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走百病,这个习俗有道理,一起走起来!
#元宵节#
走为百练之祖。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民间还有一种信仰性的活动,祈求安康祛百病,那就是“走百病”,民间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各种名称叫法不同,各地规矩讲究也有差异,但是都是践行以走步来健身的宗旨,大同小异。而且在新春伊始,满怀美好的期愿与祝福,举家携手同行,就是简简单单的幸福。
01
要知古时如何“走百病”,先从古人的诗歌中了解一下:明代人周用是苏州吴江人,曾经官至吏部尚书,他有一首《走百病行》诗,写的就是元宵节走百病的盛况:
《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去年同伴今希有,几人可卜明年走。长安主人肯居停,寂寂关门笑后生。但愿中秋不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
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把元宵节都城灯市上繁华热闹场景记录下来。那些总在家里,不常出门的姨姨姥姥领着小姑,梳妆打扮,相伴携手出去走百病,因为俗称此夜鬼穴空,走动起来,百病都可消除,尽归尘土。
不应和这个景,有些疾病缠身,恐怕难以消除。古时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有限,于是新年伊始,人们心怀朴素的愿望,健步行走,要摆脱疾病的困扰,胜过医生的药方。
关于走百病的习俗,其它典籍也有很多记载。“走百病”是明清以来盛行北方的风俗,有的在正月十五,也有很多在正月十六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厄,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方才返回家中。
所谓“摸钉”,就是那日还要去寺里烧香,用手触摸庙中大门上的门钉,祈盼家庭人丁兴旺。古时认为,人若有灾难,可以禳除逃过,一种形式就是”渡厄“,让儿女交错渡桥,称作“渡百厄”。
北京等地风俗挺有仪式感,在正月十五夜,妇女们约齐外出行走时,一人持香前导,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称作“走桥”。
现在的天津,也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因为是在农历正月十六进行,当地又称作“溜百病”,“溜'与"六"谐音。
而江南苏州一带把这种习俗称为“走三桥”。水乡乌镇在正月十五也有走桥健身、祈福的习俗。元宵节这天的晚上,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扶老携幼,人们要提着花灯,在河边桥上游走,人声鼎沸,甚为壮观。比较有特点的是,走桥还必须走过至少十座桥,忌走回头桥,所以怎么走,开始规划好行程,也是到深夜方才归家。看来果然是水乡,桥多,北方一地哪有那么多桥呢?看来这也算地域特色了。
02
“走百病”这一习俗,显示出了人们祈求平安健康的最基本的生存愿望。简单易行,好处良多。其实今天人们的健康理念,已非常认同这一观点,走路对身体有哪些好处呢?我们简单列举一二:
1、增强心肺功能
因为专家验证轻快散步20分钟,就可以将心率提高
电影70%,其效果正好与慢跑相同。同时,走路又不会让呼吸心跳变得过于急促,对心肺造成负担。长期坚持走路,可以平稳地、和缓地锻炼心肺功能。
2、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人在活动时,血管会扩张变得更有弹性。血液循环更通,血压也会随之降低。平时有气血不畅引起的手脚冰凉、畏寒怕冷,都可以通过走路得到改善。通过走路,可以激发人体内部活力,补正气,增强免疫力。
3、助消化,降血糖
走路可以促进糖类代谢正常化。饭前饭后散步,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中老年人以每小时3千米的速度,散步1到2小时。基础代谢率提高48%,糖的代谢也随之改善。
4、预防骨质疏松,延缓衰老
“人老腿先老。”长期不运动人的骨骼更容易老化。走路的时候,人体需要调动全身肌肉。有助于保持关节灵活运转,延缓和防止骨质疏松。在阳光下活动,有益于人体对钙质的吸收。而且走路是更加最温和、无害的运动,不易造成的关节损伤。
03
现在健康调查认为:一个人每天的走路步伐低于3000步,就容易出现健康疾病。这样解释古人有“元宵节,走百病”的习俗,非常科学有道理。
所以科学的建议:一个人每天需要保持6000步的走路步数,这是正常合理的,对于想要强身健体、改善身材的人来说,每天的步数就要保持1万步左右。
那么,你每天的运动步数是否达标了呢?没有的话,就从元宵节开始走路吧!应时应景,好的习俗要践行,祈福一年的健康,千里之行,就始于足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