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祥:《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英雄,隐功埋名数十年,晚年幸福

老覃在前些日子连续写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提到的烈士李玉安没有死,40年后,他出现了》《教材删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三位“烈士”的名字,作者强烈反对》两篇讲述志愿军英雄的文章。
这两文章的主角分别为李玉安和井玉琢。
李玉安和井玉琢在抗美援朝时期都是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的战士,都参加了无比惨烈的“松骨峰战斗”,都身受重伤,一度被误判为已经死亡。因此被军旅作家魏巍写进了他的代表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松骨峰战斗”十三位烈士名单中。
但是,李玉安和井玉琢后来都在死人堆里被发现尚有气息,并且被神奇地被救活了下来。
他们复员后,都隐功埋名,过着平凡的生活。

到了1990年,李玉安的小儿子在参军时出现了点波折,李玉安不得不到原老部队第38军求求落实,这样,“被牺牲”了40年的“烈士”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
消息传到北京,作家魏巍大喜过望,辗转联系到李玉安,两人在北京见了面。
李玉安的“高调”现身,致使另一位“活烈士”井玉琢也藏不住了。
1992年,魏巍把井玉琢邀请到了北京军区招待所相会。
在这两篇文章里,老覃都曾用了同一张彩色相片。

这张彩色相片拍摄于1992年,相片上除了有魏巍、李玉安、井玉琢外,还有在“松骨峰战斗”时担任38军112师335团1营长的王宿启,以及时为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的轻机枪手马玉祥。
今天就来讲一下马玉祥。
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着重于群像描写,像李玉安、井玉琢都是一笔带过,仅仅写了个名字,但对于马玉祥,在全文总共三千四百字的篇幅里,却用了近一千字来写马玉祥,而且打了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比喻——把马玉祥比喻为“秋天田野里的一株红高粱”。
从这一点上来说,马玉祥可谓是《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一主角。
马玉祥也是参加过残酷的“松骨峰战斗”的,他是3连幸存的七个人之一。
《谁是最可爱的人》里交待得很清楚,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岗县人。
但是,马玉祥从朝鲜回国后,先后到高碑店、旅大服役。
1958年,举国上下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老、少、边、穷地区干部奇缺。他在这年6月积极响应 “转业地方、支援边疆”的号召,以排长之职转业支边,前往当时被称作“老天无风三尺土,辽河开口没法堵”的内蒙古哲里木盟通辽市(今天的科尔沁区)工作。

到了通辽,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这片土地上,历任陶瓷社主任、橡胶厂厂长、轻化工局供销公司党支部书记,在这儿成家,在这儿生儿育女,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一直工作和生活了整整50年。
在工作的28年时间里,不知多少人问他:“你是不是《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马玉祥啊?”
他掩饰说:“那是一个跟我同名同姓的英雄。”
有人不死心,说:“你说话的语气,你的精神劲,和文章里的冯玉祥太像了。”

他不动声色地说:“我是在向英雄学习。”
直到1984年3月离休了,他才开始披露真情,坦然承认自己就是魏巍笔下的马玉祥。
他说,如果再不承认,就对不起那段历史和牺牲的战友了。
科尔沁市有当年的志愿军老战士共五百多人。
为此,马老组织起了志愿军老战士协会,自己担任会长,不定期召集这些老战友写回忆录。
最终,一共出版了《岁月如歌》、《烽火年华》、《军人本色》等三部老兵回忆录。

马老自豪地说:“这是抢救历史,宣传我党我军流血牺牲积累的传统作风,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啊。”
他说:“我们写抗美援朝的,也写解放战争的。”
马老17岁参军,在包围长春,解放锦州,会战辽沈,攻克天津等重大战役中都有他的身影。他后来还跟随部队进军湖北、湖南、贵州、广西,一直打到云南中越边境的红河桥头,个人荣立大功两次,小功两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连续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个人荣立三等功一次。其中,在1951年1月的“汉江保卫战”中,他被誉为“汉江南岸三勇士”之一。
然而,在通辽的28年时间里,整个科尔沁市没有人知道他就是当年的“汉江南岸三勇士”之一,只知道他是个转业军人。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马老家没有油吃,妻子、儿女腿和脸都浮肿了。有人劝他出示军人证,说这样就能每月能多供应二两黄豆了。

马老婉然拒绝说:“我不能搞特殊化。”
马老离休后,他的英雄事迹渐渐广为人知了,有人表示不理解,说:“你明明就是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之前一直不肯承认?”
马老说:“毛主席教导我们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最主要的是,和那些牺牲在战场的上战友相比,我能活下来,已经够幸运了。我如果还凭借着‘这活下来’的资本和国家索取,我死后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
不得不说,马老离休后的生活非常充实,他主要是去学校给孩子们讲过去的革命史、战争史。
马老说:“前半生我一门心思考虑的是要给国家做些什么,退休后我要考虑的是能给下一代留些什么。”
马老说得非常好,他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教育好了下一代,国家才会有希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