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里窥视真正的恶,日本电影《告白》,暗黑程度远超《少年的你》
在这平凡的周末,我试图寻找一部轻松的电影来调剂心情,一番浏览后我打开了这部名叫《告白》的日本电影。
影片内容和观影心情与我预期完全背道而驰,这并非一部浪漫的爱情电影,而是一部让人揪心、惊愕乃至战栗的悬疑电影。
未成年人应该远离此电影,而对于每一位家长,我建议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或者可以通过本文简单了解一下。
此“告白”非彼“告白”
电影名称是“告白”,但结合电影的内容来看,此电影名称的“告白”更应该理解为坦白、自白,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具有浪漫主义的表白。
电影开篇,是一副欢乐打闹的校园日常景象,1年B班的学生们即将迎来春假,他们一边嬉闹一边喝着学校统一发放的牛奶,可能由于本电影悬疑片的定位,整体画面较为阴暗压抑,但孩子们脸上洋溢的欢乐与特有的青春感依旧溢出屏幕。
镜头一转,画面聚焦讲台,班主任森口站在讲台上,静静地凝视着眼前的混乱,淡淡地开始了自己的“告白”。
班主任森口是一位丈夫罹患传染病的单亲妈妈,一边工作一边独自抚养自己的女儿,女儿于她,既是精神伴侣也是生活的全部重心。但一段时间之前,森口的女儿被发现在游泳池溺水身亡,警方通过调查后,认定这是一起意外事故。
而种种迹象表明,事情真相远非如此,经过一段时间抽丝剥茧的调查之后,森口掌握了女儿事故的真相,并认定凶手是来自她班级的学生——此刻正身处教室里的——少年A和少年B。教室里一片哗然,但森口却并未直接指认A和B具体是谁,只是给出了一些明显的线索让学生去猜测,并宣布自己将不会联络警方,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向凶手进行复仇。
此次告白,即为宣战。
作为复仇的第一步,她向这两名少年的牛奶里加入了传染病的血液——这是一种不可治愈传染病,在病发前有五到十年的潜伏期——“这么长的时间对于感受生命的重量,反省自己的罪行已经足够了”,森口说,教室顿时陷入一阵混乱与恐慌。
此后,森口老师辞去教师职务,并祝福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春假,讽刺却又真诚。1年B班的学生也各怀心思迎来了春假。
真正的恶,源自于年少的无知
显而易见,1年B班早就通过老师给出的线索猜出了少年A和少年B的具体身份,而更令他们惊讶的是,少年A在春假之后回到学校开始了正常的上课——没转学也没休学,似乎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事一样。
于是,其他同学开始了对少年A的孤立与排挤,到最后,逐渐演变过程了一场校园霸凌的暴力狂欢。
我无法同情嫌疑人A的遭遇,却也反感周围同学的做法,在当前情况下,以暴制暴并不是一种正义而成了另一群人的消遣与狂欢。
而最终,A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进行反抗,用传播疾病来威胁这些霸凌者,以一种破釜沉舟的姿态结束了这场校园暴力。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周围的同学并不是为了传播正义而去伤害A,而是为了满足自己欺负弱小的恶趣味,当弱小的一方变得具备攻击力,这群欺善怕恶的乌合之众便做鸟兽状,四散而去。
另一边,因为担心自己身患传染病的少年B虽然没有正常上学,却依旧过着地狱般的日子——为了防止自己的母亲感染“传染病”,他将自己关在房里,不与家人说话也不与家人有任何形式的接触。每当他不小心触碰到餐具或者用完厕所,便会发疯般地将物品擦洗干净,而与之相反的是,他却愈发忽视自身的卫生。
他再也没进行过洗漱与理发,头发、指甲逐渐变长,身体的每一处都开始附着污垢,被担心和孤独折磨的少年开始从污垢中寻求存在的意义——身上散发的难闻气味表明他还或者,还存在。
但是他也并没有逃脱1年B班同学们的伤害,通过每周家访的老师,他知道了同学们正在热烈期盼着他回归校园——他当然知道,这份期盼越热烈,也表示着同学们的恶意更浓烈,他们并没有忘记这件事,而是像一匹饥饿的野兽,时刻紧盯着猎物准备伺机而动。
被突出的红字组成了“杀人凶手”四个字
最后,同学们的恨意通过一封表面上的“慰问涵”呈现在少年B母子面前,表面上字字温暖积极,洋溢着感动与期待的慰问涵,实际上饱含着令人不寒而栗恶意,慰问涵上最醒目的几个字组成了“杀人凶手”四个字,在积极的话语中间显得格外刺目。这一发现也瞬间击溃了少年B的母亲。
未成年的中学生,十三四岁的年纪,所呈现的恶却是如此地让人战栗。
他们可以以欺负弱小为乐,可以集体孤立另一个人,可以恶意诬陷一个人,可以从身心上完全摧毁一个人,甚至可以为了一点点存在或者一点点乐趣感伤害一个无辜的人。
而更可怕的是,他们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无论是少年A与少年B因为想要寻找存在感而恶意杀害来森口老师的女儿,还是1年B班的同学以校园暴力的形势伤害A和B,乃至无辜的少女C,他们都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日本还是国内,因为校园暴力产生的悲剧也时有报道。我们看到《少年的你》这类电影时,会为里面主角的遭遇难过不安,会愤怒、会流泪,但事实上银幕前的我们永远无法体会当事人的心情,更令人无法释怀的是,肇事者亦不需要承担任何代价。
我只是觉得好玩而已——有的学生会说。
他们还是个孩子啊——有的家长会说。
他们未成年,受未成年人的保护法保护——法律注明得很清楚。
而导致未成年人这些恶劣行径的根因,我以为源是自于他们的无知。
十三四岁的年纪,心智尚未发育完全,却早已具备一定的行动能力,其脆弱不堪的自尊系统更是早已经萌芽疯长,他们无法从一个全面的角度完全客观地看待一件事情的利弊,会因为一句简单的教唆而去做一件并不正确的事,也会因为孤单或者存在感去伤害其他人甚至伤害自己。
未成年人的自尊心也导致他们不愿意向身边的人求助,而是自行在脑海里夸大事情的真实后果。其实,在本剧中,如果少年B及时去做检测或向母亲坦白,他就会发现自己并未染病,后面的悲剧也就可能避免了。
而比这些迷途少年更可怕的,是那些知错犯错的少年,他们知晓知道自己被“保护”的特权,于是更加有恃无恐地去实施犯罪或教唆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去做一些有害的事情,然后不着痕迹地逍遥法外。
每个孩子生来单纯,后天心性、心智的形成与发展和成长的环境、家庭关系以及所受到的教育都有着极大的关系。从某种程度来说,家庭与教育,是每个父母最该极度关注的头等大事。
家庭与教育,每位家长都该予以高度重视
随着影片的进一步进行,犯罪嫌疑人A以及犯罪嫌疑人B的作案手法以及作案动机也逐渐显露出来。
少年A,同学和老师眼中的天才少年,却有一个并不幸福的童年。
少年A的母亲是一位高材生,生下少年A后被迫困于家庭生活,于是将自己的不得志完全寄托在少年A身上,望子成龙到偏执的地步,最后A的母亲终于无法忍受平凡的生活而抛家弃子,转而去追求学业上的成就。这也是少年A性格悲剧的根源——年少时期母爱的缺失,导致他一生都在寻求母亲的认同与关注。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少年B,深受母亲溺爱,性格乖张敏感。少年B由于自身性格身边并没有什么朋友,于是当少年A找到他时,他就像快要溺亡的人抓到救命稻草一样疯狂迎合这段友谊,哪怕最后知晓自己之际少年A的工具,也不愿承认,转而走向了更极端的自我证明之路。
导致少年B性格形成的根因,也有家庭的因素。
少年B家境良好,父亲外出工作长期不在家,家中只有他与母亲生活,母亲对他的保护与溺爱无以复加,总以期待鼓励的目光看着少年B,没原则地保护与溺爱着孩子。
所以一开始当森口老师知道真相,指责B是犯罪嫌疑人时B的母亲极力为自己的孩子辩白——她只是为了保护同学而已,他的内心还是善良的。
在B的母亲看来,孩子是她自己的映射,她从内心不愿也不能接受孩子是不好的这一现实,所以当B坦言自己的真正的凶手时,B的母亲无法承受真相从而产生了带着孩子轻生的想法,以消亡维持自己的信念。
从电影到现实,在出生率一直在下降的今天,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重心,父母理所当然地对孩子好,满足孩子一切物质上的要求。
“再穷不能穷孩子”——是多数父母身体力行的一句箴言,哪怕是暂时委屈自己也要给予孩子最好的任何东西。但除了物质上的宠溺,父母往往不那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这里的教育不是知识上,而是心智、习惯和性格养成上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性格形成时期接触最多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学在心里,成为孩子性格塑造的第一部分,因此家长更应该从这个角度,以自身的言行与影响孩子做一个正直、优秀的人,而不是只是在物质上加以满足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重要性。
注重关乎孩子心理上的变化与需求,避免忽视那些用一个拥抱就能弥补的过失,避免放任这些过失直到悲剧的发生。
回归电影本身,再次回顾故事
前面的两节似乎个人主观意识和说教意味过于强烈,在本文的结尾,我想回归电影本身,再次捋一下电影的情节。
本文的主人公,我们分别称之为森口老师,少年A、少年B。
少年A为了得到母亲的关注,无论是努力学习获奖还是制造混乱都没能得到母亲的目光,于是他选择了通过伤害身边的人来博取关注的做法——制造一场华丽的自杀事件,而最终却伤害了自己的最在意的人。
少年B,孤单缺爱,得到少年A的友谊使他受宠若惊甚至一味迎合,甚至陪同少年A伤害了森口老师的女儿。
犯罪之后少年A坦诚自己从未将B当成朋友,只是在利用B,并希望B将自己的罪行传播出去从而引起关注。B得知真相难受又震惊,于是试图报复B,其做法就是在发现受害人没有死亡时依旧将其扔到游泳池导致了最终的悲剧发生。而这一切,只是他对A的报复——剥夺了A想要获得的关注。
森口老师,老师无疑是受害者,却也是施害者。从不付诸于武力,而是从心理出发,步步为营、旁敲侧击地摧毁了两名少年的心智,抽丝剥茧般凿开二人心灵最脆弱的角落,假以他人之手将两位少年逼到绝境,再彻底摧毁他们所珍视的东西。
而另一边,森田老师却是满口热爱生命,满口教育——我想她也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面对眼前发生的悲剧,她做出了一个普通的选择,而最终不动声色完成了自己的复仇。
而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法也无权判断对错,只愿能够从电影里窥得一点能够用于我们人生的经验,再加以运用,以求能够更好的生活。
这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