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影视版《想见你》才知道:其实能够困住自己的人,真不是别人

  文/阿斌的糖果屋

  

  又是很久没有更文了,所以在文章的开头,想问问点开这篇文章的你,最近过得还好吗?

  最近又看了一遍影视版《想见你》,发现再看它时,好像又有了与以前不一样的体会与感悟。

  想要把这些感悟分享给点开这篇文章的你们,希望这篇文章或多或少能够给正在看文章的你们一些启发。

  

  01.

  记得在电视版本中接近尾声的部分,陈韵如醒来后与莫俊杰说自己在昏迷的这段时间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

  在梦里,她梦到了另外一个自己,但这个自己比现在的她更加开朗活泼,而且梦里的自己还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她说:“不是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失望,而是因为对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期待”。

  陈韵如醒来之后,便一直将这句话记在心里,在不断回味这句话的过程中,陈韵如明白了一个道理。

  即:“能够被一个人放在心上,从来不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无论那个人是谁,是家人还是朋友、恋人,所以应该好好珍惜才是”。

  

  当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被别人放在心上”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之后,我们便会在这份关系中产生很多很多的期待,而这些期待也被贴上了“理所应当”的标签。

  可当所谓“理所应当”的期待落空的时候,那么它所带来的失望是会产生巨大冲击力进而会有反噬的作用,让人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委屈的情感。

  而委屈一旦产生时,就希望被人理解,被人发现,被人用爱来化解,进而又产生了一系列的“期待”,仿佛进入了一种无限的循环中。

  这种循环是恶性循环的,因为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期待”,它是否能够被实现的决定权在于别人,而不再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将期待寄托在他人的身上时,而落空的期待会让人产生失望的原因。

  

  02.

  记得在《弄掉自己的你,过得有点辛苦吧》这本书中,有着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自己都不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却期待着别人来为此负责任,期待别灾难片人来让你开心满意,这是不可能的”。

  在哲学里有着这样一对概念,“可能与不可能”。

  “可能”的本质,它是指事物在现实世界或客观世界中存在一定发生和出现的概率。

  所以对于“可能”,它是有失败的可能,也有成功的可能,两者各占一半,这成功的一般多少会给人带来一点期待。

  而“不可能”的本质呢?它是指事物在现实世界或客观世界中不存在任何发生和出现的概率。

  不存在和不会发生的事情,它注定着从产生期待的那一刻就已经预示着最后绝对会以失望落空的。

  

  关于感受,其实现实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不管对方是你的亲人、朋友还是恋人,其实都没有这个义务为你的喜怒哀乐负责任的。

  既然没有任何义务,所以它本质上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但在大多人生活的圈层中,习惯地将它强行变成一件可能事件,进而逐渐成为了一种认为理所应当的习惯罢了。

  所以,当一个人期待着让他人为自己的心情负责任的时候,这本就不可能会发生的必然事件一定注定着让人会掉进负面的情绪海洋中。

  

  03.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且完整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创造的世界。

  在这个自己创造的世界中,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创造出很多的创造物,比如人际关系、性格、情绪、物质财富以及其它的。

  这些创造物的源头是由自己本体所创造的,自我才是一切的源头,所以按照道理来说创造物理应是为自我所服务的。

  

  可是在现实中却是,大多的自我却被“物化”,进而让创造物本身成为了真正的主人,而真正的自我被紧紧束缚,根本无法被发现。

  就像关于委屈的情绪,是因为我们主动放弃了感受的选择权并交给了别人,所以就主动地成为了情绪的附庸者。

  像关于“期待”这个问题,是因为大多数的我们习惯将别人要为自己实现期待当作了一种理所应当,进而主动地被“理所应当”道德绑架。

  可是如果我们能主动跳出原有的束缚圈,是不是就能够少接受一些不必要的负面情绪呢?

  如果能够成为自己感受的负责人,是不是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落空呢?

  所以,真正能够困住自己的只有自己,从来不是别人,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是如此。

  

  写在结尾:

  爱自己与自私,从来都不是一个能够划等号的概念。

  因为一个人当学会爱自己,她/他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这样也不会因为别人给的爱或多或少而产生患得患失的情感。

  而当一个人真正不被患得患失所包裹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不会被自己的创造物所物化,自然而然地也成为了正在的自己。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