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原著:假婚买房的顾清俞牵手初恋,一纸合同的婚姻太现实
顾清俞有一个藏在心底20多年的初恋,也为了初恋那句“我回上海,第一个找你”,给了自己36岁不婚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没想到的是,初恋竟然出现了,而且和她同城生活了18年,却始终不曾来找她。

再次重逢的中年初恋,早就没了年少的朦胧爱意,更没有仙女和王子的美丽童话,有的是经济的悬殊和生活的差距。只不过那句“你怎么没结婚”的关怀,顾清俞还是崩溃了,或许换做谁她都能坦然面对,可唯独对这个自己“坚守”了二十多年的初恋,是怨恨的,也是失望的。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终将变得陌生,因为每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而其实世间所有的久别重逢,只不过是你好再见。

顾清俞为了能在限购的大背景下买第二套房,就走了假结婚这条路。没想到有需求就有市场,中介小刘没几天就帮她找好了“结婚对象”。想想也是,一张结婚证,2个月时间赚房产的0.5%酬金,说不定早就供大于求。
只是重逢来得猝不及防,顾清俞没想到这个“结婚对象”,竟是自己等了二十多年的初恋施源,只不过人虽然还是那个人,却与想象中的相差一大截。她甚至还在找理由,或许是施源走错了地方,或许是那个男人根本不是施源。
顾清俞很快就掩藏了慌神,以纯粹的业务关系,重新恢复冷静客套,甚至连说话都不曾切换过语调,一句是一句,没有废话。

她带着财大气粗买家的口吻讽刺道,“这个世道看不懂啊。上海户口,无房单身,这八个字也成了生意经。工薪族一个月赚多少,做生意还要本钱。像你们这样,一动不动,拿0.5个点。钞票太好赚了。”
是的,这些话听起来有些过于刻薄,尤其在对方是弱势,收钱做这偏门生意的情况下,但顾清俞说的却也是实情,更是一个成年人该有的成熟。

顾清俞真的瞬间放下二十多年的初恋了吗?
并不是,她至今还会时不时梦到年少时的施源,梦到少时的约定,那些曾经的美好。但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相反正是因为她有清醒的头脑,才能一步步蜕变成现在的自己。更何况她的感情生活并非空白,因为她有一个暗恋自己二十多年的仰慕者展翔,虽然至始至终都未曾答应或承诺什么,但也未曾拒绝过。
微渺的是,顾清俞刚刚的一通说辞,几近和展翔这个暴发户的行事作风一样,甚至比展翔更要刻薄。或者是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或者是她从未对初恋有更清楚的定义。

打圆场的小刘还来了一句“有风险的,皮肉生意啊”,还特意跟她暗示道,“不满意跟我说,我再换。手里一把呢。”
对嘛,她在纠结什么,这才是最应该考虑的事,撇开回忆、梦想、友情,还有些许朦朦胧胧的男女之情。她和施源还剩什么呢?虽非不搭界的陌生人,却更像半熟夹生的故人,一场生意而已。
顾清俞和施源这对中年初恋,久别重逢很不愉快,甚至还带点失望和懊恼。因为现实远没有朦胧的想象美好,更何况俩人还是“皮肉生意”的假结婚关系。更让初恋蒙上一层利益的灰,这个曾经的神,心底抹不去的柔软,却变成了现实中土不拉几的刺猬,既不好看又尖锐扎手。

既然是生意,又牵扯到“婚姻”大事,顾清俞还是想亲自调查一番。
她来到一个电线拉得杂七杂八,乱哄哄的老城区,坐在唯一一家卖早餐的门店,却意外听到了“皮肉生意”在施源心里的真实看法。施源形容她是自己寻到的大户,而且是超级大户,只是可惜不能吃一辈子,仅两个月就拜拜了。
也就是说在顾清俞认为是野路子,不该被拿在大庭广众之下到处言说的事情,施源却仿佛以此为荣,就连住同一片区的人几近都知道,而且还慨叹不是长期饭票。

瞒不下去的施源在看到顾清俞的时候,也只是一瞬间的尴尬,而后俩人重新约了地方,但并非第一次见面的高级咖啡厅,而是实惠便宜的小餐馆。一瓶啤酒几个小菜,终是聊起了过往,施源说自己是原本16岁就可以返回上海,但因“没人接收”被拒,后又因没考上复旦,就一撸到底,进了一所旅游中专,成了一名导游。
只不过他们都没有谈及敏感话题,譬如“你为什么不找我”,“你对我还有感情吗”,“我们还有可能吗”这些问了也白问的问题,毕竟二十多年都过去了。

这个时候的展翔,却打来了电话,话语中满满地讽刺,跟顾清俞炫耀式地汇报自己对施源的背景大调查结果。
展翔的原话是:“那家伙欠了财务公司一百多万。名下无房,跟父母同住,没违法记录。银行存款可以忽略不计,钱全在股市里,好几只拦腰一刀,套了几年。”

虽然顾清俞还是下意识地不想让坐在副驾驶的施源听到,但她也没有挂掉电话,而是在听完展翔的“汇报”后,才说了一句就这样挂掉了电话。
其实,不用展翔多此一举,顾清俞的所见所闻已经足够做出判断了,只不过她还是想知道的更具体更清楚。并不是她烂好心要同情施源,相反,她在评估施源作为假结婚对象,会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撇开“生意”不讲,顾清俞在初次重逢初恋时,内心是介于兴奋与颓丧之间的。因为不管施源是中年秃头油腻男,亦或是老白马王子,她都得给自己逝去的青春一个交代,只不过,并不美好罢了。
顾清俞跟自己的闺蜜打了整整几个小时的跨洋电话,为的就是平复自己的复杂心情。
“他有点秃顶,但身材没走样,走路也不佝偻,没有酒糟鼻。指甲和袖口也干净,不用纸巾,随身带手帕。”这是顾清俞跟闺蜜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对施源最客观的评判。

闺蜜却无情揭露,说她不用再找借口,人大多都没那么清高,施源就是一个为了几万块手续费跑来跟人假结婚的男人,现实社会原本就是白天鹅有可能变成老母鸡,癞蛤蟆也能长成唐僧。而她惦念的这个初恋,也早变成了豁边的初恋,再次重逢,可以纠结,也可以懊恼,但她一个36岁女人的陈年美梦,对青春三分希冀七分不甘,也是时候放下了。
最后闺蜜还总结道,“所以说顾清俞,你就老老实实地,用一个36岁老女人的觉悟来看待这件事。你不是仙女很多年了,也别拿仙女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该怎样就怎样。”
面对有些剥皮拆骨的分析和建议,顾清俞终是不再纠结,反倒有些认命。

那个朝气蓬勃,把跟随父母去新疆做知青,当成理想国度、童话世界的少年,早就被现实磨平了,打败了。一个“无人接收”的理由,一次高考的失利,是命运的安排,更是残酷的现实。
顾清俞一遍遍描摹的初恋,只不过是想象中的样子,带着无限的美好,不切实际的憧憬,当照进现实时,虽然不堪到难以接受,但梦终究梦。而她之所以愿意坚守这么多年,说到底是不甘心罢了。毕竟未完的事情,总能牵动神经。

顾清俞和施源的关系就是一纸合同,分明的白纸黑字上清晰地标明着甲方和乙方,就连权利义务都定得很细,完全不带一丝私情。
小刘那媒婆似的戏言,“你们两位看着挺般配,要是你喜欢,别说两个月,两年也行啊”,依旧犹言在耳。没错,这才是她和施源关系的正解,始于一纸合同,终于一纸合同,跟时间长短无关。
而她,上海滩又有几个女人能活成这样?名牌大学毕业,36岁就做到跨国公司高管,才貌双全,要啥有啥。天生的好料作,老天爷给的福气,她要做的就是千万要珍惜。

顾清俞还清晰地记得施源的话,“那你呢,怎么不结婚?”“嫁不出去呗。”她回答得十分爽气。而施源却只是点头:“看得出,你的事业心很强。”
其实,顾清俞远没有面上的淡定,看着这个总爱言不达意,像是跟自己毫无关系的施源,内心却在崩溃边缘。因为施源说这话太讽刺了,明明是曾经约定再见,还有着朦胧爱意的恋人。再次的重逢,却只剩下你好再见,甚至还带有生意不成,破罐破摔的架势。

而且,施源的感情并不空白,至少在顾清俞调查的那个上午,就亲眼看到一个打扮大胆的女人,跟施源暧昧不清,而且他俩的关系,街坊邻居也早已熟知。
颇有些吃味的顾清俞还讽刺道,像我这种圆脸太吃亏,都不敢吃,要减肥,还是那个女人那种瓜子脸的合算,就算小肚子都凸出来了,至少脸还能看。
顾清俞对施源左支右绌的做法,看似是女人间的捻酸吃醋,其实只不过是为自己争一口气罢了。更何况横在他们之间的一纸合约,才是最现实最该面对的事实。但人就是如此,即便自己决定不要了,还是不愿放手,尤其是曾经“亏欠”自己的人。

头脑一直清醒的顾清俞,还是说了不理智的话,她的原话是这样的:
“你不知道,重新遇见你,我有多么欢喜。不管你是不是我印象里的施源,不管我有多么意外、吃惊,甚至是失望。能够遇见你,我现在只剩下一种心情,就是欢喜。欢喜得不得了。我甚至希望这段路没有尽头,你可以一直待在车上,陪着我。”
但现实却打败了她的冲动,因为施源家是老式里弄房子。统共不过三十多平的房子,虽然被帘子隔成里外间,但依旧破旧不堪。而还没走进屋的她,就被门槛绊了一跤,虽然没有真的摔跤,但却也倍感狼狈。又加上她对尘螨过敏,一进门就连打喷嚏,即便谎称自己是感冒了,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一段曾经没有结果的恋情,一段被现实打断的恋情,或许原本就不该继续,现在更不应该继续。
拥有“童子功”涵养的施源,以及依旧优雅讲究的施源父母,再热情好客,再精明豁达,可现实就是施源一家住在老破小的偏远郊区,顾清俞住在市中心最昂贵的高档小区里。俩人缺失的二十多年,就是不可跨越的鸿沟。

特别喜欢“对不起”的新定义,这三个字的含义并非只是单纯的道歉,也并非是在祈求他人的原谅。有时,它只是在告诉你:有些事、有些人,该结束了。
面对初恋,难免会抱有“他是否还会想起我,像我想他那样”的希冀,而那些曾经快乐的时光,以及未来得及的预设,浮现于脑海的,却只不过是当时的环境与人,呈现出一种斑驳的柔和感,以及那些记忆的美好。

但现实中,我们更要告诫自己:不要做温水里的青蛙,也不要年华虚度,就专心找个对自己好的人,平淡一生。不要在没有结果的事情上耗费时间,耗费生命,耗费原本的爱。没有一生的时间留给你考虑,不能用一生去等一个不确定爱自己的人,更不要做任何人没有选择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爱就要光明磊落,更要与现实接轨,不爱就干脆放手。这不是无情,不留情不留希望不留余地,而是对自己和别人负责。
爱情是美好的,但唯有抓在手里的,通过现实检验的,才是最真实的。
愿你有爱情,得爱情,不市侩,不犯傻,活成既现实又浪漫的自己。

电视剧《心居》是一部既充满烟火气息,又承载人生奋斗内涵的优秀作品。生活从不会吝啬给予人们风雨挑战,而他们将如何面对、如何破而后立找寻“心之居所”?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再好一点。
电视剧《心居》是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滕肖澜的同名小说《心居》改编而成,原著聚焦繁杂日常,道尽普通人为改变各自生活现状的不懈争取。电视剧则透过小人物“买房”“卖房”的微型社会生态视角,讲述了上海居民与闯入者,都在努力让自己扎根上海、将自己融于上海的故事。

《心居》在描摹世间百态的同时,真实展现了多面复杂的人物性格。和许多家庭情感剧中经常出现的婆媳矛盾、夫妻矛盾不同,该剧主要展现了“双女主”冯晓琴与顾清俞这对姑嫂之间的矛盾。

此书构成了现代都市人的共同焦虑。因为,这十几年的经济生活的变迁深刻说明了,房子还是一个城市冒险之地。小说中时时以嘲弄语气谈论的展翔,其实就是新上海的冒险家。没有文凭,没有出身,也没有经过社会历练的他,单凭无人可及的魄力,就搭上了房价的快通车,坐拥十几套房产,迅速累积了巨大的财富。
但是,即使是房子的“受益者”,也未见得获得了更好的生活。在小说中,展翔除了追求顾清俞以外,整日无所事事,并无其他追求,也未能在精神上展现出更为卓越的品质。
整个小说中有很多这种描述,值得多次翻看学习。

滕肖澜表示,“《心居》的侧重不是‘居’,而是‘心’,书中大多数人都在为了心中所想不断努力,顽强地生活、奋斗着,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居所。希望读者在看完《心居》后,在感慨‘人生不易’的同时,能够更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即使身处逆境也始终对人生抱有希望,这是我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

总的来讲电视剧已经拍得挺好,但是对比《心居》原著还是有许多删减,原著中对于许多的细节描写得更加透彻,对《心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原著看看,利用休闲时间拜读滕肖澜老师的文笔,提升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那你少抽一包烟,少喝一杯奶茶,点击下方的商品卡,就能把这么好的书直接购买带回家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