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3《被讨厌的勇气》:人人皆可改变,皆可自由,皆有价值

  最近经常在微信圈里看到朋友们讨论和引用《被讨厌的勇气》书中的观点。

  比如“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或者“如果自己不为了自己的人生而活下去,那到底谁会为了自己而活下去“,

  再加上被讨厌的勇气这样的题目,感觉颇有些心灵鸡汤的味道,可是细品之后,这样的观点在生活中能

  有多少实现的可能呢?这引起我对这本书的好奇,它会带来切实的答案吗?

  豆瓣介绍这本书的销量获得日本亚马逊2014年度销售冠军,连续300天雄踞销售榜首,看来有很多人希望在书中得到答案。

  当我们回顾人生的时候,总是否百味杂陈、困惑丛生?

  我们是否对自己诸多不满,羡慕其他人怎么可以轻松又成功?

  是否在人际关系中左右为难,倍感疲惫?

  是否在工作事业中屡屡受挫,怎样努力也无法获得满意的回应?

  是否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是否生活在种种束缚之中,困于其中,看不到出路?

  是否渴望重建自己的人生剧本?

  是否一直在探寻人生的意义?

  在《被讨厌的勇气》里,我们将得到什么样的答案?

  《被讨厌的勇气》的副标题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提起阿德勒和他所创立的阿德勒心理学知道的人很少。但阿德勒在历史上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大巨头”。随着《被讨厌的勇气》一书的畅销,阿德勒心理学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之内。虽然很少人知道阿德勒这个名字,但他的思想影响颇广。在全球畅销书《人性的弱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体现了很多阿德勒的思想。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是这样解读人性的:人人皆可改变,人人皆可自由,人人皆有价值。

  人人皆可改变

  1、改变可能吗?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播出后,女主苏明玉的经历引起许多观众的共鸣,对苏明玉一直活在过去痛苦中深感同情和无奈。剧评中有位网友说:即使在阳光下拼命奔跑,也无法逃离原生家庭的阴影。

  电视剧中,苏明玉的妈妈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作为家里最小的女孩,苏明玉要包揽家务,但一切的需求都要让位给两位哥哥,好吃的要留给哥哥;大哥出国留学时卖掉明玉住的房间来筹备费用;二哥毕业旅游时,妈妈愿意赞助3000元,而不愿意为准备高考的明玉花钱报补习班。而明玉的爸爸始终对这样的事情默不作声。

  小明玉在原生家庭中感受的是委屈,愤怒和不公平,她选择的是从家庭中逃离,靠自己咬牙打拼,在恨中度过几十年,直到参加母亲的葬礼才回到家中。筹备葬礼的过程中,她出钱出力,却没有一滴眼泪,甚至开车时甩掉母亲的骨灰盒也不回头。苏明玉埋藏在内心深处的伤痛,愤怒和怨恨在葬礼前被引爆,却只能独自在车上痛哭。

  对于苏明玉来说,即使远离造成伤害的家庭几十年,她仍然深陷在恨意与对亲情渴望的冲突中,生活在回避与痛苦中。

  过去的经历塑成了现在的苏明玉,这样的她可能相信爱吗?她可能信任身边的人吗?

  心理学认为大多数人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过心理创伤,特别是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而这样的创伤对我们的影响,就像这位网友表达的,拼命奔跑也无法逃离,无法改变。

  这正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中对心理创伤的理解: 心灵过去所受的的伤害是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把心理创伤学说称为原因论。

  在不了解苏明玉过去经历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指责苏明玉在葬礼中种种“不孝”的举动,当我们用原因论看待苏明玉时,对苏明玉现在的行为和生活状态产生理解和同情。但与此同时,仅仅用过去的原因解释现在,而决定现在的过去事件不可能发生改变,活在今天的人们面对现在的生活只能背负伤痛,充满了无奈和无力感。

  仅仅承认和理解过去的经历对我们现在生活产生影响,并不能让此刻的生活得有所不同。我们都希望远离既往伤痛的阴影,我们都希望摆脱被塑造的行为模式的束缚。

  改变可以发生吗?

  2、阿德勒心理学中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01、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出于某种的目的而做出的选择;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有背后的”好处“存在。

  书中有一位女学生,因为脸红恐惧症一直无法治愈来见哲人。她希望治好恐惧症之后,可以去和自己喜欢的男生表白。

  在哲人看来,女孩患上脸红恐惧症,是因为她需要这种恐惧症。她用“我有脸红恐惧症所以才不能主动表白”这样的想法,来逃避会被喜欢的男生拒绝的可能,即使被拒绝也可以说服自己,被拒绝是因为脸红恐惧症,而不是为自己的原因。

  选择脸红恐惧症背后的目的是回避可能被拒绝的处境,逃避因为被拒绝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

  女孩靠脸红恐惧症才能让自己接受对自己的不满以及不顺利的人生,这就是这个选择带给她的“好处”。

  02、生活中的不幸是我们自己亲手选择的,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不幸带给我们某种好处。

  与哲人对话的青年有一位朋友,因为过去与父母关系不和,现在非常害怕出门,一踏出房门就会心悸,手脚发抖。这位朋友对过去赋予的意义是“自己是因为受到父母的虐待而无法适应社会“,他选择躲在家里。他闭门不出,一方面可以获得父母的极大关注和小心翼翼地照顾,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面对一旦迈出房门,就会沦为没有人注意的“大多数”。

  我们感觉困于某种情境,无法脱身,会说上司挑剔,同事无法合作,事情无意义,每天一面意气消沉一面怨声载道,无论有意无意,我们选择坚持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中,就不必面对对自己不满,不必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也不必面对改变之后还要接受自己只是“普通”的一员。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同样是个子矮,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缺点就会倍感苦恼,感到自卑;有人认为让别人感觉轻松亲近,就会坦然相处、没有困扰。

  同样生活在离异家庭的两姐妹,在日后婚姻关系中有不同的态度,认为父母离异自己缺失了爱,在亲密关系中不断的索取爱;认为父母离异看到母亲的辛苦,希望帮助妈妈,在亲密关系中会做一个照顾者。

  有时候不断重复自己的不幸,因为不幸被周围的人包容和照顾,因为不幸使自己成为“特别的存在”。当我们需要不幸带来的“好处”的时候,就会一直需要不幸的存在。

  03、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回想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时,还是一个赤身裸体,没有丝毫独立生存能力的小婴儿,没有自我概念、对世界的认知完全空白。在我们和父母或者养育者的互动中,逐渐学习到对自我的基本认知,我是被关注的,或者我是不被重视的;学习到从别人那里可以得到什么;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地方,生活着什么样的人,这个世界上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

  在这些基础上孩子们逐渐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自己,并从这个“我”中产生应对世界的方式,这些内在的认知很大程度在外在表现为人的性格、秉性。

  一个备受关爱的孩子,在他眼中自己是值得爱的,世界是相对安全的,他更容易信任他人,更愿意主动亲近他人;一个需求被忽视懂得孩子,在他眼中自己是不被爱的,世界是冷漠危险的,他更容易选择防御他人,更愿意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

  每一个人对世界,对自己的认知都是在不同外部环境中后天习得的,

  每一个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不同的。这一切并不是先天被给予的。

  当意识到我们关于自我、世界、应对方式都是被教育的,是自己从小学习的结果的时候,

  就给予我们重新选择的机会,给了我们改变的可能。

  04、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阿德勒曾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种族,性别、外貌、过往的经历,这些已经发生,这些已经被给予。

  已经发生的无法改变,也无须改变。

  我们不需要更换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更好的世界才可以生活的幸福,

  我们只需要更新看待自我、世界的眼光,随之而来的行为、应对方式都会更新。

  唯一可以发生不同的只有此时此刻,了解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在此刻,我们可以选择继续沿用过去的方式面对现在的生活,试图掌控,让未来呈现出自己既往经验可推测的样子,让自己的生活循环在熟悉、必然的状态中。

  同样如果现在的生活让我痛苦,就像苏明玉,十几年过去了,仍然感受痛彻心扉。

  改变的第一步是作出决定,决定为自己的幸福负责,决定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面对未知,或许有不安,同时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书中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这是我们想要改变时面临的选择,对此负责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在选择面前,首先需要的是决定,决定终止过去对我们的影响,决定改变;需要的是改变的勇气。

  我不活出我自己的样子,谁又能活出我的样子呢?

  我们不再无意识的按照既往的模式生活,开始选择不同,选择改变时,就拥有了自由的可能。

  人人皆可自由

  1、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书中的青年不喜欢自己,认为自己不自信,太固执,在意别人的看法,认为没人愿意和自己这样乖僻的人交往,一直和哲人抱怨自己的缺点。他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像朋友Y一样开朗自信。青年的苦恼来自于人们始终生活在各种关系之中,关系中总会有自己,有他人,共处于同一个社会环境之中,有标准,有比较。青年因为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非常在意自己的缺点。

  人是社会性动物,不可能独立存在。盘点我们人生中的烦恼,大多发生在关系中,比如伴侣关系中的冲突,工作中的压力,亲子关系的焦虑,即使是孤独感,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才可以体会到。

  阿德勒断言:人的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

  我们总是处在各种人际关系之中,在各种关系中希望自己是一个好员工,是好父母,好伴侣;在每一段关系中寻求认可,为了得到认可甚至不得不活在别人的期待之中。每一段关系,每一个期待就如同一段绳索,各样的关系、期待的绳索交织缠绕,织就一张大网。我们被自己织就的大网捕获,倍受束缚而疲惫不堪。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不再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这也意味着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自己为自己负责,活的满意与不满意都只和自己有关,不再为自己的逃避找任何借口,也不再企图归咎于他人。自由与责任永远并肩前行。

  自由就是被人讨厌,不再八面玲珑地讨好他人,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

  这也意味着当我们明白自己对自由的需求时,就会同意他人有着同样的需求,理解我的看法和意见是属于我的,不再企图他人接受。同时我们不再在意他人的评价时,更容易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横向的关系,也就是平等的关系,没有纵向的高低,强弱的关系。

  2、如何可以在羁绊我们的人际关系中获得自由?

  阿德勒心理学提出:课题分离

  在关系当中,

  ·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分清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

  ·每一个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课题属于这个结果的承担者。

  ·关于自己的课题,能够做的就是选择自认为最好的道路 ;

  ·不再干涉他人的课题。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阿德勒认为没有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寻求认可。因为别人对你的看法是他的课题,你没有办法左右他人的想法。同样没有必要满足别人的期待,别人的期待也是别人课题。

  特别是在亲子关系中,中国父母为孩子的教育鞠躬尽瘁,陪伴写作业,安排各类辅导班,把孩子学习的课题背负在自己身上,把自己期待的课题放在孩子身上,但孩子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法始终按照父母的期待生活,焦虑的父母和疲惫的孩子被彼此的课题捆绑在一起。

  阿德勒建议把属于孩子的课题学习还给他,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孩子想学习的时候或者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支持,但绝不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时,不要指手画脚。

  改变需要勇气,获得自由需要勇气。

  没有勇气面对不同生活方式带来的未知与不确定,无法停止寻求认可,无法放下满足别人期待的欲望,背后是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实际上是内心无法认可自己。最终问题都将回归到自我价值感。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人皆有价值

  1、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

  人们出生,从一个弱小,无力照顾自己的状态开始,为了生存必须完全依赖外界的帮助,借助外界的回应来认知自己,从外界的回应来肯定自己的价值。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不断被强化这个需要,于是我们通过追寻金钱,事业,成就,好的关系,好的形象,用外界的认可证明我是有价值的,但与此同时作为个体,孤独,无力,无意义感一直存在于在内心深处。

  在婴儿时期,虽然弱小,但是可以获得周围世界的全部注意,我的需要就是世界中心。我是世界的中心。当我们带着这样的自我印记与他人接触时,却发现每一个人都是这样长大的,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他人都要优先考虑我。但实际上我不是世界中心,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的需要而活。

  最终我们发现我们是整体的一部分,我们与整体紧密相连。既无法独立于整体而存活,又不能过度强调自我中心。过度执着于自我时,才会非常在意别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而不得不活在别人的标准和期待里;才会一味突出自己的特殊性而攀比竞争,甚至以“不幸”、“问题”来获得关注,才会不断干涉别人的课题,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

  对此,阿德勒心理学提出的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是包括从过去到未来,包括从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国家乃至宇宙整体的一切。共同体感觉指在共同体中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觉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2、我们在共同体中有归属感,感受到对共同体有益时就会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建立共同体感觉从以下三点做起:

  01、自我接纳:

  在共同体中,存在就有价值。

  我的一位朋友和儿子之间的事情让我感触很深。朋友的儿子在英国读书。儿子成绩一直不理想,连续几门挂科,按照学校的规定最近这次考试如果仍然不达标,就会做退学处理。朋友非常焦虑,愤怒;但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力图把儿子拉回正规。他每天都会和儿子沟通,帮助儿子制定计划,甚至在儿子早晨起床的时间打电话过去叫醒。直到儿子突然失联,在寻找过程中朋友后悔莫及,不断反问自己,儿子到底需要什么。他流着泪说:“现在我只想儿子回来,只要他平安回来。”

  当我们意识到要失去时,才回深切体会到这个人存在就好。

  试想当不因我做过什么,拥有什么,只是因为我的存在而被尊重和平等对待时,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

  试想当我们可以这样对待自己,内心是否感觉安定而更有勇气去完成自己的决定。

  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接纳真实、不完美的我,接纳我被给予的东西,使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可以改变的部分。

  自我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不必炫耀自己的优越性,不在与他人的竞争,把他人当作对手。

  02、他者信赖: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任。

  03、他者贡献:把他人作为伙伴,给予影响和贡献。从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转为我能为他人做些什

  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当我们接纳了真实的自我,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

  当我们信赖别人,视他人为伙伴时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

  当我们体会到对他人有用,对共同体有益时才会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无论既往发生过什么,改变都只能发生在此时此刻,我们不需要改变自己,改变是看待自己和世界的眼光;从接纳自己开始,信赖他人,他者贡献,体会到在整体中自己的价值,获得幸福自由。

  无论你想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获得自由的勇气,还是追寻幸福的勇气,

  阿德勒说: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应该由你开始。

  我是喜悦息羽,用文字邀你一起喜悦行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