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靠着全文不到700字的参折,将翁同书置于死地,这是为何?
搜搜搜,搜尽天下事,大家好!我是搜史君,欢迎关注!
曾国藩“天下第一折”的《参翁同书片》出自曾国藩幕府之手,在曾氏众多的参折中算是最不负盛名得了。这道参折之所以如此享有这么高得评价,是因为被参者翁同书是中国近代最有名望得翁氏家族得成员,还有一个重要得原因那便是全文696个字就将翁同书置于死地,足见这份参折得重量。著名的作家唐浩是这样评价的:“那是一份不能不接受的参折”。
这份参折是曾国藩写于1862年,当时的情况正处于清廷混乱时期,同时发生的大事件便是长达十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北方的捻军起义,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就是与太平天国抗争的主要力量。1862年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两江地区就包括了江南省(今江苏、安徽和上海)和江西省。当时出任安徽的巡抚就是翁同书。那么曾国藩为何要参翁同书一本呢?
关于翁同书被参一事,是由于在处理苗沛霖问题上做出不正确的判决。苗沛霖出身于安徽,当时形势混乱,于是他就靠办团练,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已发展了自己的地方武装势力,但是令人咂舌的就是他的毫无原则的政治态度了,一会投靠太平天国,一会又投靠捻军,又或是投靠清朝,那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墙头草了,三边倒。
在1859年时,太平天国与捻军合作共同进攻由翁同书驻守的定远县城,在定远失守后,翁同书退到了寿州。在次年,天平天国围攻寿州时,翁同书联合了苗沛霖,但答应了苗沛零的条件将他的仇人杀害,本来已经说好了,但在苗沛霖目的达到后,反悔了并没有真心的投诚,自然最后寿州也失守了。由于翁同书的忠奸不辨,导致了城池的失守,曾国藩听后那是火冒三丈,当即就想要参翁。
想要成功的参翁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翁同书的父亲历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至大学士,是咸丰帝、同治帝两朝皇帝的老师,地位显赫,并且深受慈禧太后的信赖。
翁同书的两个弟弟一个是盐运使,一个是状元。就这样面对如此强大的后台,曾国藩依然在翁同书被调回京十余天前后就向上递交了《参翁同书片》当时由于寿州失守,翁同书还没被撤职,结果就是这份参折就让翁同书背叛了死刑,这份参折有这么大的威力吗?
其中参折中的话用我们现在的意思翻译出来大抵就是这样的,文章直接了当的指出了定远城失陷造成的殉难者不计其数,顺带着将翁在不满1年前的“梁园之搓”的案底被翻出来。在两城失守时的危局,翁作为一省的巡抚竟就弃城而逃,又因其“复依苗沛霖,导致养痈为患,民怨沸腾。在苗沛霖的问题上,翁毫无主见。
参折中将翁去年誓要杀苗的大义凛然和寿州失守后表苗忠义二者的矛盾升级,到“荧惑圣听,败坏纲纪”高度上升至此,也没有谁敢去护翁了,否则就是有和朝廷作对的嫌疑了。要说作为翁的亲属们求情之事,本来翁误用歹人,弃城而逃,连失两城,这些罪状已是事实,但作为翁家的满门忠烈,可以放他一马,从轻处理,可也因这个原因又将翁的退路封死,于是翁被判死刑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曾国藩就靠着全文不到700字的参折就这样将翁同书置于死地,简直令人唏嘘啊!怪不得这份参折称作晚清第一折呢!大家怎么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