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从《黄金时代》开始传奇,又在真正的黄金时代里沉眠

  1997年,王小波送别妻子李银河后,独自在家中去世。

  王小波的老师许倬云先生最不愿意写小波的悼文。他说白发人送黑发人,泪都流在心里,太伤感。

  许倬云是台湾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师从傅斯年,王小波是他的学生。

  许倬云写过很多近代学术大师的悼文,像钱穆、李济之、杨庆堃等,字字饱含真情,篇篇尽显大师风流。

  可是,他坦言最不敢写的就是王小波的悼文。这会让他经常想起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午后,那个一脸平静不温不火向他讲述黄金时代的内地学生。

  在台湾,许倬云的名字远远比其他任何地方出名。

  他被称为“台湾近代改革的推手”,不太看得起胡适,当面斥责过李敖,后来被迫远走美国,留在匹兹堡大学做历史系导师。

  王小波就是那时候认识他的,两人经常一聊就是一个下午,看似师生,更似朋友。

  许倬云研究的是历史和社会学,但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挑剔的眼光,都给了王小波很大的启发,让他精改出风靡两岸三地的《黄金时代》。

  1991年,为了不让《黄金时代》明珠蒙尘,许倬云回台湾跟同仁讲:“我不是作家,我破个例,推荐一篇文章给你们。”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的获奖感言中说:“感谢我的老师许倬云教授推荐了这篇小说。”

  当时,王小波回到国内不久,薪水少得可怜。这笔丰厚的奖金使他从此辞职居家、潜心创作。用李银河的话讲,就是“他成了个体户”。

  虽然许倬云没指点过王小波如何写作,但他却训练出王小波独一无二的凝练语言。这种文学功底结合王小波前卫的思想,让他的《黄金时代》一鸣天下闻,收获了无数的粉丝。甚至,有热爱他作品的粉丝专门成立了“王小波门下走狗”的读书会。

  王小波对许倬云十分崇敬,他在多个场合和作品中提到自己的老师。

  王小波去世后,他的妻子李银河接受媒体访问时说:“小波特别佩服的老师没有几个,许倬云是他最最推崇的。他经常在文章中提到'我的老师',就是指许倬云。”

  1984年,32岁的王小波赴妻子李银河就读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可是,他的蹩脚的英语成了拦路虎。

  同是中国人,许倬云被这个经常偏着头走路的年轻人吸引,两人渐渐熟悉。

  当许倬云听说王小波写了一部《黄金时代》,而这部作品所处的时代对他来说又是最敏感、最神秘的,就要过来一看。

  看完之后,许倬云才明白眼前这个波澜不惊的年轻人心中有着多么澎湃的激越。不忍王小波浪费才华,许倬云把他要过来做学生,并教他如何修改《黄金时代》。

  许倬云很少称赞自己的学生,但他对王小波的欣赏却是溢于言表的。只要有内地学者去拜访他,谈到内地的文艺复兴时,许先生就会提起王小波。

  他说:“王小波同时代的作家,到今天还被那么多年轻人喜爱怀念的不多。小波走了,可今天还有那么多人怀念他,为什么?他第一个提出了个性的牺牲和解放,这种执守如一的自由是不是很多人正在追求的?”

  在台湾,许倬云的其他学生对王小波也很好奇,他们很羡慕老师谈起文学就提到王小波,对他的《黄金时代》也耳熟能详。

  于是,很多来内地的台湾作家总带着同一个话题过来:“许先生的学生王小波在内地是不是影响很大?他是不是内地当代文学第一人?”

  可惜,没人能给出一个权威的答案!

  尽管王小波英年早逝,但他的《黄金时代》系列至今无人敢以置喙。

  因为,那些自认文学水平比他高的作家,没有名气和好作品;自认文学水平比他低的,又把他捧成了偶像。

  江山代有才人出,李白几句话留下来,苏东坡几句话留下来,小波也留下来了,那是天籁,是天地间最好的结合。--许倬云

  也许,只有他的老师许倬云可以评价他:“小波不在我的专业领域之内,我却十分感激他的刺戟,也十分怀念和他的一问一答中埋伏的机会与对人间的深情。”

  《黄金时代》三部曲是王小波的代表作,也浸透着他的老师许倬云的心血。

  在最艰难的岁月,用青春的叛逆谈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在岁月静好的时刻,披着沧海桑田的风霜回归平淡和冷漠。在《黄金时代》三部曲里,王小波就是那个存活在六、七十年代里一直觉醒从未蠢闷的灵魂,饱含深情眷恋人间。

  《黄金时代》描写的是60、70年代的一个青年,历经劫波的心灵反刍。在那个时代那些地方,活着一个个越约束越反抗的灵魂,也隐藏着一个个越青春越牺牲的凡人,唯有走过哭过笑过,才能解脱。

  从《黄金时代》开始传奇,又在真正的黄金时代里沉眠,王小波一直令人拨烛怀念。

  若想走近他、了解他,一察这个比贾平凹、莫言更早一步探寻人性秘密的当代作家,建议您从他的《黄金时代》开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