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事件最痛心一点:他的数次求救,被大人们忽略 了

  如果此刻孤单

  不妨抬头看看月亮

  

  文丨李月亮 静女夭夭

  每晚八点半 陪你看世间

  离奇失踪106天后,胡鑫宇终于被找到了。

  种种证据显示,这个15岁的少年,是自杀身亡。

  我这两天还原了关于胡鑫宇的很多故事。

  发现居然有三个截然不同的胡鑫宇。

  父母亲人眼中的胡鑫宇,是活泼、懂事的。

  老师同学眼中的胡鑫宇,是内向、温和的。

  而真正的胡鑫宇,是抑郁、绝望的。

  他的死,也不是一出悬疑剧。

  而是一声重重的警钟。

  胡鑫宇用生命的代价,给所有家长上了重要的一课。

  01

  第一个胡鑫宇:

  家人眼中,他是活泼懂事的好孩子

  《南方都市报》记者之前采访了胡鑫宇的家人。

  外婆说,小时候的鑫宇,蹦蹦跳跳的,特别活泼,很爱说话。

  后来长大后,就变得文静乖巧了。

  

  他很体贴大人,知道家里不宽裕,就舍不得花钱。

  4岁时,有次看到别人家小孩的玩具,便向外婆撒娇说自己也想要。

  外婆给了钱,他却说“等妈妈回来了让妈妈买”。

  可是妈妈回来后,他也没舍得买玩具,最后把钱给了妈妈。

  

  而在妈妈眼里,胡鑫宇从小就是个懂事的乖孩子。

  每年收到压岁钱,都会交给妈妈,留着交学费。

  后来上学了,妈妈要他留一部分压岁钱当零花钱,他不也要。

  他觉得在学校里买了饭菜票,能吃饱就行。

  胡鑫宇平时也很少对大人说“不”。

  有时妈妈问他喜欢什么样的衣服,他会说都行。

  就算是买了他不喜欢的衣服,他也不明说。

  胡鑫宇每次去外婆家,都会主动帮着做家务活。

  在村里见了亲戚或者邻居,都会主动打招呼。

  而关于成绩,胡鑫宇的外公说,“在小学和初中,老师们都很喜欢他,说他学习认真,成绩很好。”

  初中时上网课,导致他成绩落后了。

  胡鑫宇妈妈重视教育,就把他转进了另一中学。

  那里学费更高,但学习环境也更好。

  胡鑫宇在那里重新名列前茅。

  02

  第二个胡鑫宇:

  老师同学眼里,他是内向的“后进生”

  不过,在老师眼里,胡鑫宇算是内向的一类学生,平时不爱说话。

  老师给他指出错误,他就认真听着。

  被表扬了,也不会把开心流露出来。

  《新京报》采访到的一名高二学生说,班主任讲过胡鑫宇性格孤僻,“没人跟他玩得来”。

  还有一个叫高佑的同学,和胡鑫宇初中高中都是同班同学。

  两人相处的一年多里,他觉得胡鑫宇虽然“话不多”,但从没流露过消极的情绪。

  此外,他与高中室友看起来相处得不错,至少“没发生过冲突”。

  而在警方通报中,胡鑫宇的成绩远不像他家人以为的那么好:

  在本班65名学生中排名第58名。

  多科测试成绩在班级排名中下。

  失踪前4天,地理测试成绩公布,胡鑫宇排名全班末位。

  03

  第三个胡鑫宇:

  他心中抑郁、绝望的自己

  胡鑫宇有写下心情的习惯,最后也用录音笔录下了一些话。

  这让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他的内心。

  他曾经在笔记上写:

  “吐了,新环境真的难适应,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

  

  这几句话其实很说明问题。

  当时胡鑫宇刚上高中,成绩从初中的名列前茅,变成班里倒数,内心一定有压力。

  而他同时又要面对新的老师和同学,这对一个内向的孩子来说,也不是件轻松的事。

  所以他责怪自己内向的性格,也感叹“新环境真的难适应”。

  还有一次,胡鑫宇在笔记本上写: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近视会加深了,一直盯着桌上的书看,几乎不抬头看黑板。

  因为我怕老师看到我一脸茫然的样子,然后又不耐烦地讲。”

  

  这里明显可以看出,他是个敏感细腻的孩子。

  一般的孩子,其实不太会意识到自己听不懂时,会有“一脸茫然的表情”,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表情,会影响老师讲课的心情。

  而胡鑫宇能意识到这一点,说明他感知力很强。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也更容易在遇到小挫败时,陷入巨大的负面情绪。

  上面这段笔记的最后一句话,也说明了胡鑫宇的敏感:

  “5:30就醒了,一直赖床不愿意起,因为害怕别人说打扰他休息。”

  ——他很关注别人的感受,也害怕跟别人发生冲突。

  而一个这样敏感、内向的孩子,在一个全新的高中环境里,不适应人际关系,成绩又下滑得厉害,他心里应该是非常苦闷的。

  所以才有了他在物理课本最后一页写的那句话:

  “如果我不活了,将会变得怎么样?”

  以及警方在通报中提到的:

  胡鑫宇多次跟同学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压力大,活着没意思,是不是约着去跳楼”……

  自杀的人,其实基本都不是临时起意。

  他们往往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痛苦和挣扎。

  但还是在负面情绪里越陷越深,最后才绝望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因为实在撑不住了。

  04

  他发出了信号,但没有得到拯救

  其实在自杀之前,胡鑫宇多次向家人发出过求救信号。

  据胡鑫宇妈妈讲,在2022年9月27日,也就是胡鑫宇失踪前半个月的时候,胡鑫宇一天中就曾和妈妈三次通话,在电话中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

  妈妈询问原因,胡鑫宇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诉说在学校适应不太好,“窗帘太亮了,睡眠不好。”

  胡鑫宇妈妈感知到了孩子的状态不对,就和鑫宇哥哥一起,在十一假期赶来安抚。

  但他们没有解开胡鑫宇的心结,更没有解决他遇到的问题。

  10月5日的时候,胡鑫宇又和妈妈通话了三次,时间长达40分钟。

  通话的具体内容,胡鑫宇的妈妈没有透露。

  现在来看,当时胡鑫宇应该是已经撑不住了,在向家人求救。

  也许家人做过努力,但遗憾的是,最终没有挽回这个孩子。

  几天后,15岁的胡鑫宇用自己的鞋带,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05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那么脆弱?

  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经心理专家分析,胡鑫宇失踪前心理状态已经失衡。

  他已经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内疚自责、痛苦、无望感。

  还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行为。

  很多大人可能不理解:

  “我们小时候生活那么苦,饭都吃不上,也没见有几个自杀的。

  现在的孩子生活这么好,衣食无忧,怎么还动不动就自杀呢?

  太矫情了。”

  是矫情吗?

  还真不是。

  衣食无忧,不代表人就没烦恼。

  一个人吃得再饱穿得再暖,如果精神上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他也会非常痛苦,甚至绝望到不想活。

  现在的教育内卷非常严重。

  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

  30名的想考到20名。

  20名的想考到10名。

  10名的想考到前五。

  但是前五的,谁也不想掉到第六啊。

  前五的也在拼命努力啊。

  所以大家就拼命卷。

  你努力我比你还努力。

  而“排名”这件事,其实就是你死我活。

  你前进一名,就意味着必然有一个人退步了。

  你进一步觉得很正常。

  但退步那个人,就会非常痛苦。

  我们成年人面对这种压力,都常常焦虑得不行。

  你让小小的孩子们陷入这种“你死我活”的竞争,他们压力不大才怪了。

  当然,除了学习压力,孩子们还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亲子关系,朋友关系,青春期问题……

  各种各样的麻烦,堆积在学习压力上,确实很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里面有一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

  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约1成。

  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3成。

  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4成。

  这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个初中生里,就有3个孩子有抑郁倾向。

  一个40人的班级,大约就有12个孩子或多或少受抑郁症的困扰。

  而且,这一比例还在提高。

  06

  哪些情况,需要警惕?

  这种情况下,家长真的要特别关注孩子的状态。

  如果出现这些现象,就必须非常警惕了:

  1.烦躁、易怒,甚至自残。

  孩子可能一点小事不顺心就容易发脾气。

  经常表现为烦躁,甚至有时候毫无理由就开始暴怒,摔东西,甚至自残。

  尤其自残行为,大概率就是心理出了问题。

  2.自我封闭,社交障碍

  孩子突然变得不爱说话,自我封闭。

  不和同学交往,也不和父母交流。

  3.丧失兴趣爱好,长期处于消极情绪

  孩子突然丧失兴趣爱好,什么都不想做。

  同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生活没有希望,消极厌世。

  4. 成绩突然下降

  如果孩子原来成绩还不错,却突然下降,出现厌学情绪,家长也要重视。

  因为内心的消极情绪得不到释放,会导致反应能力变慢,学习能力受限,甚至无法正常完成学业。

  5. 身体暗示

  心理问题,也会导致生理症状。

  假如孩子不明原因身体不舒服,比如出现头疼、胸闷、乏力、疲劳、体重下降、睡眠障碍等,去医院又查不出什么病。

  那就要考虑下,是不是心理方面出了问题。

  07

  家长应该怎么办?

  我们怎么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轻生呢?

  其实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能对大家有用:

  第一:关注孩子的真实感受。

  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太过功利心了。

  一味地要求孩子努力,懂事,优秀……

  但是那个努力又懂事的孩子,他快乐吗?

  如果他的乖巧和优秀,都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那就难保他不会崩塌。

  就像胡鑫宇,他4岁想要玩具就舍不得买,别人给他买的衣服,他不喜欢也不会说,这在大人看来是“好懂事”。

  但事实上,他在压抑自己的感受。

  压抑着压抑着,最后就崩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孩子的真实感受,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世界。

  不要让他活得太拧巴。

  不要让他委曲求全地去懂事。

  不要让他习惯性地压抑自己,把自己压成抑郁症。

  一个外表“懂事”内心压抑的孩子,还不如一个混不吝的健康孩子。

  做父母的,一定要允许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并尊重他们的真实感受。

  在他们能接受的尺度下,去引导他们懂事优秀。

  这样的孩子,才可能是阳光健康的。

  第二:做好孩子的心理咨询师。

  父母不应该只会给孩子吃饱穿暖买玩具。

  我们更应该是孩子的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去发现孩子的真实状态。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能很好地跟他沟通,帮他疏解。

  这其实是很多家长都没有做到的。

  前面讲的一个胡鑫宇的情节,就很值得分析。

  胡鑫宇自杀前半个月,曾一天三次给妈妈打电话。

  但是他说了“不想读书”,却讲不出真正的理由,只说了一个“学校窗帘资讯影评太亮,让他睡不好”(如果胡鑫宇妈妈所言为实的话)。

  这其实是很多孩子的沟通方式。

  他们内心可能有很多话,有很激烈的痛苦和挣扎,但他们不会像大人那样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

  大部分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就是作,就是无理取闹,不值得关注。

  而他们其实已经很痛苦了。

  就像胡鑫宇,其实是已经到了崩溃边缘,肯定是非常渴望跟妈妈倾诉,并得到妈妈帮助的。

  但是很遗憾,家人最后没有把他救出来。

  这两天很多人都说,早知道这样,当时就让胡鑫宇跟妈妈回家呗,咱们不宁可念书了,也要保住命啊。

  这其实都是马后炮。

  太多父母,其实都没有感知孩子痛苦的能力,更不能给孩子解除痛苦。

  胡鑫宇妈妈还能从福建跑回江西去安抚他。

  别的父母,可能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人们总觉得小孩子那点事儿还算事儿么,别理他,过几天就好了。

  然后就在孩子的呼救声里,麻木地任由他沉入深渊。

  直到最大的恶果出现,才直到惊醒。

  但是已经晚了。

  所以胡鑫宇给我们敲响的最大警钟,就是——

  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心理咨询师,在他内心沉入苦海的时候,能看到,能疏导,能用你温暖有力的大手,把他拉出来。

  第三: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兴趣。

  胡鑫宇在笔记本和录音笔中,很多次提到他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为什么一个大好年华的少年,会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原因应该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大概是成绩不好。

  他的妈妈很重视学习,他也可能从小就觉得学习成绩非常重要。

  那么一旦成绩严重下滑,他就可能觉得活着都没意义了。

  这也是我特别想跟家长们说的。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学习固然非常重要。

  但我们一定不要把“好成绩”塑造成孩子唯一的追求。

  这种过于极端单一的价值观,有百害而无一利。

  孩子很容易在成绩不好的时候,深度否定自己,甚至觉得生无可恋。

  可是哪个孩子又能保证一直是第一名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孩子树立多元价值观。

  让他知道虽然学习很重要,但就算自己成绩平平,也依然可以是一个优秀的人。

  同时,父母也不要整天张口闭口都是学习。

  我们要让孩子在学习之外,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让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感,对美好未来满怀期待。

  他才会珍惜生命,才会有向上的动力。

  才不会动不动就觉得活着没意思。

  08

  好好保护你的孩子

  每次孩子出问题,家长都是懵的:

  好好的孩子,怎么就这样了?

  其实每一个孩子自杀之前,都经历了无数难忍的痛苦。

  看似一时冲动的背后,多是长期被忽视的情绪和至暗时刻。

  他们明明心理已经病入膏肓了。

  父母却还以为只是胡思乱想,不想学习,不够坚强。

  而胡鑫宇用他离奇的失踪,给我们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而作为父母,我们是离孩子最近的人,也是孩子最依赖的心理防线。

  我们必须保护好他们的身心。

  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对生命和这个世界的热爱,才是我们给予孩子最贵重的礼物。

  点亮【赞】+【在看】吧,愿每一个孩子都好好长大。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李月亮。高人气作家,新女性主义者,扎实写字的手艺人。以理性和智慧陪万千读者成长。

  #胡鑫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