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吴彦祖的光头,「除暴」还有多少细节?

  文章转自:吐槽电影院

  ID:tcdy007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除暴》,我会选择——

  狠。

  故事,够狠。

  咬死不放刑警小队 vs 无恶不作悍匪团伙,起起案件触目惊心,斗智斗勇惊心动魄。

  角色,够狠。

  吴彦祖饰演片中悍匪张隼,阴险狠辣喜怒无常。

  杀平民挑衅警察面无惧色,干掉同伙灭口亦毫不手软。

  笑递给小朋友一枚手榴弹,堪称新一代童年阴影。

  演员,更狠。

  吴彦祖、王千源浴室肉搏,拳拳到肉,看得人全身生疼。

  阿祖置颜值包袱不顾,为行刑戏主动提出剃头,视觉冲击力 MAX!

  光头也很帅啊,阿祖!

  但,最狠还要属片中种种细节。

  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真实质感做足做透,又不乏充满惊喜的各色彩蛋。

  你想让我举个栗子?

  瓜子茶点请备好,即刻开扒——

  「老鹰」

  8 年间纵横数省,率犯罪团伙 " 老鹰帮 " 犯案十多起,杀死、杀伤近 50 人。

  张隼的为人处世,处处有 "中国第一悍匪" 张君的影子。

  张君被捕照片

  张君是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心思缜密,运筹帷幄。

  电影中提到," 老鹰帮每次都比警察快上一步 ",并出现过数次,张隼等人模拟抢劫过程,练习枪法的画面。

  现实中,张君在作案前,也会组织手下人进行体能训练,甚至包括实弹射击训练,而且要反复演习。

  他将抢劫当成工作,审讯时强调 " 自己是中国素质最高的犯罪分子 ",窝点里全是《轻武器》、《公务用枪培训教材》等书籍。

  为还原这一点,电影中张隼妻子文娟被抓后,警方也在她家中翻出许多同类书籍。

  其次,他很自负,也擅长蛊惑人心。

  被捕前,张君共有八个情妇,且每一个都心甘情愿的做他的 " 垫脚石 ",比他大 16 岁的情妇秦直碧甚至直接女扮男装,跟张君一起抢劫杀人。

  简直是反派版韦小宝。

  不断蒙蔽女人为自己所用的特长,同样出现在张隼身上。

  为什么总能轻松闯进银行?

  仔细看,第一次抢银行时,一名女柜员在对张隼使眼色,她就是张隼勾搭上的 " 内线 "。

  在庆州被警方盯上,张隼便与文娟交往,并把对方的家作为藏匿行踪与枪支的窝点,甚至蛊得文娟想同他一起去死。

  犯罪屡屡得手,情场无往不利,张君的嚣张可想而知。

  他曾说,自己一定是两个死法:一个是在和警察对射时被当场击毙,另一个就是自杀。

  总之不信自己会被抓。

  电影中的张隼一样狂妄得不行。

  抢劫前请警方吃面,给追查自己的钟诚留字条,多次直接叫嚣警方 " 你是抓不住我的 "。

  文娟怀孕,他说要给孩子起名 " 枭枭 "" 雄雄 ",引得影院中不少人发笑。

  事实上,张君的两个儿子,当真一个叫张萧,一个叫张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罪大恶极的人,竟也有温情的一面。

  最初看到张隼杀人前,总要对方 " 讲个笑话 ",以为是什么恶趣味。

  后来才发现,竟是为了讲给母亲听,逗她开心。

  据记载,张君在走上犯罪道路前,也曾为实现母亲想喝肉丸汤的愿望,攒了一学期凑足 5 毛钱,跑了 30 多里路为她买回一点点肉。

  罪大恶极的歹徒,也能是父母膝前的孝子。

  只能说,人性之复杂,实在难以揣测。

  幸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狐狸总会露出尾巴。

  影片中,张隼企图最后一搏,联系卖枪人时留下暗号 " 在一直下雨的地方 ",钟诚以此判断张隼在澡堂,最终将其抓获。

  现实的张君落网,亦是因这一条信息。

  在情妇杨明燕落网后,张君联系另一名情妇全泓燕,让她带上现金和武器,和自己在 " 上次下雨的地方见 "。

  警方通过严密监控全泓燕动向,最终抓获了张君。

  绳子

  角色有原型,注定这是个无需被剧透的电影。

  因此,更要给观众惊喜感。

  留心细节你会发现,张隼的结局,其实早有暗示。

  还记得绳子吗?

剧情片

  第一次出场是在抢银行片段,张隼靠增益原理,仅用一根绳子就打开四个保险箱。志得意满,扬长而去。

  第二次出现,是在文娟家的阳台。

  此时张隼已被警方逼得难以行动,境况大不相同。

  绳子第三次登场,在张隼逃回老家云峰市后。

  在澡堂站在妈妈的位置上时,刚好有一根红绳子套住他。

  最后一次,则是在枪决现场,张隼被绳子绑住,刑场的轮廓也是一个绳圈。

  四次出现,一步步将张隼绳之以法。

  如绳子般的预示性元素,在影片中随处可见。

  整部电影张隼只穿过两次紫红色西服。

  一次是和文娟拍结婚照的时候,一次是最后枪决的时候。

  一个大喜,一个大悲。

  文娟遇到张隼前,算命得到的结果是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段不合时宜的感情,果然也以一个被捕,一个枪决告终。

  初登场时,张隼头发很长,发型像玩摇滚乐队的。

  后来张隼剪了短发,乐队总有解散的一天,也预示着老鹰帮最后的四散。

  假张隼被抓时,和平戏院放映的是合拍片《西楚霸王》,同样暗示这群悍匪终将一败涂地。

  最妙的一处 " 小心思 ",藏在招牌上。

  张母赖以谋生的澡堂,名为 " 洗心 "。

  只可惜,澡堂能帮千万人洗净身体,却始终没能帮她的亲生儿子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面条

  伏笔满塞,剧情自然紧凑饱满。

  但,片中还有很多微不起眼的设计。

  不影响剧情走向,可一旦 get 到,便会发现无论人物塑造或影片完成度,都更上一个台阶。

  比如,带老鹰帮吃面时,张隼记得谁吃粗面,谁吃细面,谁不爱放葱花。

  买冰棍时,也记得买荔枝和奶油两种口味。

  乍看之下,这个老大当得心思细,有人情味。

  可深入想想,是否也是种隐秘威胁——

  " 你们只能吃我让你吃的东西。"

  同样是吃,张隼在文娟家、在浴池都吃过苹果。

  而钟诚从病床上苏醒,发现床头放着一颗苹果。

  张隼曾来看过他。

  钟诚第一次来到普宁市,先撕了墙上的小广告。

  与张隼的最后一战前,再次撕掉小广告,露出 " 打击犯罪,坚持不懈 " 的标语。

  同他在贯穿全片 "咬死不放" 的精神形成呼应。

  钟诚常把 " 为人民服务 " 挂在嘴边,张隼也有一件衣服,写着 " 为人民服务 "。

  同样讽刺的是,张隼的手下大狗,平日跟着他为非作歹,脖子上却挂一串佛珠,时常祈祷。

  张隼是孝子,大狗也是个 "慈父"。

  张隼给小孩手榴弹时,他深深看了对方一眼。被捕前还捏着佛珠喃喃 " 见我孩子 "。

  为什么洪浚嘉饰演的悍匪同伙,甘愿假扮张隼被捕?

  其实剧情前半早有暗示。

  张隼只有和他说话时用粤语,说明两人是同乡关系,这才更为亲近。

  老鹰帮众人面罩上的粤剧图案,也都出自张隼之手。

  张母打扫房间时,能从照片发现,张父就是名粤剧演员。

  如果你的记忆足够好,会发现钟诚与张母说的第一句话,用的也是粤语。

  二刷,三刷,N 刷……每次都有新细节。

  卫诗雅饰演的女警陈倩,衣着从警服到便服,寓意她在一步步成长;

  张隼在家里翻书的时候,露出了手表、赌钱的筹码,原来每次抢劫的钱都花在这些地方;

  假张隼被捕后,警方报道宣称结案,其实是为让真张隼放松警惕;

  枪贩自杀前,录像厅门口黑板写着 " 后会无期,再也不见 " ……

  整场电影令我印象最深的配角,是由金像影后鲍起静饰演的张隼母亲。

  钟诚来到澡堂,说找张隼 " 找了几年 " 时,张母一下愣住。

  钟诚和张隼打斗时,她犹豫许久,不忍再听,颤抖着拿下助听器。

  立刻你就能明白,这位母亲一直都知道儿子在做违法之事。

  可面对孝顺的张隼,她只能装聋作哑。

  BP 机

  有年代感的故事,容易得观众喜欢。

  但要把年代感拍得真实,意味着大量考据置景工作。

  尤其是上世纪 90 年代这种,距现在有些距离,又不至于被忘记的年代,细节处稍有疏漏,都会让人出戏。

  看过《除暴》我想说:

  这个味儿,对了!

  片头被抢劫的友谊商店里,有个巨大的熊猫盼盼,它是 1990 年北京亚运会吉祥物。

  作为比较高端的商场,张隼在打劫时还顺出一瓶 XO 洋酒。

  商场、面馆等很多场景中,都能看到松下电器、金立波酒、好喝可乐等熟悉广告。

  陈倩穿的是 90 年代绿色警服,警车也是清一色的老桑塔纳。

  还有最具年代代表性的建筑——录像厅。

  跟随张隼、钟诚的脚步走进录像厅,能看到墙上贴满《英雄本色》《流金岁月》等经典影片海报。

  张隼对老板说的 " 洋妞泳装印花挂历 ",表面看是当时的特色商品,实际指的则是手枪。

  " 洋妞 " ——走私的外国牌子手枪;

  " 泳装 " ——当时流行的勃朗宁牌子手枪;

  " 印花 " ——枪身上有标志性的印花图案,俗称 " 花口撸子 "。

  洋妞 + 泳装 + 印花就代表:走私来的比利时产的勃朗宁 M1910 手枪。

  当然,能屡次从警方手中脱逃,老鹰帮的武器配备也远胜警方。

  彼时警方用枪主要是 "64 式手枪 " 和 "79 式轻型冲锋枪 "。警察们行动前需要到枪房领取枪支弹药,并签字确认领取人、核对枪械,再上子弹。

  张隼等人的枪支样式就很多了。

  除了从军工厂流出的和警察一样的 "64 手枪 "、"79 冲锋枪 ",还有 "56 式半自动步枪 "、" 散弹猎枪 "、俗称的苏联 "AK-47" 自动步枪、"81 式自动步枪 " 以及境外走私的如勃朗宁手枪等,子弹不计其数。另有手雷、手榴弹等大规模杀伤武器。

  那个年代有如此配置,说句 " 小型武装部队 " 都不为过。

  钟诚刚到普宁市时,提及自己 " 蹲了 7 天抓住姓鹿的 "。

  这里指的是 90 年代另一知名悍匪鹿宪洲。

  影片中农业银行前面的运钞车上是押送员,后面的押款车配真枪。前后两辆车运钞押款的模式,便是取材自 96 年 " 鹿宪洲案 " 的真实情况。

  当时警察刑侦条件和技术落后,甚至没有指纹鉴定,更别提 DNA 技术,连基本但物证分析都很初级,警察只能靠人力,靠土办法,靠排查、走访。

  电影里也是将银行原本用于监控员工的摄像头,临时从朝里改成朝外,这才阻止了张隼等人进一步行动。

  警方街头走访

  刑侦手段不发达,通讯设施也不完善。

  影片中最具时泪标志的道具,非BP 机莫属。

  无可取代的功能与时代感,也令 BP 机成为破案关键道具。

  警方截获 BP 机,破解暗号后摸清老鹰帮底细。

  钟诚最后发现张隼藏身之地,靠的也是从枪贩处缴获的 BP 机。

  迷影梗

  最后,作为港片爱好者,院长还要念叨念叨,我在《除暴》里发现的迷影梗。

  早就知道导演刘浩良是资深影迷。

  《冲锋枪》里四个主角阿发、阿宝、阿杜、阿东,就是致敬周润发、尔冬升、杜琪峰以及林岭东四位香港警匪片的代表人物。

  这次《除暴》中,也能找到不少小彩蛋。

  比较明显的一处,是张隼和钟诚在不同时间走进录像厅,观看同一部影片《喋血双雄》。

  张隼、钟诚不同时间、同样空间的交叉蒙太奇运镜,也和《喋血双雄》一样,同样是对该片及导演吴宇森的致敬。

  另一处致敬则比较隐晦。

  BP 机上 633 的代号,实际是《重庆森林》里梁朝伟的代号,暗示张隼和钟诚都是资深影迷。

  其他如《西楚霸王》的隐喻,录像厅墙上满满的港片海报等,之前也都有提过。

  总之还是那句话,只要留心,处处有惊喜。

  掐指一算,距离《新警察故事》已过去 16 年。

  从 " 外边都是成龙 " 到 " 外边都是王千源 ",阿祖依然没有收手。

  不过,又有谁舍得看他收手呢?

  想再重温港风旧梦的话,《除暴》无疑是近期最好的选择。

  你能找到更多院长都没发现的小细节吗?

  记得二刷三刷 N 刷后,留言告诉大家吧 ~

  点 " 在看 ",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