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A设计学院|2023届本科小组毕业设计21

2023届小组毕业设计议题
向植物学习
/ Learning From Plants/
如果仔细观察,你能从树叶、枝芽、花朵、苔藓中发现什么?
是它们自成一体的生命形态还是相互缠绕的交往方式?是深入土壤的根系还是高耸入云的树冠?是它们释放出的独特气味还是散播的细小颗粒?
在抬头望向树冠时,生态学家告诉你:看树叶间相互留出的缝隙,那是它们生存的自然法则!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是苔藓、蕨类植物的天堂。它们恣意的生长,随着一次次地壳变动和生态变迁,静静地,用绿色延续在这颗星球上的生命轨迹。直到人类的出现,发现、研究、攫取植物的价值与功用。
当人类走向农耕时代,植物为人类提供饮食基础;随着大航海时代来临,植物被当作贸易产品。同时,随着本土农作物在全球的扩散,它们成为了资本扩张的筹码,而这一切都是由古老树木碳化成的天然矿物在为人类提供攫取资本——动能。在日常生活中,植物既为人类提供从丝线、布匹、器皿、食品、建筑到大型船舶建造的基本材料,为人类一次又一次的远航和探索提供可能性。在中国,文化长河绵延变迁,植物既作为古老的图腾,同时又承载人文精神的寄托。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植物却通常被描述为被动的、无梗的、沉默的、没有大脑的,它们在人类中心视角下被分类、被制作成各类景观。经历战争、文明的冲突,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心不断更迭,在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水泥丛林的生活中,我们离植物越来越远.......
当前,新兴的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对以动物为中心的决定意识、智力、意志和生物之间复杂交流能力的偏见提出了挑战。
本课题,提出了一个跨学科的系统研究框架: 以向植物学习为出发点开启多元视角的历史与未来。
#1 植物生命
“生命形态”、“生命周期”、“植物疗愈”、“自然法则”;
#2 植物生态
“植物能源”、“植物共生”、“寄生与入侵”、“人工地景”;
#3 植物智能
“植物交往”、 “植物自治”、“植物基因”、“数字植物”;
#4 植物地缘
“植物地理“、“植物溯源”、“区域自然” ;
#5 植物经济
“植物商品”、 “植物全球化”、“森林贸易”、 “地区农作物”;
#6 植物政治
“植物与权力”、“植物与性别”、“植物与殖民”、“环境正义”;
#7 植物隐喻
“植物图腾”、“文化象征”、“精神内涵”;
#8 植物与更多可能
课题基于人类学家、植物学家、历史学家提出的人文科学、植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与研究。以“向植物学习”作为出发点,通过“植物生命1” “植物生态2”“植物智能3”“植物地缘?”“植物经济?”“植物政治?”“植物隐喻?”等七个方向与“植物与更多的可能…?”作为开放话题,为学生搭建一个具有历史深度、学科广度与未来视野的小组毕设和个人毕设课题。通过围绕同一话题建立多重叙事,为当代跨学科设计提供一个交叉融合的实践平台。
21
本质与错觉
小组成员
朱 珉 刘 起 童佳奇 唐一果 姜宛妤
指导教师
宋协伟 强 勇 靳 军 林 彤
何 君 王 捷 陈慰平 刘治治 程书馨




此作品以叶缘形态为出发点,基于叶形态的多样性我们对叶片边缘是否具有攻击性进行了思考。社会属性中人们根据生活的固有经验从视觉上主观判断目标,然而从自然属性出发,植物本身的适应性会根据环境因素或遗传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叶形态。观察植物时我们产生的不同感受与其本体相差异,由此我们提出了本质与错觉这一概念。生活中我们对社会事件的切片认知时难免产生认知偏差,我们需要全面的看待事物以拓宽观察事物的视野尺度,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放置于整个环境。




我们以“本质从何时开始被扭曲,假象从何时产生”为主题,以仙人掌为个例展开了三部分故事的讲述。“拥有攻击感——改变攻击感——制造攻击感”,以观察的尺度变化作为方法去体验视觉与图像给予我们的回应,再带着这些回应重新回到我们的主题去探讨,即本质与错觉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视觉表达来重塑读者的观察视野,同时带给读者幽默与反差的体验。
22
Remolding cocoa
小组成员
刘 洋 袁 杰 杨昕珺 金泰仙 魏婧元
指导教师
王黎明 刘 骁 石韵媛 沈 采 程书馨




调研期间,我们组织了一次调研对象信息采集。目标群体是不同身份的一百位20岁到30岁的年轻人。从采访结果中我们发现,在这一年龄段中大家所焦虑的事情与焦虑的形态以及发泄情绪的方式都存在一些共性。人们印象中焦虑的形状大部分是密集、不规则的形态;发泄情绪的手段可大致分为三类:扩散、缠绕、拆解。并通过多种材料和方式将这些焦虑情绪具像化表达。为了更加精准的了解焦虑情绪,我们基于心理学家Robert plutchik 的情绪环概念,用图形与色彩展现出人类所具备的八种基础情绪:喜爱、信任、恐惧、惊讶、悲伤、厌恶、愤怒、期待。用参数化建模的方式进行焦虑情绪的数据化、量化、可视化。










“这不仅是一个焦虑的时代,还是一个贩卖焦虑的时代。”从焦虑情绪本身出发,深入认识焦虑情绪。将焦虑情绪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可视化,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而正视焦虑情绪。利用可可植物本身具有的疗愈特性,试图打破原有的局限于味觉的感官体验,通过重塑巧克力的吃前行为,最大程度放大巧克力的治愈属性。拓宽传统巧克力原有的边界,为深陷焦虑情绪的人群提供释放压力的新路径。
23
植物与学徒
小组成员
朱紫玉 刘承博 唐丽萍 龚予瀚 侯允添
指导教师
何 浩 林 彤 王舒同 石韵媛




前期植物百科全书,虽然作为我们作品重要的资料研究对象,但并没有过多的加深我们对植物的认识,书中那些细致的形态的文字描述和植物图像,加之庞大多级的阶元分类系统,使我们对植物的印象反而变得抽象模糊起来。于是,我们对阶元分类这套系统产生了质疑,并尝试建立我们自己对植物的分类。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抛弃百科全书中强调的植物本身的植物性的研究,同时想要以文化性的视角(象征性与隐喻)去表达我们的主题——生与死。









我们以植物百科全书,作为认识和向植物学习的切入点,探讨植物与人类生活周遭的联系,并从植物百科全书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对植物有了一个相对宏观的认识,大航海时代下,世俗社会的资本驱动,使得技术、知识、科学、政治、自然等多个领域,产生了一次大交合,促进了实验室的诞生,并开始对植物进行科学性研究,也产生了对植物大量采摘的需求,通过整理和分类逐渐形成植物图谱,加速了植物贸易全球化,同时在百科全书学派的工作下,植物图谱有了更加系统性的整理分类,此时植物被当作一种知识放入百科全书。这个历史进程虽然破坏了植物的生长与环境,但也带来了植物另一种重生。据此我们开始对植物的生与死产生了兴趣。对植物来说,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于人类而言,植物什么样的状态才是活的?什么样才是死的?
我们试图通过植物的生与死的象征性,去建立我们自己对植物的分类,并将分类这一行为视为我们作品的本身与目的,在分类中向植物学习,在分类中去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
24
Big Mike
小组成员
徐泓幸 杨书含 贾懿琪 付梦雨
指导教师
马志强 靳 军 刘治治 周 岚





我们根据动画剧情以及前期实物制作为灵感进行相关的材料实验,并为动画制作提供相关的视觉搭配,探寻更多拼贴表达的可能。
作品材质:铁丝、纸本、毛线、香蕉实物、丙烯颜料、水彩、胶片、蒙脱石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当人类开始干涉和思考植物的相关问题时,植物便无法作为一个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的种群,它们在人类社会中以人类所需要的态势生长,即是植物进入人类社会的条件——被人类驯化。当人类想要驯化植物时,大多通过改变植物原有生存生长条件来实现对其生长节律的改变,以达成价值的提升或重构。获得驯化条件的植物在这种情境下的走势也对人类产生了多重影响。借由这点,探讨植物人类之间的驯化关系与部分社会人际关系之间的隐形联系与映射。
25
第三天——植物的异化
小组成员
吴佳宜 于安琪 迟 萌 吴雯萱 胡瀚宇
指导教师
徐 彤 李玉峰 王黎明 傅爱臣 程可槑


我们组先是从植物权力出发,构造了一个权力置换之后的世界观,进而策划了整个故事的粗略剧情走向。介于游戏具有特殊的互动特性,能更好地传递我们的观点,利于体验者进行思考,所以我们准备采用游戏的形式来展现区域内的植物文明,在确定以游戏为载体承接这个故事后组员们去向老师们寻找反馈,对原世界观进行优化,敲定了在比较复古的版画风格下进行具有小组特色的产出,再开始根据每个人专业精确分工,最后进行素材整合。













作品从自然法则和生命形态出发,去探讨在地位互换后人与人,人与植物之间的关系。《第三天》这个作品的名称,是从圣经中第三天创造植物的典故中化用而来,游戏是围绕人类植物之间秩序的重建展开。在人类家园遭受重创,植物异化的情况下,以两个主角为主视角展开叙述了一系列故事。
从游戏这个表现形式着手,以异化植物作为背景环境建立了一个虚构的叙事场景,营造一个人与植物有更多可能性的小世界。玩家通过参与两个主角的经历来与游戏中的植物产生互动,经历一系列事件后抉择出最后的结局——我们与植物的关系的归途应该是合作共生,还是相互对抗?
2023届本科小组毕业设计26-40组将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 侵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