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驰驱一日闲”:古代官员们的休假制度,跟现在假期比如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
”。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引言
常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时间与自由是人们当代生活当中最关心的问题。人们总希望多一些假期。我们总把假期当作是福利,可社会福利是近代社会才有的概念,其实现在的假期是从古时候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从最初汉朝时期的“
五日休沐
”,逐步演变成到唐宋时期的”
黄金周
“,再到后来明清时期的“
黄金月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休假制度逐步完善,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假期。
那么在唐代时期,官员们的休假制度又会是怎样的呢?
![]()
五日一休沐,十日黄金周
九日驰驱一日闲
”,古人真的上九天班才休息一天吗?假期的形成一直要追溯到西汉时期。西汉时期把休息制度称为“
休沐
”。”
“字最开始是洗头发的意思,后来泛指洗浴、洗涤,这里休沐的沐指代的是休息。
也就是说,官员们每五天就可以有一天的时间可以用来沐浴、休息。
后来到了唐朝“五日休沐”被改为“十日休沐”,十日为一旬,即”休旬“。
“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初学记》引汉律)
汉朝时期的上班族们通常情况下上四天班休息一天,在这一天里面他们可以沐浴、休息或是走亲访友。
除此之外,冬至、夏至、春节这三大节日也会有休假。
不过和现代相比汉代是没有病假这一说辞,如果不幸生病或是遇见什么急事,要么就是利用休假日,要么扣工资或是补休。
要是生病时间长,甚至还会被皇帝炒鱿鱼。可怜的汉朝官员们,生病了也只能带病上班。
唐朝时期则是上九天班休息一天,每十天称为一旬,每月分为上旬、中旬、下旬。上、中、下旬的休假分别称为“
上浣
中浣
下浣
”,一年里面有三十六旬,则对应可以休息三十六天。
看似比汉朝时期休息的少,实则假期多到怀疑人生。
![]()
除去常规休息外,以
《唐六典》
卷二所记的开元假宁令为参照:
“元正、冬至,各休息七天;寒食节、清明节休息四天;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八各休息三天;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夏、立冬,每旬,各休息一天。”
这么看来唐朝的上班族比现在要幸福的多,毕竟日历上有密密麻麻的休息日,上不了两天班就该休息了。
![]()
后来到了宋朝时期官员们就更加轻松了,宋朝沿用了唐朝时期的休沐制度,并且把假期都有所延长,就连官员们请事假、病假都变得随意的多了。
继而宋朝时期节日最多,假期时间最长。
并且宋朝不仅官员们假期多,中下层人士在元旦,寒食节,冬至这三个大节日都可以各休息三天。
可见制度的完善及对各层人士的尊重,成功超越唐朝夺得历史上最幸福的上班族之称。
到了元朝时期,受到游牧习俗的影响,皇帝取消了大部分的假期,每年休息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只有短短的十六天。
![]()
明朝时期又因为有朱元璋这个工作狂,恨不得官员们天天都过星期一。
明朝仅比元朝多了两天假期,由原来的一年十六天假期改为一年十八天假期。虽然这样的制度让官员们都满腹怨气,但对于朱元璋这个为富不仁的皇帝还是无济于事。
后来朱元璋去世了,众官员纷纷不满,因此恢复了此前的“休旬”制度
,尽管如此一年的假期也只有五十天左右,但是相较于唐宋时期的休假也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清朝时期的休假沿用了明朝的冬至、元正、元宵三大节日。又因时间比较接近,统治者决定干脆贯通假期,
从每年腊月下旬休息到第二年正月下旬。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的入侵,将西方假期带入中国。
这样的假期逐渐被人们接受,一直沿用至今。
![]()
唐比汉更人性化,一言不合就放假
唐代假期种类繁多,让现代人投去羡慕的目光。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节假日相关活动的发展,对唐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才能使得唐朝的诸多文化流传至今,古为今用。
开元天宝年间其中一些小官员还可以享受到
“田假”
,一般在五月,通常放假半个月,根据各地的季节情况不同而自行决定时间。
田假的目的是为了给官员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农忙之事。
与之相对应的是九月份的“
授衣假
”,授衣假是为了在寒冷的冬季到来前,提前准备抵御寒冷的工作,准备厚衣物来抵御寒冷。
古时候的学生同样享受“田假”和“授衣假”,和现代学生们的暑假和寒假大同小异。
原来寒暑假从唐代开始就有,只是他们不像现在的学生有作业。
![]()
《通典》“诸婚,给假九日,除程。周亲婚嫁五日,大功三日,小功以下一日,并不给程。周以下无主者,百里内除程。”
如是遇见官员的儿女结婚时,也是可以放假的,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婚假。
根据记载,如果是官员本人结婚,有九天的假期。如果是直系亲属亲或者别的亲戚结婚,也会依据具体情况有不同时期的假期。
唐朝时期交通不便,不像现在去外地有火车,飞机等便利的交通工具。自古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官员们应尽的义务,
所以上班族们可以定期回家探亲即“探亲假”。
如果官员的父母们居住过远,每过三年就会有一个月的时间作为“
定省假
”,如果家中父母居住地超过五百里,则每过五年有半个月的时间作为“
定省假
”,而这些“
定省假
”不包括行走路程的时间。
![]()
如是家中父母去世,军官以外的官员和押犯人的官三年假期,保卫皇帝或是太子的官员有三个月的假期,家里直系亲属去世有七到一个月天不等的假期,远亲去世有一到五有天不等的假期,就算是自己的老师去世都有假期,可以休息三天,而且每逢祭日也都可以休息一天。
私家拊庙和四时祭祀各放假五天和四天,改葬则是按照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有一到二十天的假期,私忌也有一天的假期这些假期如果路程远的话还会有路程假。
唐朝法律规定:“
诸外官授讫,给假装束。
”意思是说,官员去其他地方上任之前,会有充足的装束假,装束假的是为了进行上任前的装束准备。
其时长根据路程远近,具体情况不同,假期时间也随之不一样。
![]()
《礼记·冠义》称,“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
古时候也有成人礼,当男子到二十岁后,会举行加冠之礼,加冠礼就是把头发梳起来盘成发髻,然后再将帽子带上,
因此专门为加冠礼设定冠假
。不仅自己在举行加冠礼时有假期,亲戚或是儿子举行加冠之礼时也都会有一到三不等的假期。
在唐朝时期将老子诞辰之日称为为“
降圣节
”会放假,武则天更是将将佛祖的生日设定为全国的假日;“
千秋节
”为唐玄宗自己设立的生辰。这些节日也都是可以放假的,而且其时间也都不短。
除去以上假期之外,唐代比汉代还多一项人性化的临时假期,就是如果遇见急事或是生病,身体抱恙也都是可以请假的,假期期限视情况不同随之改变。
![]()
纵观唐代诸多著作及艺术作品可见唐朝时期的节假日虽然很多,甚至一年当中的三分之一都是假期,但官员们的思想并未松懈,长时间的假期也没有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相反,人性化的休假使唐代官员们有充足的时间发展文学和艺术。
这么看来唐朝的假期比汉代人性化多了,唐朝时期的上班族应该不会像现在的人们一样天天盼望放假。
可谓一拍即合就放假,假期多到你害怕,想不到的人性化,“躺平”根本不在话下。
![]()
盛世唐朝当之无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假宁令》规定:“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
要说假期多,还得看唐宋。
唐朝当之无愧是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唐朝都称得上“盛世”二字。我们现在的很多习俗,其实都是从唐朝流传下来的。
这些节日不光休息放假,且在假期里还有许多习俗。
也许是放假时间太多所以古人才会有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不然古时候的人不像现在有手机、电脑,没有活动,那么多假期一定也会感觉到无聊。
元旦是唐代三大的节日之一,唐朝时期的过年可谓香烟馥郁,箫鼓喧阗,灯火盈门,笙歌迭奏。虽是没有“春节”,但已经在过“除夕”了。
吃“团圆饭”和“守岁”成为两个重要的习俗。
团圆饭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年夜饭,一般腊月就开始筹备。各种肉类,蔬菜,通过烹饪得到一桌满汉全席。这节日当属小孩子最开心,大人们会给孩子们买糖和水果。到了晚上大家吃完团圆饭就开始“守岁”,随后就是长辈们给晚辈们压岁钱,祝愿他们长大一岁。
![]()
守岁要守一晚上,这大概是古时候的熬夜吧,直到第二天早上人们才渐渐入睡,这些习俗和现在的过年的习俗大同小异。几千年的文化习俗流传至今的,也就只有中华民族了。
冬至日也是唐朝时期一个重要的节日,“
凡岁之常祀二十有二”
流传明间,而冬至这一天这几天当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皇帝会亲自主祭。
除了祭天活动,皇帝在这天的朝会上赏赐群臣,并赐宴。
除此之外,冬至节中,皇帝会宣布
既往不咎,不去管过去犯下的小错,会让人们有新的起点。
此外还有减少或是免去税收,奖赏孝顺的子女、坚守节操,丈夫死后仍坚守不移情别恋妇女和对妻子一心一意没有二心的丈夫等。
冬至到了宋朝地位似乎有所下降,但还是有很多习俗保留下来。
![]()
寒食节这一天人人都吃凉食,大家都不能点火,根据地区的不同,禁火时间为一到三天不同,以此纪念介子推。在这一天人们会回去拜祖,在这一天人们吃的食物也不同,如寒食粥、寒食面、青精饭等。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故明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的说辞。
在这一天人们回去踏青、蹴鞠——也就是最初的足球、斗鸡,女子会去荡秋千。
现代对于寒食节人们逐渐忽视,但是介子推的故事流传至今。
结语
无论是汉代还是唐朝,休假制度都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本着“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的态度去对待传统,古代制度沿袭至今表明中国人对祖先文化的认可及怀念。
![]()
当下社会人人都想天天寒暑假,想像唐宋时期那样一言不合就放假,渴望自由,谁都想多有几天假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社会发展需要的不是天天放假,而是勤劳创新,勇于实践的人们。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天天放假,人人无所事事,这个国家必定走向衰落。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当然也要劳逸结合,在其中找到平衡,才能更好的去实践创造,将社会建设的更美好。
参考文献:
《初学记》
《礼记·冠义》
《通典》
《假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