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准噶尔可汗,夜奔承德
寒冬里的来客,名叫阿睦尔撒纳,是准噶尔汗国的末代可汗。
明代漠西蒙古被称为厄鲁特蒙古。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部,四部中以准噶尔部势力最为强大。
阿睦尔撒纳的身世颇为传奇,其祖父为统治西藏的和硕特汗王,他的外公是准噶尔汗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大汗,就血统而言,阿睦尔撒纳可谓无上尊贵。
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汗王、阿睦尔撒纳的舅舅感染瘟疫死于伊犁,脆弱的准噶尔联盟陷于离析。
![]()
《御题平定伊犁回部全图》表现1755-1759,清军平定西域准噶尔部叛乱和回部叛乱的战争铜版画,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战争组画
新任汗王政权未稳,阿睦尔撒纳与贵族将领达瓦齐结为同盟,意图谋取汗位。
政变成功了,但继承汗位的却是达瓦齐,二人随即展开火并,阿睦尔撒纳战败,率部向东南奔逃,并亲赴承德,向清廷求援,于是就有了乾隆的寒夜亲迎。
然而,为什么会选择承德,而不是北京?
如果说明成祖迁都北京,是为了“天子守国门”以挡住蒙古铁骑的南下,那么在来自关外的清代帝王的眼中,北京还不够北——他们的迫切心愿并不是将蒙古隔绝于长城以外,而是将其纳入藩属。
![]()
《御题平定伊犁回部全图》
承德,这个蒙古草原最南端一个不起眼的居民点,映入了康熙的视角,从“热河上营”,到“热河行宫”,再到更为人熟知的“避暑山庄”,短短几十年间,承德迅速发展为清帝国的“第二政治中心”。
康熙和乾隆每年夏初前来承德,与蒙古王公们狩猎狂欢,一住就是半年左右。
1755年,乾隆星夜兼程抵达承德,他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阿睦尔撒纳,时值严冬,乾隆仍依惯例,支搭蒙古包,彻夜举行盛宴和焰火晚会。
此时,清帝国与准噶尔汗国战和更迭,已有八十余年,战争—议和—划界—战事再起,似乎成了永无止境的轮回。
![]()
《乾隆万树园赐宴图》厄鲁特蒙古,分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部。杜尔伯特部生活困顿,1753年归附清廷。这幅由清代的大型历史绘画,反映了1754年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杜尔伯特部首领“三车凌”的壮观场面。
两年前,厄鲁特蒙古四部中的杜尔伯特部在首领“三车凌”的率领下来归,而今准噶尔汗国内部间隙闪现,失势者亲来承德求援,这让乾隆看到了建立超越其祖父与父亲功业的可能性。
1755年春,清军两路大军迅速集结,不足百日即攻占伊犁,庆祝战役胜利的纪念碑,至今仍耸立于新疆昭苏县以西的格登山上。
承德的庆典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年十月,乾隆在避暑山庄大宴厄鲁特蒙古诸首领,并决定仿照西藏桑耶寺的形制,在避暑山庄东北兴建普宁寺。
蒙古尚佛,尊崇藏传佛教格鲁派,而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具备佛、法、僧三宝的正规寺院,由藏王兴建,奠定了藏传佛教的正统地位。乾隆此时兴建模仿桑耶寺的普宁寺,意义不言而喻。
![]()
普宁寺愿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仿西藏桑耶寺而建,整体结构布局形成统一向心的典型的藏式“曼陀罗”建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