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淮北历次“五年计划(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我国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至今已经编制了10个“五年计划”和3个“五年规划”(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建议。
目前,我市正在制定淮北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为更好地制定这个规划,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对我市建市以来历次“五年规划”的制定实施情况进行了梳理归纳,供市委市参考。
“二五”计划时期
淮北市成立于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的第三年(1960年4月6日)。
建市之初,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我市没有制定五年计划,计划的编制主要是工业和农业计划、物资分配计划,分年度编制实施。
此后的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全国没有制定五年计划。
至1965年,淮北市固定资产投资达5000万元,建成7对矿井,原煤产量发展到218万吨。国民经济的总规模虽然较小,但毕竟开始起步,取得了一定发展。
“三五”计划“四五”计划时期
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市没有编制“三五”计划(1966—1970)和“四五”计划(1971—1975),但组织编制了《濉溪市“四五”工业发展规划》《濉溪市“四五”财贸规划》《濉溪市“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淮北市煤炭生产“四五”发展规划初步意见》等。
这一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较慢,至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82亿元。总体规模不大,但原煤产量达到859万吨,比1965年增长近3倍,地方工业、社会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
1974年7月,淮北市革委会《关于组织编76-85年规划有关问题的通知》
“五五”计划(1976—1980)时期
淮北市规划的重点是:大力发展地方工业。
1974年7月,根据中央关于制定“五五”“六五”规划的指示精神,淮北市编制完成1976—1985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形成了“五五”“六五”规划(草案),提出了淮北市以后10年的初步设想,就是在继续抓好煤炭工业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钢铁、电力工业,相应发展机械、化工、建材、电子、轻纺、食品等地方工业,提高全市工业自给水平,使工业有较大较快发展。这也是我市建市以来编制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从此以后,淮北规划编制与全国全省规划编制保持同步。在“五五”计划时期,淮北市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业连年丰收。增加了对煤炭、电力、纺织等工业的投入,全市各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工业产品发展到100多种。
“六五”计划(1981—1985)时期
淮北市规划的重点是:对经济实行调整、改革、发展。
“六五”计划是改革开放后淮北市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83年9月,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淮北市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确定,全市要继续贯彻调整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稳妥地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计划管理体制,有计划、广泛地进行企业的技术改造,坚定不移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
至1985年底,淮北市“六五”计划全面超额完成。198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6.88亿元,超过“六五”计划指标的22.63%,年平均递增13.4%,高于全国增长11%的水平。
“七五”计划(1986—1990)时期
淮北市规划的重点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地方工业。
1985年11月,市委二届三次全体会议通过《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五”计划的建议(草案)》。1986年4月,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关于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提出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积极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改革和建设互相适应,互相促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生产力,加强重点建设,加强横向经济联系,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发挥地方经济优势,把经济建设进一步转移到速度实在、效益好、人民受益的新路子上来,为90年代经济振兴,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七五”计划期间,全市的工业已有相当基础,形成了煤炭、电力、轻纺、建材综合发展的工业城市。经过“七五”的建设,199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26.45亿元,比1985年增长40.6%,年均递增7.1%;国民收入18.5亿元,比1985年增长23.4%,年均递增4.3%;工农业总产值40.35亿元,比1985年增长62.8%,年均递增10.2%。
“八五”计划(1991—1995)时期
淮北市规划的重点是:振兴和发展地方经济,建成皖北中心城市之一。
1991年7月,市委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淮北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市制定了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经1992年3月市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后开始实施。规划提出,淮北市“八五”和整个90年代经济社会发展,要立足现有基础发挥农业矿产资源优势,以能源工业为依托,把握机遇,调整结构,大力振兴和发展地方经济,把淮北市建成农业、能源、轻纺、建材四大基地,使之成为环境优美、文明开放、综合协调发展的皖北中心城市之一,使全市人民生活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八五”计划是实现全市现代化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阶段。市委、市实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战略方针,突出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素质的提高。至1995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0.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11.4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17.98亿元,财政收入6.5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3亿元。
“九五”计划(1996—2000)时期
淮北市规划的重点是:加快改革步伐,建成皖北地区中心城市。
1995年12月,市委四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淮北市委关于制定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意见》,确定,“九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生活费收入在199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经济增长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处于先进地位,并超过国家平均水平;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加快改革步伐,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壮大支柱产业,增强发展后劲;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成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2010年远景目标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提前两年翻一番,人均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淮北市建成皖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九五”时期,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市委、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有效消除各种不利影响,保持了经济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调整后的“九五”计划顺利实现。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06亿元,年均增长8%;财政收入达12.3亿元,年均增长13.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左右,人均财政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5%左右。
“十五”计划(2001—2005)时期
淮北市规划的重点是:加快发展、富民强市。
2000年12月,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淮北市委关于制定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要以营造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总揽全局,把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作为主题,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主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作为根本出发点,实施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全面创新、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努力把淮北市建成现代化工业、商贸、旅游城市。“十五”时期,市委、市紧紧围绕发展主题,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圆满地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至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209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9500元,是2000年的1.85倍左右。财政收入26.61亿元,是200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6%。
“十一五”规划(2006—2010)时期
淮北市规划的重点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
2005年12月,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淮北市委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发展为主题,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着力点,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加大载体建设力度,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加速经济转型,扩张经济总量,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城市转型这一主题,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的双翻番;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3588”工业振兴计划全面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业企业产值突破800亿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有序推进。
“十二五”规划(2011—2015)时期
淮北市规划的重点是:大力实施“2256”工程,建成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市。
2010年12月30日,市委六届二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淮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2256”工程,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把淮北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强、生态环境美、幸福指数优、文明程度高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市。
五年间,市委、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挑战,锐意进取,开创了转型发展新局面。全市生产总值连跨三个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9.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3493.7亿元,是“十一五”的3.1倍。
![]()
2015年12月29日,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
“十三五”规划(2016—2020)时期
2015年12月29日,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淮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城市转型为主线,深入推进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建设精致淮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回顾完淮北
这些年的成长历程
是不是心中无比自豪
是不是手中充满力量
新机遇和新挑战即将到来
你, 准备好了吗?
来源:淮北史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