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人潮“甬”动,文旅融合唱响春天的故事

  春天一来,春风一吹,宁波奉化的桃花便一树一树地开了。

  千朵浓芳绮树斜,万枝丹彩灼春融。桃花如挂枝红霞,浓郁热烈,吸引着游客的目光。3月17日,2023年宁波奉化水蜜桃文化节正式启幕。

  每一年奉化的桃花赏花季,可以吸引游客逾40万名,赏花带来的客流,迅速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今年,奉化水蜜桃文化节设计了11项主活动和15项子活动,时间持续至8月。不仅赏景,还能品味当地文化、品尝当地美食,以桃为引、以花为媒,一幅串珠成链的文旅融合图景徐徐铺展。

  

  在宁波,如奉化一样以文旅融合为特色、唱响文旅产业春天故事的场景还有很多。比如,象山县花岙盐场凭借国家级非遗“海盐晒制技艺”,推出研学旅游,让传承千年的老盐田有了新活力;江北区达人村景区一款“走进农耕”的主题活动大受欢迎,预定团队量已超过11000人次,游客不仅可以欣赏油菜花,还能参与青菜种植体验。

  紧扣文旅主线,积极培育融合业态、丰富融合场景,在“微改造、精提升”行动的不断深入下,宁波坚持文化先行、旅游领航,不断提升城乡风貌品质,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助力“两个先行”,畅想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美丽图景。

  调空间 优布局

  “能融尽融”打开文旅融合新格局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在漫长的历史中,宁波孕育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域文化,留下了大量历史价值高、文化内涵深刻、地域特点鲜明的文化遗产;生态优渥、山海旖旎,风景处处留香,独特的资源禀赋,使宁波集聚了丰富的观光价值高、旅游内容多、休闲去处佳的风景。这座城,古老灵动而又现代繁华,高端大气而又婉约秀气,城市承载力、吸引力、辐射力不断增强。

  立足“枕山、拥江、揽湖、滨海”城市特色,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将聚焦“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和现代化滨海旅游名城”发展目标,全力构建“北绘翠屏山、东绣泛钱湖、南擎滨海带、西拓四明山、中优三江六岸”的文旅发展新格局。在加深文化和旅游融合方面,宁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要求,用文化赋能旅游、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彰显文化魅力、促进文化繁荣,努力构建以产业融合为核心、空间融合为载体、服务融合为基础、交流融合为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体系。

  为打开文旅融合新局面,宁波以系统性思维塑造变革,以创造性张力推动变革,立足发展所需、群众所盼,高标准大格局谋划推进“精品线路、特色街区、亮点工程”(以下简称“精特亮工程”)创建,以此为牵引,深度融合区域各类资源要素,提升城乡品质、优化公共服务、促进产业重构,带动城市实现从“颜值”到“功能”的全面跃升。

  同时,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着眼打造体系化特色文旅产品,全面打造“甬菜百碗”“甬乡百宿”“甬城百礼”“甬人百艺”“甬市百集”文旅消费品牌,拓展“产业链”、撬动“大消费”,形成一大批宁波元素鲜明、能融入大众生活、勾起乡情乡愁的文旅融合标志性产品。

  在乡村文旅融合方面,按照“需求引领、供给创新”的思路,优化乡村旅游供给结构,推动旅游与生态农业、滨海渔业、健康养生、影视体育等产业融合以及乡村旅游业态迭代。截至2022年,全市已建成山地运动、果蔬采摘、水上运动、露营休闲等10类160余处乡村融合示范基地,丰富游客出行体验。

  文旅融合的春天在宁波百花争艳。

  微改造 精提升

  “精特亮”工程提升文旅融合新能级

  坐落于三江口的宁波老外滩,是展示宁波形象的重要窗口。

  沿着江边,外国领事馆、天主教堂、银行、轮船码头等建筑一字排开,几乎记录了宁波开埠的整段历史。走在街区,中华老字号品牌状元楼,全省首家集社交会面、潮玩体验、餐饮文化、国际交流于一体的主题潮玩俱乐部……一个功能多元的繁荣外滩正逐渐呈现在市民眼前。漫步老外滩,舒缓辽阔的江景与建筑遗存串联成景,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和现代都市交织成一幅多彩画卷,构成了外滩别具一格的魅力。

  老外滩年吸引客流量3000万人次,并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这不得不归功于宁波市大力开展创建“精特亮”工程,以小切口催生大场景,以小改造驱动大变革。利用“精品线路”,串联起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发展轴线;利用“特色街区”,注重挖掘特色文化底蕴,点亮历史与现代交汇的城市客厅;利用“亮点工程”,补齐发展短板,重构产业格局,引领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一条条精品线路、一个个特色街区、一项项亮点工程,处处能感受到宁波蓬勃跃动的发展之美。截至2022年,全市已推出560个“精特亮”创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393.6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率58.1%,累计完成创建项目254个。

  精品线路的建设唤起了悠悠乡愁情愫,推动人文自然资源利用的全维度提升。海曙设计打造了全长7.6公里的“明州罗城环线”精品线路,串联永丰门、和义门瓮城、望京门以及天一阁、月湖等重要历史遗迹,涵纳秀水街、永寿街、莲桥街等文化街区,为市民游客带来“一路古迹阅千载,两城繁华秀今朝”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镇海聚焦项目建设和品牌创建,打造“济世兴学崇文线”等4条精品路线,串珠成链、串点成线,彰显海天雄镇风采,全域化旅游发展大格局雏形已现。2022年,镇海区获全省文旅产业稳进提质“赛马”宁波市第一。

  各具风情的特色街区,已成为点燃甬城“烟火气”的重要载体。宁海规划建设前童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相继打造了“诗路海韵”唐诗之路宁海数字馆、“诗路竹韵”竹编文化研学体验馆、童衍方艺术馆二期等文旅场馆,让游客领略别样的浙东诗路风情;北仑将见证城市发展变迁的摩天轮植入特色街区,通过融入科技、艺术、文化、商业等元素,构建“摩天轮+街区+购物中心”的多元业态组合。

  亮点工程强产业、补短板,提升城市发展后劲。在象山,一半在陆地、一半在海中的亚帆中心,充分融入绿色低碳理念,构建起山与海、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趣味空间。这里不仅将成为杭州亚运会重要的比赛场馆,还将在赛后转型为集水上运动、健身康体、度假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水上运动基地,带动当地帆船、游艇等海洋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

  一项项数据攀高,一幅幅美景呈现,一批批打卡点走红,一轴共富共美的画卷正在山海依偎中铺展。在“精特亮”工程创建推动下,借助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行动,宁波文旅融合骤然加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产业能级不断跃升,区域高质量发展持续提速,老百姓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添活力 增动能

  “乡旅共富路”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当其时。宁波以加快乡村文化发展和乡村旅游繁荣为抓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3月17日,2023宁波乡村旅游季正式启动。10条精品旅游线路、60余项特色主题旅游活动、200多种特色产品,在接下来的5个月中,宁波全市34个重点旅游乡镇将举办运动休闲、田园采摘、乡野寻味、美食盛宴、文化节庆等5大类活动,持续带热乡村休闲旅游市场,有效带动农户增收。

  发展乡村旅游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宁波聚焦新项目、新业态、新运营、新链条、新赛道,靶向打造“乡旅共富路”,不断推进文旅融合,塑造乡村旅游新优势,有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在全省率先发布“1+4”体系,形成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指南、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村认定条件、乡村旅游运营团队服务评价规范及民宿产业集聚区认定条件等“硬支撑”。2022年,全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255万人次,同比增长8.72%,实现旅游经营总收入77.57亿元,同比增长4.95%,带动农村就业7万余人,占全市农村从业人员约19%,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大丰收。

  在打造乡村旅游竞争力方面,宁波挖掘乡村地域文化、生态环境、民风民俗、传统工艺等个性化资源,创建新赛道,通过艺术、数字、营销等多维度的叠加赋能,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如鄞州区城杨村选取“艺术乡旅”赛道,2020年7月起引入中国人民大学“小裤脚教授”团队入驻,实施艺术整村运营,两年多来,为村集体增收近40万元;奉化区大堰镇引入网络大V集体入驻打造“云上大堰”品牌,近五年来,实现旅游投资2.84亿元,旅游综合收入、旅游接待人数分别增长310%、64%,带动就业600余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在民宿领域,宁波积极探索“民宿+非遗”“民宿+艺术”“民宿+书屋”等融合发展方式,形成了以民宿带动多业联动、多业融合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海曙区龙观禅那、宁海县岚月山房被评为浙江省首批非遗主题民宿,江北区家春秋、慈舍和鄞州区集合里美学民宿被评为浙江省首批文化主题民宿。截至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民宿1700余家,其中省级等级民宿122家,等级民宿创建总量连续两年全省第一。2022年全市乡村住宿设施累计接待游客705.3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2.58亿元。

  胜日寻芳甬江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吹响文旅融合号角的甬城,一条条促进空间优化、拉动投资消费、深化城乡融合的风景线渐次铺展,一个个提升城市品质、做强产业能级、惠及美好生活的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这座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人潮“甬”动,漫山遍野都是春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