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欲、持戒的下一个阶段:智慧解脱

  佛陀遗训:以戒为师持戒是修学的基础,没有戒,修学就是空谈。由戒直入,戒律深微,直到妄念不生,即是有定有慧。慧显而自然清净,欲望和执著就自然止歇,这才是戒律之臻境。

  未至慧地,一是不明白欲乐如何是一种无明执著,二是不能证见诸欲本来空幻虚妄,这种情况下的持戒,往往和一定程度的禁欲有关。如果持戒一直停留在禁欲阶段,实际上还是不能解决心灵对于欲望的执著。曾经有一位修学者为了彻底断除对男女之欲的执著,便下决心割掉了自己的生殖器。后来他醒悟:戒的根本在于心灵,如果心灵中仍然充满了男女之欲,持戒其实还是不彻底的。在佛陀时代,曾经有修学者因为厌离诸欲,甚至极端厌离自己的身体,出现了自杀的倾向,佛陀制止了这种行为,因为厌离也是一种方便法,并不是究竟,而自杀更是一种严重的恶业,并不是真正战胜欲望,更不是清净。

  与修学初始的禁欲相反,很多人反对禁欲,认为欲望是自然的,合理的。这种观念在西方走出中世纪以来的几百年里大行其道,并流行于全世界。色声香味触法、见闻嗅尝触思、眼耳鼻舌身意,这十八处的欲乐充斥于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执、我欲、我乐成了普遍流行的生命幸福观。这种情况,这种对于欲望的执著,更是因为不清楚欲望的无明执著和虚妄空幻,所以才会认假做真,以幻为实,以至于愚痴颠倒,驰逐不休。

  欧洲的中世纪被认为是禁欲的时代了解欲望的起源,智慧需要介入前道德和前意识的状态,由此来洞察诸欲本来是无明执著和虚妄空幻,欲望其实就是被自己制造的假象所欺骗的表现。具有这样的认知、达到这样的证见,一是需要学习经论,从知见上明白这个道理;二是需要在戒律的过程中有定有慧,在禅定修学中见证五蕴皆空的事实,逐渐生起真实的空慧,真实确证诸欲的空幻和虚妄,由此来达到对于欲望的智慧解脱。

  缺乏智慧的片面的禁欲,会有很多问题。不少心理学家和宗教家指出,片面的禁欲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病症,甚至人性扭曲。

  从宗教修学来说,有两种方便途径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持戒过程中由重戒到微戒,同时伴随愿力、念力、布施、回向等各种功课、功德,信仰不仅转移了欲望的注意力,而且实现了“不同能量形式的转化”,比如弗洛伊德指出的“性能量向智慧的转变”,以及藏密的“拙火瑜伽”,等等;二是按照修学次第,进入小乘四果、大乘五十二阶位的修学历程。

  对于部分暂时虽然不愿进行宗教修学,但是出于各种原因,也具有禁欲倾向的人来说,一是也需要转移注意力,通过其它途径来稀释、补充、校治那种片面禁欲所导致的生理和心理症状,比如社交活动、适当运动、高尚任务,等等;二是需要反省自己的禁欲原因,是出于某种强烈的厌离?还是希望实现某种目标?等等。解铃还须系铃人,找到了禁欲的原因,也就相应会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

  智慧的光明消除愚痴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