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日子,那些不合理的剧情
我们的日子播完了。前十四集,可爱的雪花,矫情的刘淑霞,心直口快的傅莹,以及大老粗王宪平,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各自吸引人的特点。
但是孩子们长大后,剧情逐渐走偏,有一些剧情开始愈发的不合理。

01
淑霞和王宪平之间没有任何情感的过渡。两个人生活了大半辈子。刘淑霞依旧"伤春悲秋",王宪平依旧不明白"苹果为何什么是白色的"。两个人似乎都没有生活化的东西。
在刘淑霞和王宪平的相处中,看不到相濡以沫的情感。这一对,甚至不如傅莹和东方玉树他们,傅莹两口子,更真实。一个细腻男,与大大咧咧女的相处,有矛盾,和性格的碰撞。后期更多的是融合,是彼此包容。
傅莹偷了工厂的肉和面,胆小的东方玉树,敢怒不敢言。带着愧疚和庆幸的小心思都挂在脸上。


而刘淑霞无论是跟王宪平的相处,还是傅莹,都是一种飘在天上,没有任何接地气的感觉。
大人们在面对孩子们报考哪里的学校时,一致要求孩子只能留在本市,这就更不合理了。孩子如果能考到好的大学,考到北京去,难道不应该支持吗?还有严冰的爸爸,严冰是上海户口,回上海考试才可以吧。而且借着高考考回去,难道不才是作为父亲正确的想法吗?
02
小时候那个因为自己病情,一直隐忍,过早懂事的明中。长大后就只剩下自私。明中自小到大就享受着姥姥的偏爱。
小时候的明中,还会维护雪花。配合雪花演戏。长大后的明中,除了自己,就不再关系任何人。
为了自己考大学,牺牲雪花的前途。劝雪花他们多为父母着想,而明中自己却只做自己,丝毫不为家人考虑。


明中小时候一直说长大了要照顾姥姥。结果等到长大后,明中的眼中只有自己,他劝雪花和东方宏,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不要伤害父母。而明中自己却什么也没有做到。
明中找了一个比自己大六岁的女孩,不是什么错事。但是明中对待姥姥和父母那种态度,与小时候那个懂事的明中,宛若两个人。
明中决定出国留学,也只是到了机场才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甚至都没有给姥姥通话,就急匆匆地把电话挂了。理由竟然是怕回来,舍不得家人,走不了。
这是什么逻辑,姥姥和父母,虽说不愿意你走那么远,但也没有阻止呢。为何就不能回来好好的告别呢。尤其是面对那个从小到大一些偏爱自己的姥姥。

03
长大后雪花的变化,是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小时候有多古灵精怪,长大后就有多不懂事,甚至惹人讨厌。
雪花喜欢杨思宇没有错,错在既然喜欢了杨思宇,那么肯定自己就是要跟杨思宇在一起。就不要妄想着东方宏,还能像以前一样。这是不可能的,典型的既要又要。
东方宏对雪花的心思那么深,失去了就是完结了,怎么可能看着自己从小到大都喜欢的女孩子,跟被别的男孩卿卿我我呢?



04
还有一个本可以成为爆点的线儿,那就是王宪平的弟弟,雪花的小叔,王宪安。小叔一直都"不老实","不守规矩"。小叔就像年轻时候的杨大山,但是比杨大山更理智。小叔一直都是"在路上"。
去看看外面的天空,去经济发达的城市——深圳。小叔应该是接触到新鲜事物最早的一类人。小叔出去后,带回来新鲜的思想,去慢慢的影响自己"老顽固"的哥哥王宪平。
但剧中小叔从深圳回来后,就变了,变得"没有斗志"了。
剧中没有任何改变的人,恐怕就是姥姥和东方宏了。姥姥把那种老一辈人对闺女,对小辈的爱,演绎得如此真实感人。而东方宏,从小到大都没有变过,对雪花,对家人一直都是一片赤诚之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