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无间是毁掉友情的杀手!

保持适度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自然属性,如果两个人之间没有丝毫距离,他们便难以成为关系要好的朋友。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非越密切越好,如果不注意把握分寸、拿捏尺度,自己的人际关系就会产生麻烦、带来问题、出现危机。
刺猬是一种全身披着刺的哺乳动物,结群而居、自成一体。每当天气变得寒冷时,它们就冻得全身发抖,只得靠在一起相互取暖。但它们始终保持着一个适度的距离。因为靠得太近,身上的刺会扎伤彼此;离得太远,却又达不到相互取暖的效果。就这样,它们反反复复地聚了分、分了聚,在挨冻与受伤之间不断地挣扎,终于找到一个适度的距离,即能互相取暖,又不扎伤彼此,这便是心理学上的“刺猬定律”。刺猬尚且如此,我们人类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适度距离能够产生美。人与人之间只有保持适度距离,人们的交往才能正常进行。如果没有距离或者距离过短,彼此眼中的优点就会消失,缺点则会无限放大,势必给友谊带来影响和破坏,就会像两只刺猬一样,给彼此带来伤害。
朋友之间保持适度距离绝非危言耸听、草木皆兵,而是存在着一定的科学依据。著名的人国产动漫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曾对人际交往时的距离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分类标准:第一,亲密距离,大概是0米至0.45米。该距离适合父母、子女和配偶等。第二,个人距离,大概是0.45米至1.22米。该距离是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朋友交谈时的距离,这个距离属于友好的非正社交。第三,社会距离,大概是1.22米至3.66米。该距离是大多数团队成员和同事之间的交往距离,这个距离比较友善,但也更为正式;第四,公众距离,大概是3.66米以上。该距离是正式的人际交往距离。除此以外,人际交往时的距离还受到性别、年龄、身材、肤色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一个未满10岁的儿童进入你的家中,你或许不会感到惊异;但如果一名成年男子闯入你的家中,你一定会感到恐惧。因此,适度距离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友谊长青的基本保障。

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在朋友间应该如何保持适度的距离呢?
一方面,认清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假设你跟自己的上级成为朋友,那么你一定要认清自己的员工身份和下级位置,不要与领导过分亲昵、称兄道弟、相处太久、口无遮拦。“伴君如伴虎”,虽然自己的上级并非真正的老虎,可一旦你触动他的底线和原则,势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危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还应了解对方的身份和位置,以便为彼此设定距离、为自己设定界限。如果你的朋友是一名政府官员,亲昵的举动最好不要出现;如果你的朋友是一名高校教师,戏谑的口气一定不要出现。总之,认清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是确保友谊之树长青的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寻找并保持适度距离。朋友之间,距离太近会影响友谊,距离太远则会失去友谊。因此,每个人都应找到自己同朋友之间最恰当的距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朋友之间的距离因彼此之间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周围环境的不同而长短不一。如果你们同为物流公司的快递小哥,勾肩搭背、胡吃海喝或许会是交际常态,因为你们之间的距离相对较短;可如果你们同为政府部门的中层干部,相视一笑、微微颔首可能会是日常写照,因为你们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在寻得彼此间的适当距离后,保持该距离就成为友谊的关键,只要你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准则,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就一定会逐渐缩短。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