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你平安》:宋茜的角色买的不是重疾保险,是道德保险

  

  回顾大鹏自己导的作品,会发现口碑一直呈上升趋势,当中除了超出大鹏自己控制范围的《吉祥如意》,其他几部都是主流商业片,单从完成度来看,的确是有进步的。

  《保你平安》的故事比较踏实地走三幕剧结构,并围绕主角设计了A故事和B故事,A故事就是辟谣线,B故事就是父女线,最终父女线为辟谣线提供了精神依托,然后向结局冲刺。

  可能比较弱的就是从第二幕到第三幕的转接点,也就是主角从一无所有的至暗时刻,到重新振作的过程,张力做得不够,只是让魏平安跟女儿打了一通电话就解决了。

  

  不过这个位置还玩起了符号,也就是白马。在前作《缝纫机乐队》里就尝试过,但吉他雕塑实在太过直白,马则余味更足,算是一点进步。

  当然这种符号如果放在影史中算是很初级的,在国产商业片的范围里进行比较的话,也没有宁浩在《无人区》里的马用得好。

  片中徐峥的座驾先从汽车变成马拉汽车,再到直接骑马,是有变化且有层次的,而且燃点也强于《保你平安》。《缝纫机乐队》大鹏就有制造燃点的意图,但火候似乎还是差一些。

  

  观看这部电影可能有两种角度,是喜剧里面加入了现实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里面加入了喜剧元素?

  如果是前者,抱着看喜剧的心态去观影,只要能被里面的梗逗笑,还附带着看到了一些现实题材,那就是意外收获。

  而片中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讽刺,在制造笑料的同时还带有一定的警示效果,诸如吃瓜群众、身体羞辱、流量为王等事件,都是当今时代特有的现象。

  

  如果主要想看现实题材的话,对作品的评价就取决于剖析深度,那么以上说的讽刺又稍微有悬疑片点流于表面了。

  整个观影过程我在两种角度之间反复横跳。看到开头有发展“集安宇宙”的趋势,就进入喜剧为主的视角,顿时就有种不妙的感觉,因为主观上对《缝纫机乐队》有不好的印象。

  直到核心事件揭开帷幕,祁致富跟魏平安说了关于韩露的传言,平安哥说“坐台小姐怎么了?埋咱这儿的人不让有道德瑕疵?”又进入了现实视角,开始觉得有意思起来。

  

  这个话题探讨下去可以带出很多面向的社会问题。就像《踏血寻梅》一样,本着“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的原则,可以从好几个方向往深处挖掘。

  《保你平安》也的确在探究事件发生的原因,可是挖掘的方向仅仅是证明韩露不是坐台小姐,这使得挖掘的深度止步于此了。

  而韩露就真的被塑造成一个没有道德瑕疵的人。包括表演和摄影在内,这个人物就是一个菩萨形象,在以往许多主流电影中出现过无数次,功能性大于主体性。

  

  相比证明韩露不是坐台小姐,探讨坐台小姐是不是该被挖坟,所触及的问题会更深层。在主流影视作品中,凡是拍到这类话题,似乎总会有同样的毛病。

  比如《梦华录》,它甚至比《保你平安》还保守,只是简单地把“以色事人”归结为人格问题,脱离了背后整个由男权主导的剥削系统。

  现实中类似事情也不少见,唐山打人事件发生后,也有人称受害者是夜店女,意思就是被打也活该。

  

  这里面首先涉及了性别暴力,还包含了追求“完美受害者”的大众心理,此外还可以延伸出关于程序正义的问题,大有内容可挖。

  我自己想象了一下,如果我是在上学的时候看了这部电影,也许会在被娱乐到的同时,还觉得自己深刻了一把。但阅历增多后,需求也越来越大。

  坦白说,看了《保你平安》的开头,再看后面的情节发展有些失望。就像看了一个加长版《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作品,从头到尾只玩一个单一的game。

  

  当然如果从喜剧电影角度来看,其实还是能看到一些让人乐观的东西,现在国产喜剧的类型越来越细分,不再只有麻花系的舞台剧电影。

  而且除《驴得水》这种例外,麻花电影多数是价值观偏守旧的作品。现在还能有现实讽刺喜剧,之前也有像《爱情神话》这样的都市喜剧,多元化总是好的。

  说到《爱情神话》,里面徐峥的角色是女性作者写的男性,《保你平安》中的韩露则是男性作者写的女性。

  

  只比较这两个人物来的话,个人认为徐峥的角色要出彩很多。当然这跟创作能力有很大关系。诶,我发现算上刚才的《无人区》,怎么两次比较都跟徐峥杠上了?有够巧的。

  如果从整体的创作环境来看,就有点让人悲观了,似乎只有通过喜剧的渠道,才能稍微谈及一些现实问题。而某些已经算温和的反映农村生活的写实电影,却莫名消失了。

  创作者生产作品,观众评论作品,本是一个简单的流程。不过现在好像还多了一道程序,就是在谈论作品之前,观众先要对作品送上一句:祝你平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