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命途多舛的《一生》,是莫泊桑对荒唐世事的批判和诘问
原标题:命途多舛的《一生》,是莫泊桑对荒唐世事的批判和诘问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欢迎点击上方关注
1880年,27岁的法国作家莫泊桑凭借短篇《羊脂球》,以流星般的耀眼姿态正式划进法国文坛,并成为当时文坛中最为璀璨夺目的新星。
正当法国各界人士为莫泊桑精彩绝伦的《羊脂球》赞叹不已时,这位年轻作家却用探索的方式为自己的创作生涯开辟着新天地:也许是为了让自己的文学创作得以圆满,在获得《羊脂球》的满意硕果后,莫泊桑突然摒弃以往擅长的短篇领域,开始构思并创作自己的首部长篇作品《一生》。
但令莫泊桑没有想到的是,作为首部长篇的《一生》竟然花费了自己整整三年时光,直到1883年的春日,这部作品才得以出版;许是这样的等待太过煎熬,走完这艰难的长征路后,莫泊桑再次将创作重心定格在了短篇作品上。
也是因此,《一生》这部作品,在莫泊桑三百多篇的短篇作品和仅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便显得尤为珍贵和耀眼。
这部小说的内容很简单,主要是描写的贵族妙龄少女雅娜的不幸人生:纯洁天真的雅娜本是对生活充满向往的美丽少女,却在漫长的人生中先后品尝到爱人的背叛、父母的离世和儿子的堕落等一系列变故带来的痛苦。
本是对生活满怀期待的少女,却在追求幸福的人生旅途上始终与苦难和丑陋狭路相逢,这也让人不禁去思考雅娜人生悲剧的根本成因。
对大多数的文学作品来讲:创作者都是通过作品来剖析现实困境,寻找人性解放的隐秘通道;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莫泊桑更是如此。
接下来,我便结合时代背景和创作初衷,对雅娜的悲剧人生和莫泊桑的批判思想进行简要分析。
【通过塑造女性的悲剧命运,反映特定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
作为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众多作品都是扎根于现实生活,通过剖析现实困境和批判荒唐世事来呈现文学创作的本质价值,这也是他笔下作品既能在当时社会引起广泛探讨,又能在当今时代保留文学魅力的根本原因。
同样地,莫泊桑首部长篇小说《一生》,其创作灵感也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而故事的内容则是根据自己母亲洛尔的不幸婚姻进行改编和延伸的。
莫泊桑的母亲虽非名门望族,却也是有着殷实家底的资产阶级家庭;而父亲古斯塔夫的家族却早已败落,彼时担任交易所经纪人的父亲为了延续自己的贵族血统,便极力追求出身优渥的洛尔。
两人喜结连理后,父亲生性浪荡的本性也逐渐显露出来:不仅流连于风月场所,拥有众多情妇,更是想尽办法侵吞母亲财产;在这种痛苦的婚姻关系中,对爱情失望的母亲因为信仰宗教的忠贞,只得选择了与父亲分居,而不是离婚。
在这段糟糕的婚姻关系中,莫泊桑像是一个认真负责的旁观者,清楚审视着母亲在女性身份的禁锢中,不得已做出的让步和妥协。
而这种痛苦和不幸的遭遇,也在《一生》主人公雅娜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她,拥有善良美好的美德;她所期待的便是成为一个幸福的妻子和幸福的母亲。当遇到出生于没落贵族却风度翩翩的子爵于连时,她毫不犹豫的踏入了婚姻;可这场婚姻却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先是丈夫于连露出原本卑劣粗鲁的本性,不仅出轨其他女人,还牢牢掌控了雅娜的庄园财产;后是儿子保尔长大后成为嗜赌成性的浪荡子,不仅在外和妓女生活,还以可怜的模样试图榨干雅娜的财产;在这种不幸人生经历中,雅娜也由天真烂漫的少女变成了失去庄园的老妇人。
对于雅娜的坎坷命运,很多人都是将言论立足在人物软弱的性格上:认为正是对丈夫的妥协和对儿子的溺爱,才让自己深陷生活泥潭。
的确,雅娜的软弱性格是造成人生不幸的重要原因,但这种看法也始终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的;若是纵深于作品的时代背景,会发现:不幸的人生实则是不幸时代的产物。
我始终觉得,文学作品的价值是分为两层面的:一方面是身为旁观者的我们,通过作品的内容去了解生命的真谛,探寻有关人性出路的隐秘通道;另一方面,则是身为当事人的创作者,透过笔下人物的命运,去反映身处时代的荒唐,以此催发和唤醒世人的种种觉知。
如果第一种是文学作品的传达价值,那么第二种则是文学作品的创作初衷;传达价值会因人而异,而创作初衷却始终是作为文学作品的根基牢牢存在的。
所以,探讨雅娜的不幸人生,最贴切的出发点便是去探讨莫泊桑的创作初衷。
无论是莫泊桑母亲的不幸婚姻,还是主人公雅娜的不幸人生,她们身上的悲剧无不体现着浓厚的时代气息,若要将其刨根问底,那便是:宗教思想的荼毒和男权主义的压迫。
这是特定时代为女性设定的无形牢笼,也是深受桎梏的女性面临的最为深重的苦难。
以上种种,才是身为现实主义作家的莫泊桑所要呈现和批判的。
【通过描写女性的软弱妥协,揭露宗教思想对自我意识的荼毒】
读莫泊桑的《一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无论是莫泊桑笔下追求现实幸福的雅娜,还是福楼拜笔下执着浪漫幻想的爱玛,她们在少女时期都曾接受了修道院枯燥的宗教教育,而后抱着美好期望走向人生,却又被现实毫不留情地粉碎。
这种悲剧命运的成因和她们所接受的宗教教育有着莫大的联系。在19世纪的法国社会,凡是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女子,都需要在少女时期进入修道院接受宗教教育,以用来陶冶自身性情,为日后进入上流社会打下基础。
但这份看似塑造女性美好品德的教育,却充斥着大量虚无的理想和腐朽的教义,身为受教者的女性,也在无形中被荼毒着自我意识;这种现象,在莫泊桑《一生》的主人公雅娜身上,便有着最为清晰的体现。
虚无理想对自我感知的毒害
出身于贵族家庭的雅娜是12岁那年被送到修道院的,而后在里面接受了长达五年的宗教教育;与世隔绝的她,因为受宗教所弘扬的真善美思想的影响,导致雅娜对外界的认识和评判始终带有美好虚无的理想主义色彩。
这也注定了:当雅娜带着充沛的生命力和对幸福的渴望踏进现实生活后,在理想主义和残酷现实的巨大落差前,雅娜必然无法承受美好憧憬破灭后带来的苦难。
首先是爱情的破灭:作为情窦初开的少女,雅娜所认定的爱情是纯粹美好的精神之恋;当风度翩翩的没落贵族子爵于连出现在她面前,单纯的少女认定对方就是自己期待的爱情。
但是等两人正式跨入婚姻殿堂后,雅娜发现丈夫于连对她的身体比对她的灵魂更感兴趣,这样仓促的结合非但没有给雅娜带来幸福感,反而将她对美好爱情的期待完全撕碎。
其次是亲情的冲击:当雅娜对爱情的幻想完全破灭后,厌恶情欲的她只希望和德高望重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远离肮脏不堪的世界;然而令她没想到的是,父亲年轻时也在外边沾花惹草,多愁善感的母亲,也曾拥有过自己的情人。
在复杂现实的面前,雅娜所秉承的理想主义人生观彻底成为笑柄,曾经对生活抱有美好期待且没有任何防备的少女,最终在宗教思想所灌输的理想主义和残酷现实的巨大落差下,成为被命运尽情玩弄的可怜人。
腐朽教义对自我意识的剥夺
在小说中,当信奉爱情的雅娜发现丈夫于连出轨了家中的使女萝莉莎后,愤怒的她曾请求父母和神甫帮助自己结束这段婚姻。
但身为宗教代表的神甫却将于连的错误归结在使女的"引诱"上,并认为寻花问柳对于男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男人犯错的根源是无法摆脱女人的引诱,并宽慰雅娜无需挂怀。
在这种腐朽教义的引导下,本来试图反抗的雅娜也彻底被宗教思想禁锢住;悲痛欲绝的她也只能选择接受了神甫的规劝,遵循宗教教育的规定,重新扮演起贤妻良母的角色,任由自己的婚姻荒唐破败下去。
也正是这一点,很多人认为雅娜的婚姻悲剧是咎由自取:因为性格软弱才造就了婚姻的不幸。
但无论是神甫的劝导还是雅娜的选择,实则都与当时人们信奉的宗教思想息息相关。
在西方《圣经》的创世纪故事中,上帝为了创造人类的女性祖先以繁衍后代,便从男性祖先亚当身体中抽出一根肋骨,做成了女性祖先夏娃。
毫无疑问,这番神话所宣扬的,便是女性群体始终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存在的男尊女卑思想;而神话和宗教信仰相结合,也注定了作为受教群体的女性在潜意识中心甘情愿接受了男女地位的差别。
在这种腐朽教义的荼毒下,被剥夺自我意识的女性群体必然也形成妥协软弱的性格。
所以,不管是少女时期的雅娜,还是跨入婚姻殿堂的雅娜,她所作出的种种选择,都始终受着腐朽教义的影响,在这种无法逃离的道德桎梏中,人生必然会和悲剧相关联。
在作品主人公雅娜的身上,我们也得以窥见在19世纪的法国社会中,深受宗教思想荼毒着的女性群体的不幸人生;用文学悲剧映射现实悲剧,这也体现了莫泊桑对荒唐世事的强烈诘问。
【通过刻画女性的坎坷人生,控诉男权主义对独立人格的剥夺】
在十九世纪初期,法国大革命的女性领袖奥兰普曾公开发表过《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以此为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群体寻求新生路;随后这份宣言以一石惊起千层浪的形式快速在法国社会蔓延开,然而正当女性群体翘首以盼的时候,女权运动的领袖奥兰普却被叛变的同党推上了断头台。
这场以争取自由平等为目的的女权运动,仅仅两年便以悲剧结局草草收尾。
而《一生》的故事背景正是建立在法国社会大变革时期,身为创作者的莫泊桑也借助故事真实再现着19世纪法国社会女性群体的艰难处境;在这部作品中,无论是雅娜的父亲,还是雅娜的丈夫或是儿子,代表男权主义的他们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剥夺着雅娜的独立人格,最终在爱恨纠葛中将雅娜推入生活的深渊。
父亲对雅娜存在意义的剥夺
作为贵族家庭出身的女孩,雅娜虽自幼受到父母疼爱,但也是这份爱剥夺了雅娜的存在意义。
德沃男爵是传统习俗的严格执行者,为了让女儿成为贵族家庭的完美女性,他按照自己的期望为女儿规划起看似圆满的人生。
首先是将12岁的女儿从到修道院,让她免受残酷复杂世事的侵蚀,成为最纯洁无瑕的少女;然后等到雅娜走出修道院后,他又借助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诗意的语言来激发女儿的灵性,让她成为温柔多情的标准贵族女性。
即便德沃男爵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个过程却将女儿雅娜身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意义完全剥夺掉。即便雅娜已经成为情窦初开的女子,但她对世界的认知,全然来自宗教的教育和父亲的引导,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就如她不知道什么是人生般,亦不知道什么是爱情。
这些看似完美的教育,实则为雅娜的不幸婚姻及不幸人生奠定了基础。
丈夫和儿子对雅娜存在价值的剥夺
于连对雅娜的追求,更像是一场对雅娜价值的兽性剥夺,即:占有雅娜的纯洁灵气,也占有德沃家族的金钱和权利。
所以,当看似温文尔雅的于连彻底达成抱得美人归的目的后,他也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
先是在新婚之夜粗暴占有了雅娜,当实现自己的征服欲后,又出轨了家中使女萝莉莎和富维尔伯爵夫人;不仅如此,于连还控制了雅娜的财产,并完全取得对白杨庄园的控制权:他限制妻子的花销,压榨庄园的奴仆,甚至在寒冷的冬天也不允许家中烧火取暖。
在种种荒唐行为中,身为丈夫的于连,将雅娜身为人妻的价值完全剥夺干净;处在不幸婚姻中的雅娜,也成为深受男权主义压榨的傀儡。
除了贪婪丈夫带来的不幸,儿子保尔的种种作为更是为雅娜的不幸人生雪上加霜。
面对爱情和婚姻的破碎,雅娜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儿子保尔身上。
可保尔长大后却成为骄纵任性且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成年后的保尔在外和妓女鬼混,所寄给母亲雅娜的每一封信,都是让雅娜帮助自己还债。
整整七年,保尔利用母亲的爱子心切,将雅娜从生活优渥的贵族女性,最终压榨成即将破产的老太婆。
纵观雅娜的人生,她始终是处于被男权主义剥夺独立人格的状态中:先是被父亲按照自我意愿将她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单纯少女,而后在丈夫和儿子的压迫中逐渐失去自我存在的价值,成为男权主义的牺牲品。
前有宗教思想的荼毒,后有男权主义的压迫;在这种双面夹击的生存困境中,如何寻找到女性群体的生路,也是莫泊桑重点在作品中探讨的主题;但遗憾的是,这份探寻结果似乎是不尽人意的,就如作品最后莫泊桑借主人公雅娜发出的最后感叹:
人这一生,既不像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在这模棱两可的结束语中,饱受苦难的雅娜没有迎来实质性的生活转机,只是再次萌生了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这仿若是一场宿命论的轮回,而深困命运的她能做的也只是在期待和幻灭中挣扎着。
如此看来,莫泊桑的《一生》倒像是一幅描绘众生百态的画卷,遍布这熙攘人生的,却是女性无法改变的心酸和苦难;这份无力改变现实桎梏的探索结果,也注定让作品的基调悲上加悲。
【放在最后的话】
莫泊桑的《一生》这部作品,充斥着大量的悲观主义色彩:如果说雅娜的坎坷遭遇是悲剧的呈现形式,那么根深蒂固的时代制度则是悲剧的最终升华。
对于主人公雅娜而言,她渴望浪漫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却在人生旅途上屡屡和丑陋狭路相逢;无论是幻灭的爱情,还是破碎的婚姻,抑或是凋落的亲情,无不展现着特定时代中女性群体的生存困境。
但若是将这种困境深度解剖,会发现:宗教思想的荼毒也好,男权主义的压迫也好,它们充其量都是社会制度的产物。
这也决定要彻底改变女性群体的根本命运,则需要根除其腐朽制度,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以求得男权和女权的平衡存在。
可这种社会的变革并非是犀利的批判可以催发的,即便莫泊桑的探索思路再清晰,探索结果也只能归类于乌托邦式的美好幻想;身为时代的旁观者和女性悲剧命运的见证者,莫泊桑能做的,也只是将女性困境展现在字里行间,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引发世人顿悟和觉醒。
这也是为何读莫泊桑的《一生》,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但抛开莫泊桑的创作初衷不谈,《一生》这部作品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旧的时代虽已经过去了,但新的时代仍然充斥着良莠不齐的考验;无论是生活还是婚姻,只有拥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学会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才是获得长久幸福的根基。
以上种种,便是这部作品给予我的启发和感悟。也愿读完这篇文章的你,亲自去翻翻雅娜的坎坷人生,找寻属于自己的现实意义。
文:
@爱啃书的初拾
写喜欢的书评,聊有趣的故事,过温暖的生活!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个赞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