读者会心生疑惑,一般人自酌自饮,大都会适可而止,很少会出现过量之事。

  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至于是什么问题,主人公什么也没有说,她只是写了一个现象,一个奇怪的现象。

  答案留待读者慢慢去揭谜。

  至此有两件事读者已经知道,其一是昨夜雨很大风很猛,其二是主人公虽然昨夜喝了酒睡得香甜,仍感受到了外面的雨疏风骤。

  两件事互有牵连纠缠,浓睡状态的主人公仍知道外面雨大风猛,说明那雨是真的大,风也是真的猛。

  而这么大的雨这么猛的风却依然没有将主人公真正唤醒,说明她确实是浓睡无疑了。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卷帘人当是主人公的贴身侍女,其从外面来,问她相关问题最合适。

  猜测主人公睡意未消,却又想知道外面情况如何,所以才有此一问。

  这再次证实主人公真的是浓睡,以至卷帘人过来她都没有起身,只是出声相问。

  

  《如梦令》中,主人公因为浓睡不消残酒,却又关心着外面的风风雨雨,所以出言询问卷帘人。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主人公所用的词语是“试问”,以及她并没有透露所问的是什么问题。

  关于前者,为什么会是试问呢?

  按表面意思,试问有尝试询问的意思,可显然这样的解读并不符合词作本意。

  试问中的“试”,应理解为试试,试探,有考较查验的目的。

  当然这并非什么是面试口试,而只是主仆之间的一个小游戏,虽然主人公并未起身到外面查看,但她显然已经心中有了答案。

  这点从后面的词句不难证实。

  此外,主人公并没有在词作中直接写出自己的问题,一方面因为从后面卷帘人的回答,读者不难猜出所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词作幽深曲折的效果。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当然是主人公给出的标准答案,可这答案和卷帘人的回答如此不同,问题来了:

  谁给出的答案才是事实?

  答案是两个人说的都是事实。

  这可不是双向讨好,不妨稍稍分析一下。

  卷帘人在面对问题时,当然明白女主人心里关切着海棠花,所以她连忙回答海棠好好的,什么事都没有,其一是让女主人放心,其二也是表明自己的工作做得到位,并无失职之嫌。

  所以海棠依旧,重点在于海棠没有出现问题,风雨过后仍然活得好好的。

  而卷帘人没有想到的是,女主人真正想要她留意的,是花儿的细微变化,也就是绿肥红瘦的事实。

  可这样的留意,显然超脱了卷帘人平时的关注范围,她不知否其实很正常。

  

  常有人将《如梦令》中的主人公和卷帘人比较,认为与主人公的细腻多愁善感相比,卷帘人实在过于迟钝。

  可这并非词作的目的,李清照想来也不至于自恋到一个地步,特地写一首词来展示夸耀自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作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淡淡的伤感,淡到几不可查。

  于是我们不禁再次猜测,词作中开始主人公残酒未消,所为何事。

  答案可能有很多,但如果从上下文分析,应该与伤春有关。

  海棠当然是美的,可是海棠的美既要受限于时节,又要面临雨打风吹,无疑是多灾多难。

  对于不关注海棠或者对于季节流逝无所谓的人来说,海棠的盛开与凋零实在是小事一桩,根本不值得留意。

  更不用说还是海棠不易察觉的凋零,如果能留意到,除非特别细心或观察力十分敏锐之人,只有一个可能,便是《如梦令》中暗藏心事的主人。

  李清照是否借伤春为名,叹息自己流逝的青春?或者是隐晦地表述因为与丈夫分离,而心生幽怨之情?

  外人不得而知,正如词作主人公所言,知否知否。

  知道的人便知道,不知道的人,哪怕他人一旁点问,也是满脸茫然。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