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大臣因写两封奏折被判死刑,断头台前吃肉喝酒,成功免于一死

  清朝有一位学者叫尹嘉铨,是乾隆时期的朝中大臣,官拜大理寺卿。

  尹嘉铨才能出众,深受朝廷重视,民间百姓也对他赞誉有加。

  在一众好评之下,尹嘉铨自视甚高,晚年时甚至有些狂妄自大。

  他70岁那年,竟然仗着自己德高望重,擅作主张向乾隆写了两封奏折。

  没曾想,奏折中的内容触了皇帝逆鳞,惹得乾隆龙颜大怒,骂尹嘉铨是大肆狂吠,不可饶恕!

  在文字狱时兴的清朝,这两封奏折直接给尹嘉铨招来杀身之祸。

  

  乾隆判处这个昔日爱卿凌迟处死,全家连坐。

  吃断头饭时,尹嘉铨仍旧维持着读书人的清高,浅尝两块肉,小酌三杯酒,坦然赴死。

  最是难测帝王心,谁也猜不到,乾隆在知道此事后居然又下一道命令:放了他!

  尹嘉铨的奏折到底写了什么,为什么会触犯天威?

  而乾隆为什么又在最后一刻决定饶他不死?

  

  一、自作聪明,为父求名反遭痛斥

  尹嘉铨出身名门,他的父亲尹会一是名震一时的大儒,在雍正朝中曾任吏部尚书,官居一品。

  尹嘉铨能取得后来的名声和地位,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父亲的影响,而他这次招来灾祸,也与父亲尹会一有关。

  尹嘉铨自小以尹会一为榜样,学习程朱理学,掌握一堆学问的同时,也收获不少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毛病。

  儒家重视孝道,而把儒家思想奉为经典的统治者也十分讲求“以孝治天下”。

  忠孝两全在那个时代的文人中广受推崇,他们把这视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尹会一如此,尹嘉铨也是如此。

  

  乾隆四年,尹会一就以老母年迈不能自理为由,向乾隆请辞,恳求回家为母亲养老送终。

  乾隆觉得尹会一颇有些前代名儒的风范,加上他又自认是一代明君,当即便批准了这次辞官,兴头上来还题诗一首作为对尹会一的褒奖。

  尹嘉铨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也秉持着“孝”字至上的行事观念。

  他既想向乾隆表明自己的忠心,也想让乾隆看到自己的孝心。

  只不过,当他试图成全自己的忠孝名声时,却猝不及防翻车了。

  乾隆四十六年,已经年老的尹嘉铨致仕回家,在河北保定颐养天年。

  

  这一年,乾隆西巡五台山,回京途中要在保定休息几日,尹嘉铨得知此事后,便一心以为皇帝会派人叫自己参加接驾盛典。

  然而左等右盼,尹嘉铨始终没有等到那封传他入觐的圣旨。

  尹嘉铨按捺不住了,难道皇帝已经忘记自己了吗?他无论如何也想面见乾隆,以表忠心。

  只是按照那时的律法,无召不能觐见。

  尹嘉铨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父亲尹会一当年为母辞官,皇帝也为之动容,自己何不效仿一下?

  于是尹嘉铨向皇帝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奏折,内容引经据典,旨在表达自己父子二人的忠孝之心。

  最后,尹嘉铨笔锋一转,写出所奏之事,恳请乾隆为父亲追加谥号。

  

  按照尹嘉铨的想法,乾隆一定会被他的一片孝心感动,然后顺势就会召他面圣。

  这一举动一定会成为乡里坊间的一桩美谈。

  然而圣心哪里是能够随便揣测的呢。

  乾隆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宽厚仁慈,但大家也不能忘了,他始终是一个杀伐果决、心思难测的帝王。

  尹嘉铨这次自作聪明的请奏,就让乾隆面上的春风和气瞬时转为乌云密布。

  乾隆虽然看到这封奏章时大发雷霆,但回复的朱批还算念及尹嘉铨的脸面,较为委婉:

  与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交部议处,念汝为父私情,姑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汝罪不可轻饶!

  

  什么意思呢?谥号是国家、是皇帝才有权利做决定的事,尹嘉铨此举说轻点是自以为是,说重了就是逾越皇帝。

  但乾隆念在旧情上,只是对他敲打一番,让他安分守己也就罢了。

  二、再次犯错,触犯天威身陷牢狱

  乾隆的批复其实已经很清楚了,尹嘉铨若是听话一点,安分居家,这事就过去了。

  然而,尹嘉铨太过自负,竟然没有领会到乾隆的意思,见一封奏折不成,他胆大妄为又写了一封。

  尹嘉铨丝毫不知道自己已经冒犯皇帝,只把这次失败归结为奏折文辞不够优美,理由不够充分。

  他在家中又是一番琢磨,决定再次请奏。

  这次他不仅为父亲求名,还加上了清朝此前一批道学名臣的名字,像是范文程、汤斌、李光地、张伯行、顾八代等人都罗列其中。

  他请求乾隆下旨将这些人入祀孔庙。

  

  在他心中,自己所做所求已经不单是光耀门楣,他现在是在以一己之力,为天下、为儒家正统做一番大事。

  他的一番苦心,皇帝一定会明白的。

  但事实上,这些全是尹嘉铨的异想天开,他每日活在众人的吹捧之中,自以为圣恩浩荡,皇帝对他欣赏有加。

  年纪上去后更是有些飘飘然,老学究气质更浓,以名儒自居,觉得天子都该对他礼让三分。

  他是完全错估了自己的水平,也错估了乾隆对他的欣赏到底有几分。

  总之,尹嘉铨第二封奏折写下之前,是完全没想到皇帝对他早就不耐烦。

  

  要知道,在乾隆和乾隆之前的两百多年清朝历史中,获得从祀孔庙殊荣的人只有三个,他们都是享负盛名的巨儒名家。

  这样的荣誉来自国家和皇帝的认可,而绝非某个大臣以自己的眼光认定谁有这个资格,尹嘉铨这次真是狂妄过头。

  而且他第二封奏折写得还极为心机,无疑是在给乾隆火上浇油。他先是列举了一干名臣的功绩,认为他们皆可从祀孔庙。最后又加上一句:

  “至于臣父尹会一,既蒙御制诗章褒嘉,称孝已在德行之科,自可从祀,非臣所敢请也,伏乞皇上特降谕旨施行。”

  表面是为儒家塑造一批模范,实际还是夹带私货,想将自己父亲的名字加进去,这件事若是成了,那真的是光宗耀祖。

  他尹嘉铨之后的名望自不必说,这样的荣誉还可以庇荫孙孙辈辈好多代人。

  

  他这一段话,还自以为是地撇清关系,把帽子扣到了乾隆头上:

  我父亲可是皇上您亲自御诗称赞过的人啊,是您认定的,不是我妄自请求。

  可想而知,乾隆见尹嘉铨这个老学究一再轻视国法,挑战天子权威,这下他是彻底被惹怒了,忍无可忍直接骂道:“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

  乾隆不再顾及什么旧情,他只觉得这人不知好歹,当即下旨将尹嘉铨抓到监狱中,交给刑部审讯,从重治罪。

  尹嘉铨的拳拳孝心被乾隆视为“犬吠”,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祸从天降,书文有罪凌迟处死

  尹嘉铨入狱后,乾隆又下令查抄尹嘉铨的家产著述。

  本来尹嘉铨此前两封奏折还罪不至死,但是这一抄家,更大的罪名紧跟着便被查抄出来。

  清朝,皇帝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利,大兴文字狱。

  我们广为赞赏的康乾盛世,君权高度集中的同时,文字狱的可怕程度也到达了顶峰。

  即便是乾隆这样的盛世明君,那也是相当严苛与强硬,他绝不会允许手中的皇权受到威胁。

  表面看起来忠心耿耿的人,或许也包藏祸心。

  乾隆将查处文章著述的重任委派给大学士英廉,势必要查出尹嘉铨是不是真的如他所说,全是一片忠孝之心。

  

  尹嘉铨出身书香门第,自己又是一代文人,家中不仅藏书很多,他私下还喜欢著书立意。

  在文字狱盛行的当时,简单一句话就可以被挂上罪名,现在尹嘉铨家中,字字句句都是最后的呈堂罪证。

  英廉受命后,花了半个月时间,就在字里行间中找到忤逆之词一百三十多处。

  虽说有的地方过于牵强,属于“欲加之罪”,但有些地方也确实有大问题。

  比如说,尹嘉铨的文章中,将自己母亲去世称为“薨”,私刻印章称自己是“古稀老人”,要知道那时乾隆特别喜欢自称“古稀天子”。

  前一条冒犯王公大臣,后一条对皇帝大不敬,有僭越的嫌疑。

  

  而且尹嘉铨还写了一本书叫作《名臣言行录》,书中记录有鳌拜、高士奇、徐乾学等乱臣贼子的言行,实在大逆不道,似有效仿之心。

  桩桩件件都表明,尹嘉铨图谋不轨,有谋逆之嫌。

  乾隆在晚年时疑心很重,这次查抄让他认定尹嘉铨此人不可信,就算这个老学究成不了什么大事,但也始终是个隐患。

  乾隆不管再怎么和蔼可亲,但始终是个帝王,他深谙权谋之术,本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

  最终给尹嘉铨判处谋逆之罪,凌迟处死,满门抄斩。

  一人获罪,全家遭殃。

  可怜尹嘉铨一片忠心,不过是想在皇帝路过家乡时前去拜见,再顺势为父亲为家族求个名誉,满足一下隆恩圣宠的虚荣心,却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四、生死关头,云淡风轻逃过一劫

  在将尹嘉铨送往刑场时,乾隆不知是不是良心发现,特意让人做了一顿好酒好饭,送这位老臣上路。

  尹嘉铨知道事已成定局,自己百口莫辩。

  死亡面前,尹嘉铨反而不复最初定罪时的慌乱。

  人生自古谁无死,他是一个读书人,就要有读书人的样子。

  尹嘉铨打定主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要维持住最后的尊严。

  这顿断头饭,他吃得云淡风轻,两块肉三盏酒,就当作在家中一般,这一餐和平常的每一餐并没有不同。

  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他还应该感恩戴德,这算是皇上的御赐吧。

  

  思及此,尹嘉铨不禁感念起浩浩皇恩,一时间酒意上头,悲从中来。

  生死关头没有恐惧自己马上就要被处死,反而诚心诚意念叨起自己有负皇恩,对不起皇上。

  看守将尹嘉铨的所作所为如实上报给乾隆,乾隆皱了皱眉,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召见尹嘉铨。

  这一刻,尹嘉铨的脑子终于清醒了,知道自己这是迎来了转机。

  他抓住机会,在乾隆面前大表忠心,说自己愧对皇上,说自己年事已高干了糊涂事,说自己惟愿每日为皇上焚香祈福,祝愿皇上万寿无疆。

  乾隆听过这一通马屁,总算扔给尹嘉铨一句“汝尚欲活到百年乎?”表明此事就此结束,开恩饶了尹嘉铨这一命。

  尹嘉铨在这次事件中起起伏伏,万万没想到还能逃过一劫。

  

  至于乾隆皇帝为什么会在最后一刻放了尹嘉铨?有几点原因。

  第一,乾隆既然被称作明君,那自然能对这一事件作出正确的判断。

  尹嘉铨不过是个成不了气候的学者,虽说自负了一些,但也足够迂腐,生不出谋逆之心。

  他在断头餐上的真实表现,足够证明他的愚忠。

  第二,乾隆这人特别好面子。他得知尹嘉铨最后一刻的举动,那是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这样的气魄必定会受到民间传颂。

  这样他乾隆岂不是成了个乱杀忠臣的反面人物?

  既然尹嘉铨已经悔过,那放了他,成全的便是自己胸襟广阔的名声。

  

  第三点,文字狱是皇帝为了固权,为了挑出异己的错处,杀之以除后患。

  乾隆这时候大权在握,臣民的生杀予夺不过一句话,尹嘉铨已经证实了自己一片赤诚,实在算不上皇权的威胁,也就没有杀的必要。

  而且他的一番马屁也拍到了乾隆心头,乾隆顺势也就放了他。

  宽严并济,不愧是帝王权术。

  这一回,乾隆不仅敲打了朝中的不良风气,告诫文人们安分守己,又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仁君作风。

  

  结语:

  尹嘉铨虽然在文字狱一案中逃过一命,却再没有了文人的傲气。

  此后,他日日处在身败名裂的痛苦当中,第二年便郁郁而终,成为史书上的一个悲剧人物。

  我们后人当以此为诫,谨言慎行,正确认识自己,勿做沽名钓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