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与其慨叹港片已死,不妨聊聊香港电影的那段峥嵘岁月
原标题:与其慨叹港片已死,不妨聊聊香港电影的那段峥嵘岁月
最近几年,“港片已死”的论调甚嚣尘上;每年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结束之后,网友们都要痛心疾首的感叹一番:“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真的已经过去了......”
是啊,人才辈出的香港电影,如今这是怎么了?更何况,周润发、吴镇宇作为香港电影的中坚力量,今年竟双双缺席金像奖颁奖典礼。难道,香港电影真的已经沦落到了,连本土演员都不愿到场支持的境地?
吴思远被誉为“香港电影教父”,他说:邵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香港电影,而香港电影就是邵氏。这话的前半部分很好理解,可后半句“香港电影就是邵氏”又是从何谈起呢?
原来,邵氏家大业大,旗下签约了很多明星。与如今“天价片酬”所不同的是,那时导演和演员都属于邵氏员工,他们的工作是拍电影,工资按月薪计算。因此,邵氏拍片的成本非常低。另外,邵氏还垄断了全香港的片场和影院,属于把钱从左口袋里花出去,再从右口袋里赚回来,算盘珠子打得贼溜。
然而,赚得盆满钵满的邵氏家族光想着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却丝毫不顾旗下导演、演员的感受。天才导演李瀚祥实在无法接受微薄的薪水,只好跑到台湾另立门户;而邹文华作为邵氏集团的“智多星”,与邵逸夫闹掰之后成立了嘉禾影业,成了邵氏最大的竞争对手。
邹文华为了拉拢人才,千里迢迢赶到美国求见李小龙,希望能将他收归麾下。为此,他答应每部电影给李小龙7500美金的片酬,并在拍摄过程中满足他的所有要求。
5个月后,李小龙又拍了一部《精武门》,打破了《唐山大兄》的票房记录;在这之后,他又通过一部《猛龙过江》为嘉禾狠捞一笔,让邹文怀觉得那7500美金花的实在太值了。此时,成龙还是一个给李小龙当替身的龙套演员,香港电影则开启了“李小龙时代”。
然而,谁也没想到一代巨星竟离奇猝死,甚至时至今日李小龙的死因依旧是未解之谜。这对嘉禾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冷面笑将”许冠文离开了邵氏,转而投奔邹文怀。
自1974年,许冠文为嘉禾拍摄的《鬼马双星》、《半斤八两》、《摩登保镖》等电影,又刷新了李小龙所创造的票房纪录,让嘉禾再次焕发生机。苟延残喘的邵氏见此情形,不得不放下身段,将之前出走的李瀚祥重招门下。
之后,李瀚祥的风月电影、张彻的功夫电影、楚原的武侠电影,为邵氏稳住了香港电影界的“大哥”地位。可谁也没想到,当初给李小龙当替身的成龙,竟凭一己之力助嘉禾彻底打败邵氏,成为国内首家跻身国际影坛的电影公司。
成龙刚在电影行业崭露头角,便被慧眼识人的邹文怀盯上。1979年,他为嘉禾拍了《笑拳怪招》,一举夺得当年香港电影票房冠军。而这个时候,周润发在演电视剧,周星驰则是儿童节目的主持人。
此后,但凡有成龙的电影都是爆款,而且1985年,他主演的《福星高照》、《警察故事》、《威龙猛探》、《龙的心》占据香港电影年度票房冠军前四甲,被影迷们称为“成龙年”。
次年,周润发凭借《英雄本色》红遍两岸三地,彻底摆脱了“票房毒药”的称号。1987年,周润发主演的5部电影杀进香港年度票房冠军前十,又被影迷称为“周润发年”。在1988年的金像奖上,他凭借《龙虎风云》、《秋天的童话》、《监狱风云》三次提名最佳男主角,并最终拿下“影帝”桂冠。这个时代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后,香港电影任凭成龙和周润发出尽风头,直至90年代,才出现了周星驰。
1990年,周星驰凭借《赌圣》刷新了香港电影的票房,从此成为行业内的一面旗帜。两年后,他凭一己之力揽下香港电影票房的前五名,至今未被打破。那么,香港电影被“双周一成”霸占的这二十年,邵逸夫又在忙活什么呢?
邵逸夫虽在识人用人方面略逊一筹,但对影视行业依旧具有长远、毒辣的目光。他清楚自己打下的电影江山已是落日余晖,因此70年代就把精力转移到了电视剧行业。
2014年,邵逸夫去世;2018年,邹文华也走了,所有恩怨情仇烟消云散,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也正式成为历史......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