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不语》:过度的修辞并不导向准确

   原标题:《花不语》:过度的修辞并不导向准确

  作者:苏玉竹

  《花不语》是鼓楼西独角戏剧节推出的一部女性独角戏作品。该剧以默片时代的女性阮玲玉为主角,通过吸收志怪小说《子不语》的审美思路,讲述了阮玲玉在生死弥留之际的自我选择。导演试图用当代的多媒体技术与现代的故事为核心,重新探讨阮玲玉之死,并在讨论中加入了一些哲学命题。但可惜的是,编剧太执着于输出观点而忽略了戏剧冲突本身,让优美的修辞失去了落点,演员的表演也就显得悬浮轻盈。

  图为花不语官方剧照

  戏剧是一个在场的艺术,它必须呈现作品的创作意图,也需要观众的注视与回应。如果一场演出完全放弃与观众对话,就仿佛丧失了表达功能,这场“无声”的演出终究是失效的。该剧极尽冗余繁杂的语言试图实现一种诗意的表达,但实际上只造成了观众的困惑和不解。琐碎的文本沦为了单纯炫技,不再服务于戏剧冲突,那些看似丰富的道具和舞美,比如飞扬的红布和变幻的灯光,也都令观众陷入迷茫和困惑。

  或许,这是主创们想要诠释的阮玲玉的矛盾点,但是阮玲玉的每次选择都该有递进的层次,它可以通过舞台行动或是叙事架构来展现角色的多面性,而不是辞藻堆叠起无限的自我重复。戏剧编排同样给人不成熟之感,比如无端摧毁桌椅和纸幕布并未与戏剧的高潮贴合,所有关乎“戏剧”这门艺术核心的舞台行动都不再为了故事服务。因此,高潮过后的两个篇章迟迟等不到故事的结尾,反而还把前面积蓄的能量消解了。

  除此之外,首演耳麦出现噪声,幕布光影对不上导致观众无法看清屏幕上的字,灯光慢半拍,以及音效淡出时的戛然而止等问题都应在演出前通过合成解决,但是现场却因技术问题一次次让人出戏,大大影响了观剧体验。

  当然,相比市面上清一色的男性独角戏作品中过度宣泄的自我而言,这一女性题材作品彰显出独有的婉约气质,流水一样的故事里仍然有继续完善的可能性。编剧该勇于修剪自我,过度的修辞并不意味着更加准确。如果演出时长能减少一些,戏剧冲突再强烈一点,或许这个故事会精彩更多。(苏玉竹)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苏玉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