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2022人间的奇妙旅行
1、《俗女养成记》。我喜欢一本书,首先喜欢的是它的用词精当,它可以准确地生动地描摹出自己要表达的事物、情景、情绪等,然后内容要有共鸣,有我也经历过这件事或我也有过类似地体验啊,最后是能给我认知上的成长。我想要的,这本书都给了我,而且风格还那么温婉动人,就好像得到一颗珍珠还附送了很美的盒子。它给我启迪,世界在所有人那里都是一个样子,但到了温柔包容的人的眼里,美好的当然美好,不美好的作为普通人也不要斤斤计较。作者不是看生活的结果是否有利于自己,而是把它当成一种生命的自我探索,这样无论结果好与坏,自己都有所收获。所以,这温柔包容不是软弱妥协,更不是胆小怕事,它比愤世嫉俗更有力量。这才是读过书的人该有的样子。这本书,它甚至改变了一点点我看问题的视角。
2、《许子东重读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和《许子东细读张爱玲》。前者扫描中国一百年的文学小说,可谓波澜壮阔;后者聚焦张爱玲最有特色的小说,评论得当。许子东喜欢在行文中宕开一笔,然后回过头来再叙述,再评价。园林散步式的自由书写风格,让这两本书从严肃走向活泼。
3 、《50:伟大的短篇小说们》以及其他的一些短篇小说选。这一年读得最多的就是短篇小说中的名篇。短篇小说已成了我最爱的文学类型。50这本书世界范围内选编,因而读起来颇具异域风情。从乞力马扎罗的雪到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从驿站长到哑女素帕,从莫斯肯漩涡沉浮记到情妇肖像,从致悼艾米丽的玫瑰到沃尔特米缔的秘密生活,从午餐到黄昏,从公主的月亮到墙上的斑点,从黑面纱到白色寂静,等等,不一而足。其他的,比如世界上最精悍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最佳的,诺贝尔奖得主的,世界小小说拾萃,都看了个不亦乐乎,非常满足。
4 、《张爱玲文集》短篇小说卷。这套书是2019年去石家庄买的,但拿回来之后,自以为对张爱玲小说比较了解,所以就束之高阁了。这一次重读,把以前不太熟悉的或者漏掉的,也都补上了。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没说的,永远是那么惊艳;内容也是常读常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惜形成的读后感太少,在高山一样的作品面前,我是无语的。读完之后另有一个旁认识,那就是以后少买评论她的东西,大多都是靠她赚钱的工具,还是多读她的小说和散文为好。
5 、《唐诗三百首》(一般版本)以及《蒙曼:唐诗之美》《六神磊磊说唐诗》等。2022年下半年被封期间,忽然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挑战背诵唐诗三百首,看看自己记忆能力如何,还好,很多上学学过的,背起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目前已背完。但感觉在唐诗面前,自己还是之前那个扎着双马尾的死记硬背的小女孩。因此又翻赏析唐诗的书,蒙曼教授的书就出现了,蒙曼教授博学但不炫耀,温柔又不无力,在她的讲解下,一首首唐诗变得立体可感起来。有时还想看一点更前卫的意见,但没看到,有点小失落,就好像一块糖总甜,就会觉得很单一。六神那本,其实也参考了很多资料,语言也力图保持住以往的风格,但书名是说唐诗,更多地却讲的是人尽皆知的诗人的故事,这不太好;另外唐诗面前,好像容不得那一点点放肆。
6、 《秋园》和《捉住那只发情的猫》。这两本书,今年都比较风靡,但作者都并非是专业作家,而且都还是六十几岁的老人。前者文字很美,类似田园风,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回忆苦难的历史,让人看见人性中坚持的力量。后者文字是另一派风格,江湖恩仇,人心叵测,让人唏嘘。
7 、《指匠》和电影《小姐》 。《指匠》是英国小说,《小姐》是韩国电影,但后者的故事改编自前者。各有千秋。小说构思更精巧,电影画面更漂亮。它们的主题都是,不由自主卷入了一场阴谋,善良却可以为自己杀出一条生路。它们的特点都是,悬疑性高,反转很多,耐人品味。
8 、《李筱懿:先谋生,再谋爱》和《陈鲁豫:还是要相信》。两本书都是当代非常独立的女性的作品,都针对当前一些社会热点,尤其是女性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很智慧地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前者告诉我们,不必纠结过去,努力向前,活在当下;后者不太注重文学性因而观点更前卫,某些地方总戛然而止,可以理解为是留白手法,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作者为人风格的折射。
9 、《红牡丹》 和《京华烟云》。这两本都是林语堂先生的作品。读后者,是因为有个朋友老向我谈起它,说自己如何如何被故事打动,既然这么好,我都没读过,就很不甘心。所以不顾篇幅巨长,坚持读完了它。但当我读完和他讨论时,他告诉我他看的是电视剧。我了解了那版电视剧后,发现他感动的点和林语堂先生的书完全没关系,是编导改编了的东西,但我依然很开心,因为我发现了林语堂先生创作长篇小说的一个小秘密,他总爱偏袒他挚爱的女主角。读前者,也是因为有朋友说它好看。啊,朋友多了,真好。但读书体验,真的是小马过河啊!
10、 《厌女:日本的女性厌恶》《致命爱人:家庭凶杀案中的两性关系》以及 《足利女童连续失踪案件》 。第一本让人思考生活中的约定俗成对女性隐含的驯化;第二本则聚焦生活中打着嫉妒、关爱、在乎等名义的隐形凶杀者,警醒人们切不可盲目善良和包容;第三本的作者是记者,也曾有过失女之痛,他和他的团队以正义之心和艰苦行动关注足利县失踪女孩案,并以此撬动了日本司法。都是非虚构作品,都关注女性,意义在于揭示生活陷阱,提高警惕性。
11、 《天真的人类学家》。必须单独介绍。和《俗女养成记》一样,作者把非常令人烦恼的事写得妙趣横生。但为什么它被放在这个位置,而《俗女养成记》被放到了第一位?大约有以下原因,它的内容是远离我们的非洲某山区的角落生活,探讨的是宗教文化象征意义,且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点隔,再一个是作者是英国人类学家,虽然姿态很低,但依然让人清晰地察觉到他的英式傲慢。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积极的意义在于,人的一生起起伏伏,有得有失,但拒绝平庸的做法,就是应该大胆地尝试一些自以为不可以的事情;另外这本书里很多时候作者都在嘲讽自己,是谁说的,当你能放声嘲笑自己时,你就自由了。
12、 《女性影像手册》 。必须单独介绍。这本书介绍了几部电影电视剧中的作者印象较深的女主角,并以此为基座,延展介绍这一类女性,评论很是准确精彩,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13、 《虚构家族(鲁敏随笔集)》和《我认出许多熟悉的脸(闫红读名著)》。都是文化随笔作品。前者风格手起刀落,后者风格是文火慢慢煮,但都是我喜欢的作家,她们的评论与我心有戚戚。
作者:樵髯:喜欢红楼及一切有趣文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