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华谊,再见,冯小刚!时代变了,老炮儿彻底沦为“哑炮儿”

就拿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举例,一代代王朝从发展到复兴最后到衰落,没有一个王朝能一直存在,唯一存在的只有不变的华夏儿女血液。
历史的变化也深刻揭示娱乐圈的变化。
一辈辈优秀艺术家的出现,一辈辈艺术家的消退,只有“年轻”才是掌握市场命脉的资本。

为了遵循这一法则,娱乐圈的所有人都在努力向潮流看齐。
他们不断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改变他们以前的观念,再将这些融入作品,最终呈现符合大众潮流的新作品。
相反如果固执己见,一味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广大群众跟着自己的观念走,这无疑就是在自取灭亡。
冯小刚和华谊时代的落寞就揭示了这个道理。

冯小刚,我国著名电影编剧和导演,更重要的是这个名字具有很强的票房号召力。
他是从1992年开始成名的,凭借与郑小龙合作的爱情电影《大撒把》获得第十三届金鸡奖最佳编剧的提名。
此后《北京人在纽约》火热出炉,并荣获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等其他奖项。

这时候的他已经小有名气,创作灵感也源源不断。
1997年之后冯小刚几乎每隔两三年就能获一次奖。这些奖项都是知名的,比如开罗国际电影节,台湾电影金马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等等。
总而言之冯小刚的经历是辉煌,值得骄傲的。然而对于他的早期经历,大部分观众应该一无所知。

1958年在北京某地,冯小刚出生了。他的家境不是很好,一家人忙里忙外也只够维持日常的开销。
六岁那一年冯父冯母选择离婚,冯小刚和他的姐姐在母亲的操劳下艰难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