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客人》:烧脑+反转+心理战

  为大家推荐的一部悬疑佳片——《看不见的客人》。

  西班牙拍悬疑片真的有一套

  这是一部可以检验你是否有脸盲症的电影;

  这是一部你猜到开头和结尾却猜不到过程的电影;

  这是一部你看着会不断肯定和否定自己判断的电影;

  这是一部反转到最后一刻的电影……

  看完全片的那一刻,作为观众,细细回想起之前铺垫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忍不住赞叹高明的逻辑的。

  影片开头,电梯里一个局促不安的女律师(古德曼)整装待发,当她敲开男主(多利亚)大门的时候,故事的节奏就开始像一张绷紧的弓弦,故事已经蓄势待发。

  多利亚找这位大名鼎鼎的女律师是为了解决一桩杀人案,他的情人劳拉死在一间密室里,而当时房间里除了劳拉,只有他在现场。如何洗刷自己的杀人罪,是他找律师的初衷,他想让律师帮他证明有一个“看不见的客人”才是杀害劳拉的真凶。

  “古德曼”律师告诉男主他只有3小时说服她,她质疑多利亚说的这个“看不见的凶手”,她问了多利亚三个问题,多利亚答不上来,这就无法洗刷罪名。这个时候,“古德曼”告诉他,她有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这里律师和男主的表演都相当饱满,我说的是角色,观众可以看出这两个人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当“古德曼”的故事讲完,观众和多利亚都有一种感觉,原来如此。这个时候“古德曼”不断诱导和逼迫多利亚说出真相,只要多利亚承认另一件事情,在“杀害劳拉”这个案件中他就可以无罪,她还不停地用“时间不多”来逼退多利亚的心理防线。

  多利亚讲了两个故事,故事是不是真的,观众在判断,“古德曼”也讲了一个故事,并且她通过不断发问来追击多利亚的逻辑漏洞。在你来我往的心理交战中,第二宗杀人案露出水面……两个案件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凶手到底是谁?是劳拉,是多利亚,还是“看不见的客人”?

  这个过程中,多重反转情节屡次出现,对于一般逻辑不严密的影片来说,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BUG。但是这部影片的逻辑和细节都接近完美,故事慢慢揭开,细节层层递进,“解密”的过程展现了导演对影片高超的掌控力,尤其是对观众心理的拿捏属于教科书级别。

  观看本片的过程中,会让观众一度以为已经自己接近了真相,但最后半小时在“古德曼”律师的不电影盒子停被试探和逼问中,观众会不断推翻自己的判断,直到真相揭开。影片最后半小时出现的反转再反转,让人大呼过瘾。

  本片最后一刻,当女律师揭开她真实的面容,虽然观众之前已经隐隐猜到了她的身份,但是当观众看到男主最后打开大门看到古德曼的表情,还是会因为这一刻的到来而体会到观影的满足感。因为全片的细节草灰蛇线,伏脉千里,在最后这一刻揭晓是完美的收线。

  作为悬疑片,推荐时不剧透是基本道德,建议观众自己去看,去体验一场惊险而又充满解密乐趣的电影之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