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他是这样的东野圭吾:比起诡计,他更看重“疼痛”

  要数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日本作家,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必定名列前三。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正是得益于东野圭吾的成功开拓。多年来,东野圭吾在推理小说创作中不断创造高峰,不仅旧作热度不减,接连出版的新作也是出版界的热门话题。之所以能持久不衰,原因或许正如东野圭吾自己所言,比起错综复杂的案件设计,他更注重故事中的“人情”。

  

  “白月光”和“使命感”的结合

  写作这本《沉默的巡游》时,东野圭吾60岁了。

  这是一个屡有新作问世并总能受到关注的高产作家,读者也总可以沉溺在他笔下百转千回的情节中。猛然发现东野圭吾已经60岁,让人心生感慨,作家笔下的物理学家汤川学依然年轻睿智,而作家本人却难敌时光的流逝。

  不过,年过花甲的东野圭吾依然老当益壮。据说《沉默的巡游》在日本上市39天便售出24万册。连他本人都说:“《沉默的巡游》是我的集大成之作,希望在翻译成英文后能将《嫌疑人X的献身》没能拿到的爱伦·坡奖一举拿下。”爱伦·坡奖是为全世界优秀侦探小说家创设的最具权威的奖项,东野圭吾虽然风靡多年依然没有折桂,这不能不算遗憾。

  《沉默的巡游》讲述了一个十分复杂,全程高能不断反转的故事,被认为是一部“连凶手自己都不知道真相”的推理小说。小镇上最受欢迎的女孩死亡,一名男子被列为头号嫌疑人。审讯中他始终利用“沉默权”应对,最终竟被释放,在小镇引发众怒。不久,在小镇的巡游盛典之日,男子被人杀害,女孩的亲友们因具有复仇的动机而受到调查——他们似乎一直筹划着在巡游之日复仇。但事实上,这群失去挚爱的人在巡游当天因意外中止了计划。那么男子究竟是怎么死的?

  

  新经典文学部编辑王心谨是东野圭吾多部图书的编辑,她说,读完这部小说很自然地想到了杜甫的两句诗:“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在她看来,60岁的东野圭吾对自我、对世界、对写作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有了更温情的回望。“无论从这部小说在读者中的口碑,还是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作家本人‘这是我的集大成之作’的定位都是比较准确和恰当的。”王心谨说。

  熟悉东野圭吾的读者都知道,27岁凭借《放学后》步入文坛时,他主要是写以诡计、解谜为核心的推理小说,也就是推理迷们常说的“本格推理”。“这可以说是他心头的‘白月光’,”王心谨说,后来,东野越来越多地去写生活、写人心,而非局限于推理的游戏。在《沉默的巡游》里,东野圭吾把“白月光”和“使命感”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小说中既有非常“烧脑”的案件和谜题,也有十分“戳心”的对于日本社会、对于人心的观察和思考。不管是推理迷还是大众读者,都能在这个故事中感受到属于自己的触动。

  用推理的方式探讨日常问题

  不管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用“现象级”“风靡”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东野圭吾作品的流行程度都不算过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直至今日东野圭吾依然活跃在文坛,不仅成了推理小说界的杰出代表,而且把一种带着强烈个性化印记的文学潮流推向了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尽管他笔下高产的推理故事难免有着“熟悉的味道”,但就是这独具一格的“味道”,让读者们始终沉溺其中而不觉厌倦。

  在王心谨看来,东野圭吾作品的“熟悉的味道”,就是他在推理小说中对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描写的高度聚焦,这种描写很多时候甚至超出推理本身。“其实,东野圭吾的这种风格特征在读者中是存在争议的,一些推理小说爱好者并不喜欢这样家长里短、不够‘推理’的东野圭吾。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这位推理作家的独特和可贵之处。”王心谨认为。传统推理小说陷入瓶颈后,日本经济社会发展暴露出种种问题,呼唤更具真实性和思想性的写作,东野圭吾并不太出名的一本《名侦探守则》,是他由单单探索案件中的难题转向探索人心深处谜题的转折点。这也正如他自己所说:“比起诡计,我更看重疼痛。”

  

  基于此,东野圭吾笔下的人物总是能给人带来如在你我身边的普通人的亲切感。他的笔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名侦探”,人气极高的加贺恭一郎只是一名普通刑警,靠一双脚走遍城市的角落,造访每一个普通人家,并将抚慰因案件而受伤的人心视为破案的终极目标。“即便是汤川学——《沉默的巡游》的主人公这样更逼近于福尔摩斯、波洛、金田一等经典侦探形象的怪咖,也躲不开人间烟火气,甚至越来越有人情味。”王心谨认为,在东野圭吾的作品里,逻辑与理性所指向的最终还是人情,是为“情”所困的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朋友与对手,是风花雪月,是柴米油盐,因此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心有戚戚焉的东西。

  东野圭吾曾说:“尽管我以推理小说出道,却越来越多地考虑怎么写才能让非推理迷也看得过瘾。我一直希望我的作品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东西,比如人性的独白,比如社会的炎凉。”他其实是试图用推理这样一种充满趣味、通俗平易的载体,去探讨更为日常、却不容忽视的问题。或许,这也是他的作品能跳出推理圈、引发深广共鸣的原因。

  

  电子工程师出身的“地才”作家

  相对于天赋异禀的天才而言,这几年很流行一个词——“地才”,它更偏重于指向那些没有出色的天赋,经过后天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而有所成就的人。回望东野圭吾的创作经历,这个在很多人眼中拥有着天才光环的作家,似乎更像一名“地才”。

  东野圭吾是一位工科出身的推理作家。1981年从大阪府立大学工学部毕业后,成为一名电子工程师。工作前几年,他每天利用下班之后的时间写推理小说,连续3次把写好的作品寄去参加江户川乱步奖(日本推理小说的最高奖)。1985年,他凭借着《放学后》如愿以偿地摘得了大奖。得奖后的东野圭吾从电子工程师任上辞职并奔赴东京,开始了职业作家的道路。

  职业作家的道路起步并不顺畅。最初,东野圭吾的作品每年都被列入日本权威的吉川英治奖和直木奖候选名单,但每一次都会落选。不过,他始终没有放弃写作。直到14年后的1999年,他以《秘密》获得了一次推理作家协会奖。《秘密》是东野圭吾写作的转折点,这部小说 1999 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当红影星广末凉子主演,打响了东野圭吾的名气。自此之后,《浪花少年侦探团》《恶意》等近10部同名影视剧的改编,让东野圭吾才成为长盛不衰的当红作家。后来,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白夜行》一举夺得当年日剧学院奖的 4 个主要奖项;《嫌疑人 X 的献身》囊括了日本三大推理排行榜第一名,这对推理小说家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成就。

  

  “东野圭吾并不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传奇。他并非天赋异禀,一鸣惊人;在他身上,你更多地看到的是一个普通人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去把事情做好、不断突破自我的历程。”王心谨说,东野圭吾日文版图书编辑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其他作家休息的时候,他一直在努力。他不断思索小说内容,做笔记,想结构,实验情节可行性。这样的努力他从未间断过。”东野圭吾就是这样炼成的。

  成名后,东野圭吾几乎拒绝了所有出头露面的机会。在60岁推出《沉默的巡游》、第五次拿下周刊文春推理榜第一名后,他很快又投入新的创作中去。东野圭吾说:“如果到了100岁,一定会觉得80岁的自己很年轻,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因此,我想在今后写出更多可以让大家享受其中的小说。”

  文字/徐敏

  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