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千古往事,不过今人一纸笑谈
文/半缘君
音/7哥哥
编辑/桃子
这本书里,是泱泱大国中几桩不起眼的小案子,有因为一项税收政策而引发的利益纠纷,有因为一间庙产而追溯的历史渊源,有因为一条龙脉而导致的利害争议,有因为一个档案库而深究的大明春秋。
但是,更确切地说,这本书里,是一个朝代的喜怒哀乐,一个民族的昌盛兴衰。
都说千古往事,不过今人一纸笑谈。
世人皆知帝王战场波诡云谲,官场明争暗斗你死我活,后宫佳丽各有各的千娇百媚。
似乎这历史经过那神奇的时光过滤后,仅化为寥寥数语,胜者为人称道,败者不足为叹。历史的舞台上,看那王侯将相舞刀弄剑,文人墨客挥笔洒墨,我方唱罢你登场,相同的戏份,只不过换了主角,上演着一遍又一遍。
再不过,也只是念念那征夫的梦断,听听那思妇的呢喃。
没有人会关心数百年前的一桩小小的骚乱,一户普通人家的赋税徭役,一起简单的民间官司以及等等,他们在种种烽烟四起,尔虞我诈中实在太过不起眼。
但有人做到了,他用一本书,给予了数百年前那些平凡的人一个话筒,当灯光聚,观众齐,好戏缓缓开场,才知那史书中所谓的”民不聊生”的背后,是多少人的万念俱灰。那看似光明鲜丽的背后,隐藏了多少毒泷恶雾。
读于书,惊于作者之笔,诙谐和严谨在笔下完美交融,呈现的是一幅幅千古奇画。
就看那徽州丝绢案,一笔莫名的赋税究竟何去何从,作者用一个个穿越时空的数字,引起了几百年的共鸣。当细枝末节被一点点掀开,是谁还在细拨算盘,珠珠流连民间案。
多少声哀嚎,多少抹鲜血,都在历史的手上消磨殆尽。
说历史是最无情的吧,也是,他掩盖了多少本该在光天化日的东西,捉弄了数不清的人,但人们却拿它无可奈何。
但历史也是最公平的,它赋予谁登场的资格,同时也会带去相应的代价。
戏剧往往在帝王一统天下江河之后落幕,的确,当皇帝登临宝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只有皇帝自己知道那背后承载的是什么,看得见的是奏折成堆,群臣聒噪,内忧外患国未安,宫长朝短家添烦,那满腹孤寂和辛酸,空撒长安道。
每一项政策,每一个号令,牵动天下的枝枝叶叶,拨动历史的齿轮缓缓向前。
纵使点点笔墨,也在千里之外升腾,翻滚,凝华,深深融入历史脉络。
这正是历史的倾人倾国之处。
至于最终的效果和影响如何,他不可知,空留后人书。
于是在这本书里,我们跟随作者的笔墨,将镜头从高高在上的庙堂转到民间的百态,去看数百年前民间种种喜怒哀乐,方知历史本味。
书中说道:”只有见到这些最基层的政治生态,才能明白庙堂之上的种种抉择,才能明白历史大势传递到每一个神经末梢时的嬗变。”
看看这本书里的大明历史,显微镜下的它,熟悉又陌生。
仿佛梦回当年,看沾染了民间疾苦的月色多凄凉。
这才是真正的历史,细入大明王朝每个毛孔的历史,没有惊心动魄,没有生死攸关,平常百姓的生活杂碎和帝王将相的深谋远虑如藤蔓般纠缠在一起,铸就了整个大明。
在书中“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里,作者从后湖的角度,将大明的整个户籍体系抽丝剥茧,娓娓道来。从户贴到黄册,再到鱼鳞图册,大明的根随着户籍制度的建立一点点深入地下,暗暗蔓延。
但当腐朽自内而生,滋生孽长,一点点吞噬以往的痕迹,病入膏肓的大明终究
走向了无力回天的崩塌。
当清军南下,再无人理会那昔日国家机密,它如愿以偿地和它侍奉了两百多年的政权在硝烟中灰飞烟灭,何其悲哀又何其幸运。
那恍惚中隐现的大明的世世代代,是否也会趁机诉说这多年恩怨情仇,是历史的冷眼旁观,还是大明的肆意妄为。
恐怕是后者。
它曾昂扬,它曾健壮,它曾如日中天,但它终将衰弱,终将消殒,终将销声匿迹。它呐喊,它无助,它做过垂死挣扎,但终无济于事。
书中说:“这是大明保留下来的最后记忆。在这个王朝治下的每一个人——你能想象吗,几乎每一个人——后湖黄册库都记得,大明都记得。”
记住历史的人,历史也会将他铭记。
所以我们费尽心思地和历史斗智斗勇,企图看到它的表面下,是什么在绵延不息,是什么还在蠢蠢欲动。
我相信这本书里,会有归宿,那是历史用几千年教给我们的道理,告诉我们一步步的路。它不再和往日一样指点江山,而是轻言细语地说着被人忽略的曾经。
重新认识一下吧,你好,历史。
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