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创业故事〡三代传承,夫妻俩每年“摊”出40万张煎饼!
一名退伍兵,
靠着一筒铁炉,
把煎饼卖到了国外,
一年卖出40万张,
堪称业界传奇。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一筒铁炉、一架鏊子,
影响了三代人,
从最初的养家糊口到如今带领众人致富,
不光是手艺传承,
更承载了很多人的梦想。
作为“煎饼三代”的刘庆柱,把小煎饼做成大产业的同时,创下了自己的品牌。
煎饼大又圆
情怀:三代人都会摊煎饼
3月24日凌晨4时,天还没有亮,记者来到煎饼店时,制作车间里已是热气腾腾,几名女工紧张地忙碌着。
鏊子上抹少许油,倒上一勺面糊,鏊子不停旋转,面糊一圈一圈摊开,眨眼间面糊铺满鏊子,铲子贴在炉边划上一圈,一张煎饼就摊成了,双手扯起放在一旁的架子上;擦油、倒面糊、摊煎饼……两分钟一张,煎饼越摞越高,达到一定数量后用刀切成4半,运到一旁的车间称重装袋。
刘庆柱说:“咱家煎饼是老式山东煎饼,我爷爷传下来的,有一百年了。”
当年,刘庆柱的爷爷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双城地区,日子苦,为了填饱肚子,爷爷摊煎饼给家里人吃,后来条件好了,摊煎饼的炉子也成了摆设,只有过年过节,爷爷才会摊煎饼,刘庆柱的父亲耳濡目染,从小学会了摊煎饼的手艺。
刘庆柱说:“小时候,我总是追着爷爷讨煎饼吃,说来也怪,就是吃不够。”
煎饼越摞越高
艰辛:21年前摆摊养全家
初中毕业后刘庆柱报名参军,在部队一干就是10年,每年回家探亲,全家都会吃顿煎饼,抹上鸡蛋酱、卷上大葱,甭提多美味了。临走,父亲会起早摊煎饼,把他的包塞得满满的,战友们吃完都说香,每次馋了给家里打个电话,父亲就会摊好煎饼寄到部队。
刘庆柱说:“煎饼就是家的味道,每次想家了,吃上两口煎饼,眼前总能浮现出爷爷摊煎饼的场景,感觉特别幸福。”
为了有更好的发展,2002年,刘庆柱全家搬来大庆,刚到大庆时没工作,刘庆柱的父亲愁得吃不下饭,爷爷提议干脆摆摊卖煎饼。
煎饼摊不大,但生意挺火,经常是从早到晚排长队,还有饭店订购,煎饼根本不够卖。
当时的煎饼直径0.6米,纯手工的,父亲摊煎饼,母亲负责卖;2005年买了机器,煎饼直径1.2米,这在当时可是大庆独一份。
回忆起往事,刘庆柱感慨地说:“别看煎饼不起眼,父亲靠摊煎饼养活了一大家人。”
夫妻俩对未来充满希望
创业:煎饼热销卖到国外
2012年,刘庆柱退伍,回到大庆跟同学刘丹结了婚,婚后两人盘算着做点小买卖。
刘庆柱说:“当时我想上班还想做买卖,可父亲的煎饼摊太火,我经常去帮忙,一来二去,父亲提出让我学摊煎饼,还说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媳妇也支持,从那以后我们爷俩就一起出摊,我摊煎饼,父亲收款,再后来,我摊煎饼,媳妇卖货,父亲在一旁瞧热闹。”
煎饼好吃,销量也大,白天出摊,晚上熬夜摊煎饼,每天还是有很多人买不到煎饼失望而归。
“摆小摊能有啥发展,不如自己创业,开个煎饼店,带大家伙一起卖煎饼。”
刘庆柱说干就干,买机器太贵就自己捅咕,经他改良的机器不仅操作简单,摊出来的煎饼又大又圆,店址在乙烯兴化南街化友路111号,取名光明煎饼,有独立包装,煎饼卖到了北京、上海,这几年还将煎饼卖到了加拿大、韩国等地。
煎饼特别筋道
感恩:带动就业共同致富
“哥啊,今天怕是给不了你太多,产量有限各家都得匀点,一会儿我就装袋,给你送到店里去。”
采访中,刘庆柱的手机不时响起,都是催着要煎饼的客户。刘庆柱坦言,头一天就得和面,每天凌晨4点开工,忙到11点,下午装袋送货,一天不得闲,可煎饼还是供不应求。
煎饼店一天能摊四五百斤煎饼,一年能卖出40万张。
摊煎饼的女工笑着说:“这活不累,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我都干10多年了,最多时店里能用七八个女工。”
刘丹笑着说:“咱家煎饼好吃,配料有玉米、小米、大米和黄豆,吃起来筋道,越嚼越香。”
采访中刘庆柱表示,自己还有个梦想,那就是建个煎饼厂,带着更多人创业,把大庆生产的煎饼卖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