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显微镜下的大明》有感
现在很多的历史书都以记载历史大趋势为荣,保留下来的也多是如此,但真正的历史不应该只关注王侯将相,历史是由其中生存的一个个人组成的。虽然每一个人对历史大势的影响很细微,但真正的历史大人物基本是把着历史的脉顺时而动顺势而为,才成就历史功绩。如果想看看小人物是如何生存的,可能只有各种世情小说中才能虐窥一二,同时此类小说的丰富程度并没有西方社会那么多。所以欧洲有很多小说就是让人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而成为畅销书,而中国此类的小说并没有,即便是清明上河图为国之重器,不外乎其细致描画北宋当时的普通市井生活,但并非文字而是画面。
这本书就是从各种明朝民间的小档案中提取出来的生动的明朝市井生活的描写,正如题目所言,是用显微镜去看大明朝,去看生活在这个朝代的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其实这样的史料,并没有太多学者进行研究,即便编校出来也不会有很多人去看,但做学问应该本着这种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才能在严谨治学中寻找到学术的细微本质,从可能量变成就质变。这本书的成功,就离不开这类研究者的付出,发自内心的表达感谢,因为他们的辛苦付出,让这本书充满趣味。
书中故事涉及的地方并不多,更多发生在安徽这个地界。安徽当地有读书的传统,也有健诉的传统,甚至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就十分看重保存文字材料以备将来作为呈堂证供,着实十分有趣。有个说法,大明朝不允许浙江、江西等几个地方告御状,只是因为这些地方的人太过于喜欢争公平、告状了,朝廷实在没有这么多人力物力精力来应付,只能简单粗暴的说不准告状。一刀切的后果难道没有考虑这些地方直接文斗变武斗吗?又或者觉得这些地方的人比较文弱,就喜欢嘴皮子打仗,不喜欢明刀明枪直接干仗?
学霸必须死的故事挺有借鉴意义的。一个数学学霸,应该说是学神,通过案牍的解读,凭借高超的数学技能,发现歙县承担了原本应该有六个县共同承担的税负,然后就开始慢慢的争公平的过程。其实问题很简单,但其他五个县并不愿意增加税负,即便这些税负原来应该要承担的,本着既然歙县已经当了几百年的冤大头,而且前面几十年还有人也为这个争论过最终无疾而终,从最开始的拖字诀到最后的躲字诀,然后正面诉讼甚至要求查老皇历确定相关信息,最终直接变成全武行几个县开始武斗。
电影盒子学霸发现的问题是真实可以印证的,但已经承担了太多税负的基层县域实在禁不起这样的折腾,最终这件事的解决是由一个莫名其妙的衙门承担这笔赋税的六分之五,而歙县依然还要承担其中的六分之一。结果是皆大欢喜的,其他县并没有增加税负,歙县减少了税负,至于莫名其妙的衙门出的钱,原本就是这个衙门寻的一个名头多征收的税务。但这件事既然已经上升到全武行了,自然不能就这么简单的结束,最终,学霸被拉出来当了替罪羊,显摆数学学得好,这份能力去阎王爷那边打工吧。总结便是发现战术问题并不复杂,但如果领导们想解决的是战略问题,那么鸡同鸭讲讲不同,同时还容易让鸡死得更早一些。
继续看这个问题,会很奇怪为何当初歙县人民这么倒霉,原本应该均摊的税负怎么就成了歙县一个县的?这就是明朝官场甚至是封建王朝最典型的写照,所谓帝王管理不下乡,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帝王的政策最终只能执行到郡县,而继续往下就涉及到要当地的父老支持了。同时,归口皇帝管的只有官员,一个郡县最多就是那么五六个人,剩下的更多是派遣制的胥吏。既然国家并没有给金钱上的支援,这些胥吏自然就需要通过手中仅有的一点点权力来各种寻租,才能养活一家老小。所以有时候县太爷可能还要求着这些胥吏,走马上任需要自带师爷,都是为了尽可能的和胥吏争锋。
歙县就是胥吏太少,所以当朝廷税负下来了,其他五个县有胥吏在这个部门把持,几个人一合计,然后就偷梁换柱,帮助自己家乡成功的减免了税负,至于歙县人民的死活,不在他们的关心范围内。
这本书中很多的细节都能体现明朝小人物的命运更迭,很是有意思,十分值得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