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与这几种动物看似不相关,但搭配起来却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蝉与禽类在同一篇作品中搭配出现,一般是取二者的某种相似之处,来达到互相印衬、对照和深化情感表达的作用。鲍照在《代别鹤操》中描绘了蝉和鹿鸣叫的意境,诗曰:“有愿而不遂,无怨以生离。鹿鸣在深草,蝉鸣隐高校。心自有所存,旁人那得知。”诗中描写鹿躲在草地深处叫唤,蝉躲在树技密叶中鸣叫,选用了二者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形的相同点,表达自己内心有坚守的信念,而不在乎旁人是否知道。

  猿啼也是常见的表示声情的意象,徐陵在《山池应令诗》中有“猿啼知谷晚,蝉咽觉山秋。”的对照描写,猿啼是猿猴的叫声,类似婴儿的哭声,因此常被用来抒发悲伤的情感。景皆因情而变,猿啼和蝉咽在这里有明显的情感指向,都是写悲哀之情。“知谷晚”、“山秋”分别交代了猿啼、蝉咽的时间和地点,在秋季晚上的山谷中,传来一声声悲哀的猿猴哭泣声,寒蝉凄切的呜咽,让人倍觉生命的流逝不可逆转,两种在晚上让人觉得伤悲的声音相叠加,顿时就显出了意境言惰的效果。

  蝉和鱼的搭配看似不相关,实际上却一点都不违和。树上的鸣蝉和水中的游鱼相映成趣,形成一种极为生动、有声有形的艺术境界。例如梁简文帝萧纲在《纳凉诗》中写池边树旁纳凉的情形,用蝉和鱼的组合意象勾勒出了生动的夏夜之景:斜日晚要援。池塘生半阴。避暑高梧侧。轻风时入襟。落花还就影。惊蝉乍失林。游鱼吹水本。神蔡上荷心。翠什垂秋采。丹枣映疏础。元,芳夜游曲。寄此托微吟。

  在前儿句对纳凉大环境进行了描绘:西边斜落的夕阳,阴凉感逐渐扩散在池塘的水面。静谧而安宁的气氛里,一阵轻风吹过,洒下几片花瓣飘过的花影。这时候突然响起一声蝉的惊叫,打破了这份静止的意境,鱼儿从水底浮上来,吐出一连串泡泡。神蔡就是大龟,爬上了宽阔的荷叶,再加上苍翠的竹林和枣树,作者将纳凉时的所见所闻有层次地展示出来。蝉声里的鱼和龟,为这幅画面营造了和谐的美感。他还有有一首《和藉田诗》曰:“三春润莫英。七月待呜蝉。鲤鱼显嘉瑞。铜雀应丰年。”“也是在季节描绘中,将蝉声与鲤鱼、铜雀并举,突出了嘉瑞、丰年的吉样愿景。

  蝉意象和鱼意象是构成园林池景的好搭档。庚信有《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其中有一首对蝉和鱼的刻画极为跳跃:今朝好风日,因苑足芳菲。竹动蝉争散,莲摇鱼暂飞。面红新著酒,风晚细吹衣。跤石多时望,莲船始复归。

  诗中描写的是在二幅园苑芳菲的景致中,有一个因为“新著酒”而脸红,酒后肢石而望、等待采莲归人的形象,“竹动蝉争散,莲摇鱼暂飞”是形成诗歌意境的关键部分,傍晚风起时分,竹叶轻摇,受惊的蝉争相飞起,莲花被风摇动,惊起的水中鱼儿四散逃开,尤其是在“蝉飞、鱼散”的形容时,作者刻意互换,写成了“蝉散、鱼飞”,在令人初觉错愕的时候,又马上能感觉到那种极为相似的韵味和趣味。陈后主叔宝的《七夕宴玄圃各赋五韵诗座》载:“丝调听鱼出,吹响间蝉声。”将蝉和鱼进行拟人化的描写,也显得极为灵动,鱼和蝉二者一个是昕众,一个是表演者,一唱一和相得益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