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分,电影史上最好看的越狱片,比肖申克还要经典
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 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
这句台词,出自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25年后的今天,它仍以9.7分的傲人成绩,稳居“豆瓣电影Top250”榜首。
同为“越狱”题材类影视作品,小编接下来要讲的这部电影,和声名远播的肖申克与美剧《越狱》相比,只能用“籍籍无名”来形容。
这部电影,有着一个朴实无华而又言简意赅的名字——《洞》(The Hole)。
电影《洞》剧照你没有看错,《洞》是一部黑白电影,并且是一部法国片,上映于1960年。综合以上这些“劝退”因素,才导致了它在国内知名度如此之低。
但是,它却是一部经典到无以复加的电影!它比巴比龙早了13年,比肖申克早了34年,比越狱早了45年。同题材影片里,如兄如父般的存在。
隔“洞”有眼《洞》是法国犯罪电影大师雅克·贝克(Jacques Becker)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部作品,意义非凡。
这部影片被媒体誉为“最好看的越狱电影”,同时入选法国《电影手册》“十大佳片”之一,口碑极佳。目前豆瓣评分9.2分,毋庸置疑的尖子水平。
豆瓣9.2分在如今花式炫技与特效井喷的影像环境中,老电影纯粹质朴偏写实的风格,反倒具备一种返璞归真的独特审美。
雅克·贝克在影片中亦是采用了大量特写镜头,以写实手法塑造饱满人设,制造戏剧冲突。值得一提的是——全片无配乐,起承转合全凭演技。
惊悚的人物特写《洞》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法国一所康复监狱,在11号牢房里,关押着四名刑期长到可将牢底坐穿的囚犯。于是,他们决定越狱。
正当四人将要付诸行动时,一名因枪支走火误伤妻子、并与妻妹有染的小伙克劳德,以“一级谋杀未遂”的罪名,被转入11号牢房。
5人越狱小组集结四名狱友在确认了克劳德的刑期至少10年起底的情况下,才将越狱计划告诉了他。行动迫在眉睫,不能再等了。
他们在牙刷柄上捆绑镜子碎片,插入狱警用来巡查室内情况的观察孔中,“监视”着走廊上的风吹草动。
自制“观察镜”影片开头有一组工人敲击马桶的镜头,交待了个别监狱正在进行设备维修。11号牢房里的成员利用施工噪音的掩护,在囚室地面用蛮力砸了一个洞。惊悚片
洞的下面是连通整座监狱的地窖,地窖尽头便是排水渠道。把渠壁凿穿,就可进入公共地下管道系统,逃出生天。
囚室里的洞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安防监控技术还是一项“未来科技”。和预设程序的机器相比,狱警全天候的“人肉”巡逻,反倒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
另一方面,监狱里的物资极其有限。在匮乏五金工具的条件下,一根针、一把勺子、一截钝锯,都有妙用。
没有手表和钟表随时掌握时间,他们便用两只杯子、一把细砂,捯饬出一个可粗略计时的沙漏。
“施工”过程中,以每半小时画一个叉的方式,大致计算时间。不超时、不赶时,严格遵守时间返回地面囚室,以应对狱警的例行排查。
地下辛勤挖洞,地上佯攻掩护。每晚就寝,狱警都要透过铁门上的监视孔,清点室内囚犯人数,以防有人逃窜。
11号牢房里可谓“人才济济”——他们用劳作时积攒的纸壳下脚料做成假人,盖上被子冒充活人,轻而易举骗过巡查者的眼睛。
地上假人充数和监狱内部走廊三五成群的狱警队伍相比,地窖里的警力则要薄弱许多。纵然如此,在挖洞路途中,仍会无可避免产生“偶遇”。
面对迎面而来的巡查人员,有时一根柱子也会成为救命稻草,为落水之人带来一线生机。
经过五人夜以继日的轮番配合,渠壁终于被挖穿。一条通往“自由”的地下道,正召唤着他们迫不及待的步伐。
为避免夜长梦多,众人商议后决定——当天立即越狱,奔向期待已久的自由之远方。
通往“自由”的洞然而,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正是这个突发事件,彻底改变了11号牢房每个人的命运。
即将越狱之际,狱警突然将克劳德带往典狱长办公室,并告诉了他一则好消息——克劳德妻子撤销了对他的指控,不久便可出狱。
撤诉面对典狱长亲口告诉他的消息,克劳德脸上浮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喜忧参半,若有所思,欲言又止。
他不断变化的微表情,被善于察言观色的典狱长看出了猫腻。在对方语重心长、和声细语的引导下,克劳德娓娓道来……
结局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这场越狱,以失败告终。卑鄙的克劳德,出卖了11号牢房里的伙伴。雅克·贝克通过绑在牙刷上的小镜片,制造了一个惊悚至极的经典镜头。
小镜片,大惊吓凿穿了高墙囹圄的水泥之洞,以为可以逃出生天,天各一方。却在毫无防备中,失足跌入深不见底的人性黑洞,冰冷绝望,无边无际。
如果说弗兰克·德拉邦特的《肖申克的救赎》,救赎的是至上自由与不灭希望。那么雅克·贝克的《洞》,洞察的便是他人之恶所带来的彻骨绝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