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孔乙己》,我划出了四种人物形象,你又成为了哪种人?
时光是神奇的魔法师,它易人面貌,改人心智。
初读《孔乙己》时,我们是天真的少年,总觉得书中的人物都有着各样的瑕疵。他们是悲哀的,是渺小的,是不完美的。
但在世俗里奔走了一段,品阅了人世的一些落寞与繁华后,才恍然明白,其实先生笔下的这些人物竟是社会众生相的缩影。
我们茫茫碌碌,慌慌张张,终究还是长成了一个平凡人。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的展开地点是在咸亨酒店。
在咸亨酒店里,主要有四类人物。从表面上看,这四类人物的聚集使咸亨酒店热闹非凡,可扒开历史的灰尘,我们会发现满脸笑意的每个人背后都散发着丝丝的悲哀。这悲哀参杂着各种因素,有时代的,社会的,个人的,还有历史的。
无论如何,与悲哀相伴是书中这些人物不可逃脱的命运。

孔乙己是书中重点描绘的人物,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是仕途失意的书生,他可以靠着写的一手好字来营生,可他偏又好喝懒做。时间久了,生活就愈发贫穷和潦倒,每次来到酒店,孔乙己都会受到“短衣帮”的质疑和嘲笑,但是他并不在乎这些。
一碗酒,一碟茴香豆儿,伴着幽幽的酒气,所有的落寞和心酸都消失了。他半闭着眼,沉醉于当前的一方天地中。
有人说孔乙己偷书,他狡辩道“窃书不能算偷”,最后却因偷到了丁举人家而被打断了腿。
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他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仰,即便是穷困潦倒,孔乙己仍然不愿意和短衣帮的人混在一起。
在孔乙己看来,“读书人”这个身份是他最后的坚持和倔强。
初看鲁迅先生这本书时,很多人会觉得孔乙己固执、迂腐,为了所谓的虚无缥缈的“读书人”头衔而使得自己的一生悲苦交加。
然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总会发现——在坚持自我和屈服于现实之间,往往很难做出决定。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竞争压力持续增大。很多刚毕业的学生都要面临着找工作的难题,对于少数的学生来说,找工作的过程是顺利和愉悦的。
但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这个过程是痛苦而艰辛的,一些待遇较好的工作总是面临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压力,能胜任的总是少数。对于一些对学历没有要求的工作,这些有着高学历的学生总是不愿意做的。
转而一想,他们埋头苦读数十载,最终却要选择走一条和读书不相关的道路,这对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来说是多么沉痛的打击,他们在两种选择中挣扎和煎熬。
坚持自我就要面临生存的压力,屈服于现实亦要承受心灵的折磨。
读书终究成了成了束缚这些学生的“高台”,如果没有读过书,这些学生就不必面临这种痛苦。可令人心碎的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学生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看书时,我们都不喜欢孔乙己。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最后都成了孔乙己。
很多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也和孔乙己对待读书的坚持相同,爱情是人世间最复杂的东西,没人能说清它到底是什么,它因何生,又因何灭。
面对爱人的离开,很多人无法释怀,曾经的美好尽在眼前,而如今的爱人却早已消失。很多人会无法接受这种现实,或借酒消愁,恍惚度日,或封心锁爱,不敢再为了追寻真爱而努力。
这种种的做法都反映了我们没能真正的与曾经的爱人和解,真正的与曾经的自己和解。我们还被困在曾经的伤痛中,就如孔乙己被困在“读书人”的身份中一样,我们都不能轻松愉快的生活。
在《孔乙己》这本书中,短衣帮的人物是直接与孔乙己对话的人物。
在咸亨酒店里,他们当众揭开孔乙想要守护的秘密,看着孔乙己的窘态,他们发出响铃般的笑声,给这个酒店增添了一丝热闹。
短衣帮的人是生活困顿的人,他们没办法像长衣帮的人一样,点上一份肉菜,坐在隔壁的房间里慢慢品味。
这些人的生活大抵也是无聊和艰辛的,结束了一天忙碌而无聊的工作后,看到曾经高高在上的读书人也和自己一样窘迫时,总忍不住要嘲笑逗弄。
孔乙己就成了这些短衣帮人无聊生活中的调味剂。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道不是也有很多人都和短衣帮的人物相似吗?
这些人做着平凡而忙碌的工作,过着乏味的生活,他们没有机会见识更加广阔的世界,也没有机会彻底的改变命运,他们肩负着生活的重担,既要养活家人,又要熟练的应付日常的琐碎生活。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些人辛苦的操劳着,把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工作,偶尔闲下来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早已变得只剩无聊和平凡。
生活是一成不变的,没有新鲜的事物涌进来。因此,当他们发现生活中有一个孔乙己这样的人物时,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逗弄一番。
有时候,我们过于关注那些明星的生活也是有这个原因,繁重的生活已经压得我们喘不过来气,闲下来时,总想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些新鲜感。
加入热点的讨论和评价无疑是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这种既不需要付出成本,又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方式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这种选择总是参杂着一丝无奈,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在参与讨论其他人时,总要时刻铭记着一个度,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去造谣和诽谤,把一些莫须有的事情加到别人身上,用别人的痛苦来换取自己的愉悦。

在书中的后期,酒店掌柜起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有段时间,孔乙己没有去咸亨酒店,但没有人发现他这段时间的缺席,只有正在算账的酒店掌柜突然想起,孔乙己好久没来了,原因是他还欠着酒店掌柜的十九个钱呢。
酒店掌柜是精明的生意人,他深谙生财之道,看着新来的伙计呆头呆脑,便不让他服务长衣主顾,而使唤他去服务短衣主顾。
眼看着这个伙计没办法完成往酒里掺水的任务,酒店掌柜便生出恼怒之情,无奈,为了顾及推荐人的面子,只好把这个伙计安排在了温酒的岗位上。
酒店掌柜是在世俗生活里游刃有余的人物,他唯利是图,八面玲珑,能熟练的周旋于各色人物之间。但是无论怎么说,这类人最重视的还是利益。
直到最后,孔乙己彻底消失了,酒店掌柜也没有关心孔乙己的命运,他一直记得还惦记的是孔乙己还欠自己十九个钱呢。

诚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现实的生活中,大多数人的交往都是为了利益的交换。因为人是要依靠物质来生活的,每个人都要为了金钱和利益来回奔走。
清晨的街道里,快递小哥飞驰着驶过;路边的摊贩上,店家拼命的推销;街角的咖啡厅里,创客们专心的讨论;拥挤的办公室里,职员们飞速的打字速度……
每个努力生活的人身上都有《孔乙己》中酒店掌柜的影子,为了扛起肩上的责任,我们必须时刻思考着利益的问题。
或许,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很多人也会像酒店掌柜一样,忽视了生活中的真情,和每个人交往时总在思考这个人是不是能给自己带来利益。但这又怪得了他们吗?
鲁迅先生的书中是以酒店伙计的视角展开来写的。
酒店伙计是个平凡的人,他没有雄才大略,不善于投机取巧。他是冷静的观察者,他看清了酒店掌柜的圆滑,看出了短衣帮生活的无聊,看出了孔乙己的自视清高。
书中的酒店伙计是社会上一类人的代表,这类人对生活永远保持一段距离,他们不会一股脑的把全部热情都倾注出来,而是对什么都淡淡的。这类人的包容性很强,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却始终表现得淡然冷静。
可是,又有谁会知道这种冷静到底是因为天性,还为了保护自己而选择得一种方式呢?

酒店伙计十二岁就出来当差了,在过去的漫漫人生路上,他一定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这些人有着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经历,其中不乏有比孔乙己更悲惨的人物。
他认识这些人,但却不能帮助这些人。他看见了人世的悲苦,却没有改变驱散这种悲苦的能力。为了不使自己遭受心灵折磨,酒店伙计选择了退到后面,用观察来代替挣扎。
作为成年人,我们很多时候都要像酒店伙计一样,不轻易共情。这不是对生活的麻木,而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生出无力和彷徨,才能轻松的生活。
生命是一场艰难的旅程,每个人都要面临着各种抉择,各种难题。
每次的选择都烙刻着我们的成长轨迹,还记得年少时,我们豪情满满,立志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人生总是充满着无可奈何,为了碎银几两,我们来来回回,茫茫碌碌,奔走于尘世中。

初看不解其味,再看已是卷中人。
回头看,我们早已从讨茴香豆儿的孩童角色变成了咸亨酒店里成年人的角色。有些人成了孔乙己,有些人成了酒店掌柜,有些人成了短衣帮,亦有些人成了酒店伙计。
我们身上有这些人的影子,岁月的蹉跎把我们变成了各式的人。我们是时代浪潮中的平凡人,没人能扭转历史的车轮,多少兴衰,多少悲喜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化为乌有。
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要咀嚼小小的悲欢而忘记整个世界。”
在接受改变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揣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生命的旅程是艰难的,但也是惊喜的,谁知道我们会不会在这场剧目中创造出其他角色呢?
很高兴,大家能看到最后!那么,你是否读懂了《孔乙己》呢?对号入座,你又成为了书中鲁迅先生笔下的哪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