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茶的姑妈》为什么没有成为国庆档的爆款?

  开心麻花的金字招牌失灵了。

  从《夏洛特烦恼》开始到《羞羞的铁拳》,再到今年国庆档的《李茶的姑妈》一部电影比一部电影评分更低。想吃麻花现给你拧的开心麻花似乎正处在失宠的边缘,观众好像不太好这口了。

  

  一

  2015年开心麻花凭借《夏洛特烦恼》斩获14亿票房,妥妥的票房黑马。

  次年的《驴得水》尽管只拿到了1.4亿的票房,但是作为开心麻花影业第二部电影,它拿到了豆瓣8.3分。高评分之外,几乎是一边倒的好评,开心麻花靠着这部电影奠定了它区别于国产喜剧不一样的底色。

  《夏洛特烦恼》和《驴得水》的成功让开心麻花看到了舞台剧改编电影的市场潜力,遵循一年一部电影的老规矩,今年国庆档开心麻花带来了《羞羞的铁拳》,并一举成为2017年国庆档最大的赢家,拿下了近20亿元的票房。

  《羞羞的铁拳》尽管票房很高,但是观众对艾伦的印象远不如尹正和王智,而这二人的出场也成为这部电影最大的惊喜。所以由此看出《羞羞的铁拳》尽管赢了票房,但依然是在吃《夏洛特烦恼》的积攒的老本。

  此前开心麻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们推出的三部电影都是改编自舞台剧,后面也会坚持这个主流方向,因为舞台剧经过数百场甚至上千场的演出,已经完成了艺术作品的孵化,也磨炼了团队,特别是经受了观众的检验,完成了电影蜜蜂试错,如果再改编为电影,成功率会比较高。”

  事实上,从今年国庆档《李茶的姑妈》三天票房未过三亿来看,观众对开心麻花的“套路”已经审美疲劳了。

  二

  开心麻花从舞台起家,在不甚景气的话剧市场存活并成名,得益于他们对“逗人乐”这事儿十分拿手。而“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喜剧公司”正是开心麻花的发展愿景。

  从《夏洛特烦恼》开始,电影业务拓展已成为开心麻花整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话剧+电影”不只是营销手段,更是开心麻花的重要商业模式。

  而在其影视剧制作中也有一套固定的动作,《夏洛特烦恼》玩穿越,《羞羞的铁拳》玩性别互换,《西虹市首富》玩一夜暴富,连非典型喜剧《驴得水》也有人冒充驴的荒诞。

  核心的卖点其实就一个——小人物通过短暂的虚假身份扮演,体验上层阶级的生活。

  《夏洛特烦恼》票房14亿,《羞羞的铁拳》22亿,《西虹市首富》25亿。对于开心麻花来说,这些既是曾经的成绩,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截止10月3日9点《李茶的姑妈》票房为3.03亿元,但豆瓣评分仅5.2分。不少豆瓣网友直接给出了“低俗”“尴尬”“太差了”的评论,而这个分数可能还会更低。

  三

  创新和人才断档,是摆在所有喜剧人面前的问题。

  一年一到两部的电影产量,已经在考验着开心麻花的后备人才储备,虽然有开心麻花品牌的护航,同时有着非常成熟完善的人才梯度挖掘机制,但闫非、彭大魔的师弟们并不都能像他们那样高质又稳定。

  《李茶的姑妈》虽然开心麻花的第四部主控电影,但在这部电影中,开心麻花原有的两大台柱之一的沈腾只客串了2分钟,另一台柱马丽仍然缺席。选择32岁的年轻导演加上新人演员,是开心麻花试图扶持新人,构建集体平等创作生态的理想愿景,但现实反馈是有点冷淡。

  从商业电影的操作上来说,敢于放弃沈腾、马丽这种已经广受观众认可的演员,不断地启用新人,可以看出开心麻花对自身内容和厂牌的自信,同时也意味着需承担很大的风险。

  从今年整个国庆档平平的表现来看,《李茶的姑妈》还真不算是扑街,只是跟自己的过去相比差距慢慢拉开了。

  一招鲜吃遍天的方式不太适合内容创作,毕竟观众真的太难取悦了。认真搞笑,真的不容易。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