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家庭预防大全》让无数读者意犹未尽!

  今日推荐:《家庭预防大全》 作者:本书编委会。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健康自助篇

  29梦境辨病

  现代医学认为,做梦是人的正常生理和心理现象。但是睡眠中多梦或做恶梦则有害健康。人做恶梦的原因很多,如睡眠姿势不当、疲劳过度、情绪反常、恐怖故事的影响等。另外一种原因是身体不适,身患疾病所影响导致。

  (1)梦见有人刀割、拳击自己的胸前区,可能患有心肌梗塞或心绞痛。梦见从高处坠下也可能患有心脏病。

  (2)梦见胸部受压,或者身负重担而登山远行、气喘吁吁,可能患有肺炎、胸膜炎。

  (3)梦见与饮水、进食有关的活动,可能患有消化紊乱产生前的黄疸病。

  (4)梦见与他人争吵,在梦吃中骂出声来,可能体内有寄生虫。

  (5)梦见胃中横着一根筷子,可能患有胃溃疡。胃肠病患者梦中往往有饥饿感或吃腐烂的食物,醒后口中有苦涩味。

  (6)经常梦见下雨、洗澡、游泳、上厕所小便等情景,可能患有泌尿系统疾病。

  (7)患有扁桃体炎、阑尾炎、急性支气管炎等疾患,多在病状明显前一夜或数夜出现与病情相关的梦。

  30进食辨病

  (1)胃肠功能紊乱、肠过敏或慢性肠炎:食后胃蠕动亢进、肠鸣、便感,有时吃一顿饭解一次便。

  (2)食道癌:有食欲,但吞咽困难,有时不能咽水,人逐渐消瘦。

  (3)胆囊或胆道疾病:吃过油腻性食物后感到右上腹胀痛,并可放射至右肩背部。

  (4)反流性食道炎:饮食时边咽边呕吐,胃及十二指肠病变,食后不久即呕吐;肠道慢性梗阻;食后几小时至12小时呕吐大量隔夜发酵食物。

  (5)早期胃炎或胃溃疡:食后不久感上腹隐痛、吐酸水,常有饥饿感。

  (6)糖尿病:食欲亢进,食后口干,多饮水,排尿多,但体重减轻,消瘦明显。

  (7)胃下垂:食后腹胀加重,平卧时减轻,常嗳气,有时便秘或腹泻,身体较瘦弱。

  (8)早期胃癌:中年人食后无原因上腹胀满、食欲减退;进行性消瘦。

  (9)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食欲良好,但体重明显减轻,伴有乏力、怕热、多汗、易怒、急躁、眼球凸出等。

  31疲劳辨病

  疲劳是人体健康的警号。人们都有过疲劳的感受,往往不足为怪。但由于形成疲劳的原因不同,可分为四种疲劳,应正确对待。

  (1)生理性疲劳:人们由于学习和工作繁忙或体育锻炼较多,过度劳累,睡眠不足。血液中因积累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乳酸或睡眠时供氧不足,而产生疲劳。经过及时和适当的休息调养,增补饮食营养,即可恢复。

  (2)心理性疲劳:因某些环境因素导致人发生焦虑和悲观,终日忧心忡忡而不能发泄排解,日久天长则形成心理性疲劳。应将心事向亲友尽情倾诉,达到心情舒畅,然后做到饮食起居规律,辅以体育锻炼,则可康复。

  (3)病理性疲劳:上述两种疲劳是可以通过人体自动调节机制加以控制恢复的,而有些疲劳则属于重大疾病发生的前兆信号,它提示肝炎、结核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癌症等即将或已经到来。

  (4)季节性疲劳:常言道:“春困、秋乏、夏打盹。”只有冬季人会头脑清醒、精神振奋、不觉疲劳。这是人类机体对自然环境的生理和心理正常反应。冬季天气严寒,人体表面血管收缩,血液则大量流入大脑,于是得到充足的氧和营养供应,脑细胞机能活跃,则不产生疲劳感。而春、夏、秋三季,由于气温上升,人体表面血管扩张,加以户外活动增多,大脑供血相对减少,因此导致脑细胞兴奋度降低而感疲劳。故人们应在温热季节保持生活有节、弛张有度,尽量防止疲劳发生。

  32咳嗽辨病

  (1)婴幼儿如发生一阵阵痉挛性咳嗽,接着伴以一次带有鸡啼声的吸气,并常伴有呕吐者,为百日咳症状。

  (2)因气候变寒引发咳嗽,并有呼吸困难和哮鸣音者,多为支气管哮喘。

  (3)除咳嗽外,伴有呼吸困难、气促、失眠、心悸等症状者,多为心脏病。

  (4)如咳嗽类似击铜的声音,旦无痰者为纵膈疾患。

  (5)咳嗽声音高亢,如犬吠样,同时伴有声音嘶哑者多为喉炎或白喉患者。

  33发烧辨病

  发烧多是由各种感染性疾病、大量出血、组织破坏、药物反应等引起,热度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1)发病较急,有接触传染病人史,多为急性传染病或急性炎症。这种病发烧日期短。若发烧超过两周不退的,一般是得了肺结核、伤寒、风湿症、败血症等疾病,要引起足够重视。

  (2)若发烧时出现嗓子痛、流鼻涕、咯痰、胸痛、呼吸困难,并伴有鼻塞、咽红肿、皮疹,胸部叩诊有异常者,多为呼吸系统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肺结核、麻疹、风疹等症。

  (3)若发烧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下坠感或有脓血便,同时伴有腹胀、腹部压痛、腹部紧张、黄疸、肝脾肿大等,多为消化系统感染,如痢疾、肠炎、肝炎、急性阑尾炎、伤寒、副伤寒等症。

  (4)若发烧时有尿频、尿痛,出现血尿并伴有肾区、膀胱部位压痛者,多为泌尿系统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症。

  (5)发烧时呈现游走性关节痛者,并伴有心动过速、心杂音、皮下结节、环形红斑者,多为风湿热。

  (6)发烧时出现局部疼痛,伴有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破者,多为感染,如中耳炎、扁桃体炎、皮肤感染。

  (7)若用药和输液后出现发烧,伴有皮疹和皮肤发痒者,多为过敏反应。

  34胸痛辨病

  自觉胸痛时,要仔细体会痛的部位、范围、程度,观察其与各种动作的关系。

  (1)如局部有明显压痛,深呼吸、咳嗽、举臂等动作会加重疼痛,应回忆是否胸部近期受到撞压,有无肌肤和肋骨病变。

  (2)胸部疼痛较剧烈,有时如针刺、火烧、刀割,这有可能是病毒毒素引起的神经炎,也可能是身上有带状疱疹的缘故。

  (3)胸痛且咳痰,每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加剧,有可能是肺或胸膜有病变。

  (4)胸骨后、心前区或剑突下的胸痛应怀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这种疼痛,会因身体活动而加剧,因静卧而缓解和消失。

  (5)胸骨后部出现持续性隐痛,吞咽时疼痛加剧,往往是食道炎、食道癌、纵隔炎、纵隔气肿、纵隔肿瘤的症状。

  35腹痛辨病

  凡有急性腹痛症状,即说明已有腹部内脏器官的功能性或器质疾病存在,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变,也能涉及到腹部器官,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线索,查找腹痛的原因,以便得出正确的诊断,进行有效的治疗。

  (1)开始在上腹中部剧烈疼痛,很快蔓延到全腹部,呈持续性疼痛。上腹部有较轻的腹痛即往史。发病时腹肌呈板样强直,甚至出现休克,听不到肠鸣音,这种腹痛多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2)若右上腹部发生阵发性的绞痛,并向右侧肩背部放射,伴有消化不良和右上腹部肌肉痉挛,甚至出现黄疸症状者多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3)上腹部剧烈疼痛,并放射到左腰背部,可迅速扩展到全腹部疼痛,常伴有频繁呕吐,但无肌肉痉挛者,多为急性胰腺炎。

  (4)右上腹部有剧烈地阵发性绞痛,发作时疼痛难忍,翻身打滚弯腰喊叫,间歇时可无症状,多见于青少年,伴有呕吐及蛔虫的症状,多为胆道蛔虫病。

  (5)若有肾区和腰部呈剧烈绞痛,并放射到同侧腹部,大腿内侧和外生殖器,伴有血尿,多为肾结石及输尿管结石。

  (6)全腹剧烈疼痛,疼痛部位经常变化,腹痛前有恶心呕吐症状,腹痛后腹泻者,多为急性胃肠炎。

  (7)开始时在肚脐周围呈剧烈疼痛,数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痛,并且右下腹部局部有固定的压痛及反跳痛,肌肉痉挛疼痛发生后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多为急性阑尾炎。

  (8)若在下腹部一侧发生剧烈疼痛,然后扩展到全腹部剧烈疼痛,甚至出现休克状态,过去曾有停经史并伴有阴道少量流血者,多为宫外孕破裂。

  (9)白带明显增多,于腹侧部呈持续性疼痛,有明显肌肉痉挛,并伴有触痛高热等症,多为急性输卵管炎。

  (10)在肚脐周围有阵发性绞痛、不排气、不排便、腹部膨胀、频繁呕吐、腹壁有肠蠕动波,伴有很强的气过水音和肠鸣音,多为机械性肠梗阻

  (11)腹部呈持续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并有痉挛现象,满腹部都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微弱或消失者,多为急性腹膜炎。

  36水肿辨病

  水肿病共分两种:局部水肿和全身性水肿。全身性水肿比较常见,临床常见的全身性水肿有营养不良性水肿、肾脏性水肿、心脏性水肿、肝脏性水肿;局部水肿有静脉阻塞性、淋巴阻塞性、感染中毒性及变态反应性等。

  (1)若先从踝部开始浮肿,逐渐向上发展延及全身,肝脏触诊可发现肿大、皮肤发绀,心脏听诊时可有收缩期杂音者,多为心脏性水肿。

  (2)若先从眼睑开始浮肿,后至颜面由上而下遍及全身,皮肤苍白者多为肾脏性水肿。

  (3)若皮肤出现黄疸和蜘蛛痣,下肢水肿,伴有腹水者,多为肝脏性水肿。

  (4)若皮肤苍白、粗糙、干枯、有鳞屑,水肿先从下肢开始,然后遍及全身者,多为营养不良性水肿。

  37耳鸣辨病

  耳鸣是一种在正常人身上也可能发生的生理现象。多半是因为疲劳、焦虑、精神紧张、失眠等原因而诱发的。只要注意休息消除紧张情绪,无须治疗便会减轻和消失。

  但也有的耳鸣是体内疾病的征兆,必须引起注意。

  (1)链霉素的毒性反应,应及时停药或更换药物。

  (2)耳内出现搏动声音是血压升高的反映。

  (3)耳鸣伴有耳聋、眩晕,多是耳内发生病变的表现。

  (4)耳鸣伴有严重头痛、呕吐等症状时要警惕颅脑病变,须及时去医院检查处置。

  38昏迷辨病

  昏迷是中枢神经受到抑制而使意识完全丧失,只有呼吸心跳的一种状态。发生昏迷要严密监视病情,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卫生,取出假牙,并保持呼吸道畅通,昏迷期间要禁食,可输液。

  (1)若昏迷发生在冬季取暖及工业用煤时,并伴有呼吸增快,口唇呈樱红色者,多为一氧化碳中毒。

  (2)若昏迷伴有流涎、多汗、肌肉颤动、瞳孔缩小、呼吸肌麻痹者,多为农药(有机磷)中毒。

  (3)若昏迷发生在夏季并伴有皮肤灼热、无汗或湿冷、瞳孔散大者,多为中暑。

  (4)若昏迷发作前有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昏迷后,肢体瘫痪者,多为脑出血。

  (5)若昏迷前有阵发性头晕、眼花、暂时失明、肢体麻木,既往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症状者,多为脑血栓形成。常发生在夜间。

  (6)若有心脏病、心房纤维颤动、心内膜炎等病史,突然发生昏迷、偏瘫者,多为脑血管栓塞。

  (7)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呕吐、颈部强直而昏迷者,多为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8)若昏迷并伴有呼吸深快,有苹果味,既往有多喝、多吃、多尿者,多为糖尿病。

  (9)若既往有肝病伴有黄疸、肝大、腹水而昏迷者,多为肝昏迷。

  (10)若既往有肾脏病史,伴有尿少、浮肿、呼吸深长而昏迷者,多为尿毒症。

  三、家庭常用的物理疗法

  1捏脊疗法

  捏脊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民间疗法。主要治疗小儿营养不良、消化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而产生的食欲不振、腹胀、呕吐、腹泻、便秘等症。具体做法是:让病人卧床或端坐。操作者将双手握成空拳状,沿脊柱两旁,用拇指、食指两个手指将皮肤提起,由长强穴起顺背部正中,自下而上,左手和右手交替捏提,向前推进至大椎穴为止,依病情轻重重复3~5遍,每天1~2次,6天为一疗程。捏脊宜在清晨空腹时进行,操作者双手用力要均匀,捏拿皮肤的厚薄松紧要适度,一般捏起皮肤高度在05~1厘米左右为宜。捏脊疗法对心脏患病者及背部化脓感染者不宜采用。

  2刮痧疗法

  刮痧指用汤匙、硬币等蘸豆油或麻油,选定一定部位,以一定方向轻刮,至皮肤出现紫红色条痕(痧)为止。可采用食指和中指蘸白酒或水,夹住皮肤用一定力量捏,滑落后再捏,重复此动作,至局部出现痧痕。

  头痛、头晕刮前后颈部6~8条,前部用提法,后侧用刮法;恶心、胸中闷刮前胸及两锁骨窝;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刮胸部、背部;关节炎刮局部。

  刮时要注意用力适当,避免刮破皮肤。急性传染病、急腹症不宜刮;毛发部位、静脉曲张部位不宜刮。

  3按摩疗法

  按摩是运用手指、手掌在人体上进行连续性的揉按动作,以达到一定的医疗保健目的的治疗方法。按摩可分为按、摩、推、拿、揉、捏六法。

  (1)按法:用手指、手掌、单手或双手摩压的方法,常用于治疗局部肌肉肿胀麻木、四肢疼痛等。

  (2)摩法:用手指或手掌,单手或双手,依靠腕力,由内向外,由上至下,由轻到重在病体适当部位做轻揉研摩。常用于四肢关节、头部、胸部、腰部、背部。具有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的作用。

  (3)推法:用手指或手掌,单手或双手,向前后左右用力推动,可分拳推、侧推、指推,根据病情部位又可分为直推、平推。肝胃不和者,取仰卧位,用平推法;腰背痛者取俯卧位,用由上至下的直推法;四肢麻木者采取侧卧位,用侧推法。常配合摩法使用。

  (4)拿法: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对称用劲,把皮肤用力提拿起来,或单手或双手,以病人拿后感觉轻松为宜,适于四肢疼痛、落枕等症。

  (5)揉法:用手指或手掌贴附在皮肤上,做转移性的回环揉动,揉时不能离开病人的皮肤,适于四肢扭伤、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常配合捏法。

  (6)捏法:用指挤捏皮肤、肌肉,可单手也可双手,适于治疗头、颈、背、腰四肢疼痛。常配合拿法用。

  按摩手法要先轻后重,由慢而快,由浅入深,先治急,后治缓。

  患有内科急性炎症、传染性皮肤病、妊娠期中的腰腿疼、恶性肿瘤者不宜接受按摩。

  4“瑜伽”疗法

  “瑜伽”是古印度佛教中的术语,意即修行,主要强调调息、静坐等修行方法。国外施行的瑜伽锻炼法的要点就是使“身体伸长”,恢复和保持优雅、健美的体态,促进骨骼的生长。锻炼方法如下:

  身体直立,两腿并拢,收紧肛门,挺直背骨。在呼气的同时将两手臂举在头上,左右两手互相握住肘部,保持住这个姿势,反复进行脚跟离地、着地运动。离地时吐气,以脚尖着地,重心落于双脚拇趾,收紧骨盘,脚跟着地时吸气。

  这套锻炼法的重点在于,注意力要集中在背部,身体好像由上面牵引似地向上。

  5五行磁吸针疗法

  所谓五行磁吸针疗法是用一种特制的磁疗针具治病的方法。它利用负压吸附原理,用磁针点压在穴位上,使磁力透入人体,刺激穴位,激发人体生物电磁感与经络传导信号,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除病痛的作用。是一种集针灸、点穴、磁疗、负压、药物渗透于一体而又无刺痛创伤的家庭治疗方法。

  6磁疗法

  磁疗法又称磁场疗法,是将磁场作用于病患部位或经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根据所应用磁场种类和方法的不同,磁疗法可分为敷磁法、旋磁法、电磁法、磁处理水疗法等。

  磁场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有能量,是物质能量的一种形式。有两种物体可以产生磁场:一种是永磁体。永磁体的磁性不容易消退,磁性可以保持很长时间,如磁片。另一种能产生磁场的物体是电磁体。电磁体由铁芯和线圈等组成,当电流通过线圈时即产生磁场,电流停止通过时,电磁场也随之消失。电磁疗机所产生的磁场就属于这种类型。

  磁体具有磁性,可以吸引铁、钴、镍以及它们的合金。永磁体上的磁性分布是不均匀的,磁性最强的部位为磁极。一个永磁体有两个磁极。有趣的是,永磁体的两个极像两个亲兄弟,永不分离,总是在同一个永磁体上,无论把它分成多少小块,每个小块上总是有两个极。磁体的一个极称为北极(用N表示),另一个极称为南极(用S表示)。磁极的特点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磁力作用的空间范围称为磁场。磁场强度的计量单位为特斯拉(T)或毫特斯拉(mT)。

  磁与电有密切关系,电动生磁,磁动生电,即电流可以产生磁场,磁场可以产生电流。磁与电好像一对孪生兄弟,永不分离。

  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接近磁铁后,在磁场的作用下获得磁性,从而具有了吸引铁、钴、镍及其合金的能力,这个过程称为磁化。物体被磁化的现象称为磁感应。磁疗中所应用的磁片,就是根据这个原理经过充磁机的充磁而获得磁性的。

  磁疗法具有以下作用:

  (1)镇静作用。磁疗法的镇静作用表现在改善睡眠状态、延长睡眠时间、增加睡眠深度。磁场通过加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降低神经的兴奋性而达到改善睡眠状态的目的。

  磁疗法镇静作用的另一表现是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肌肉张力,使肌肉松弛。如:胃肠平滑肌痉挛以及胆道、尿道结石引起的平滑肌痉挛所出现的绞痛,进行磁疗法可使之缓解。磁疗对面部肌肉痉挛、皮肤瘙痒症也有一定的效果。

  磁场的镇静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2)止痛作用。磁疗法的止痛作用比较明显而迅速。有些疼痛是由于水肿时局部组织的张力升高,压迫感觉神经末梢而产生,也常由于组织缺血而产生。磁场作用可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状态,促进渗出物吸收,消散水肿而使疼痛减轻或消除。

  磁场不仅对神经性疼痛、外伤性疼痛、炎症性疼痛、痉挛性疼痛有效,而且对癌症引起的剧烈疼痛也有一定的效果。

  (3)消炎作用。磁场不仅对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所造成的炎症有效,而且对生物因素所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有效;不仅对慢性炎症、亚急性炎症有效,而且对有些急性炎症如疖肿、麦粒肿、丹毒、急性乳腺炎、肛门脓肿等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消肿作用。局部组织肿胀常由于炎性渗出物或组织液在局部组织间隙淤滞而形成的。磁场对局部组织的肿胀有很好的消肿作用,在临床与实验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磁场的消肿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而促进在组织间隙淤滞的渗出物或组织液吸收而实现的。

  (5)止泻作用。腹泻是由于肠内水分过多、肠蠕动亢进所致。磁场作用于腹部,可以降低肠蠕动的幅度,减少肠蠕动的次数,促进肠粘膜对水分等物质的吸收,因而具有止泻作用。磁疗法不仅对单纯性消化不良所致的腹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对中毒性消化不良所致的腹泻也有一定的疗效。

  (6)降压、降血脂作用。一般认为,高血压病人的血管紧张度升高,小动脉痉挛,血管腔变窄,外周循环阻力增大而致血压升高。实验研究表明,磁场可使血管紧张度降低,血管扩张,外周循环阻力下降,从而使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低。

  研究还发现,高血压病人在磁疗后,血胆固醇、β脂蛋白及三酸甘油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磁疗法适用于以下各科疾病:

  (1)外科疾病:软组织扭挫伤、落枕、肌肉劳损、肌纤维组织炎、网球肘、术后粘连、肋软骨炎、乳腺小叶增生、颈椎病、骨性关节病、胆囊炎、胆石症、乳腺炎、血肿等。

  (2)神经科疾病: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面肌痉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

  (3)内科疾病:胃炎、肠炎、胃肠功能紊乱、高血压病、冠心病、支气管炎、肺炎等。

  (4)儿科疾病:支气管炎、肺炎、消化不良、遗尿症等。

  (5)五官科疾病:耳廓浆液性软骨膜炎、麦粒肿、牙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炎等。

  (6)皮肤科疾病:带状疱疹、荨麻疹、虫咬性皮炎等。

  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出血、严重体质衰弱、带有心脏起搏器者、高烧、孕妇下腹部磁疗后副反应明显而不能耐受者禁用磁疗法。

  磁疗用品与设备:

  (1)磁片。磁片的形状以圆形为最常用,直径1厘米左右,厚度2~3毫米。此外还有方形、长方形、不规则形磁片。

  稀土合金永磁材料:由稀土元素(常用的有钐、铈、钕等)与钴、铜、铁等金属合成的合金经过充磁而形成,常用的有钐钴合金永磁片、铈钴合金永磁片和钕铁硼合金永磁片。钐钴合金永磁片的磁性能最好,表面磁场强度高,为015~035特斯拉,但价格高,难以普遍使用,可用于较深部位病变的治疗;铈钴合金永磁片的磁性能较好,表面磁场强度较高,为01~02特斯拉,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价格较低廉;钕铁硼合金永磁片是一种新型的稀土合金水磁材料,磁性能好,表面磁场强度为01~02特斯拉,价格较低。

  铁氧体永磁片:此种磁片以铁氧体永磁材料制成,分为钡铁氧体与锶铁氧体两种。铁氧体永磁材料来源广泛,各地磁性材料厂均可生产,虽然其磁性能差,表面磁场强度为005~01特斯拉,但因其能用以治疗一般疾病,价格低廉,目前在继续使用。

  铝镍钴磁钢:此种永磁材料的磁性能较差,不宜制成薄片,成本亦较高,故应用不广泛。

  以上各种永磁体磁片,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一般家用时首选钕铁硼合金永磁片。如经济条件较差,又用以治疗较表浅疾病,也可选用铁氧体水磁片。

  磁片的极性测定一般用指南针法、悬吊法、标准磁极测定法和仪器测定法。指南针本身是一个永磁体,地球是一个大永磁体,而永磁体均多有南极(S极)与北极N(极)。根据磁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指南针受地球磁极的影响,分别指向南北。测定磁片的极性时,将拟测磁片的一极移近指南针的北极,如两者相吸,则该极为南极,如两者相斥,则为北极;悬吊法,即将拟测的磁片相互吸附在一起,形成“条形”磁铁,用细线悬吊起来,任其自由转动。当该“条形”磁铁静止时指向南北方向,指南的为南极,指北的为北极;标准磁极测定法,即取一片已明确极性的磁片,将其磁极标明,以此作为标准磁片。将拟测的磁片的一极接近标准磁片的南极或北极,如拟测磁片被吸引,则此极与标准磁片的极性相反,如拟测磁片被排斥,则此极与标准磁片的极性相同;仪器测定法,即应用高斯计(特斯拉计)进行测定,只能在有仪器设备的单位进行。

  磁场的强度需用高斯计(特斯拉计)测定,只能在有仪器设备的单位进行。

  (2)磁珠。磁珠的大小犹如米粒,其材料为铁氧体永磁或稀土永磁。稀土永磁多为钕铁硼合金磁性材料。磁珠的表面磁场强度一般在1毫特斯拉左右。磁珠多用于耳磁治疗法,以磁珠压耳穴时,不但具有机械压迫作用,而且具有磁场作用。

  (3)磁疗锤。磁疗锤由磁锤与手柄构成。锤为橡胶制品,在橡胶锤内安有磁片,因而具有磁场作用。治疗时以锤敲击病患局部或穴位,可以产生治疗作用,也可用以消除疲劳。

  (4)磁针。磁针由永磁体、圆针及手柄构成。手柄内有聚磁结构,将磁场聚集于圆针上,因此针尖部位有较高的磁场强度。有的磁针还有调磁结构,可根据治疗需要调节磁场强度。治疗时将磁针垂直置于痛点或穴位处,并施加一定的压力,每次治疗2~3个穴位或痛点,每个穴位或痛点治疗2~10分钟,每日治疗1~2次。这种疗法不但有机械压迫作用,还有磁场作用,可用以治疗软组织扭挫伤、神经痛、肌痛、关节病、肩关节周围炎等。

  (5)磁电按摩器。磁电按摩器的按摩头由橡胶制成,其外形有圆锥形、喇叭形及圆形,按摩头内安装有1片或2~4片磁片。按摩器通电后,按摩头转动,磁片也随之转动。因此磁电按摩器具有按摩与磁场双重治疗作用。每次治疗15~20分钟,每日1次。

  (6)磁疗用品:是指在某些生活用品中安放适当数量的磁片,使之具有磁场治疗作用。目前这类磁疗用品较多,如磁疗帽、磁疗乳罩、磁疗背心、磁疗腹带、磁疗腰带、磁疗枕垫、磁疗护膝、磁疗手镯、磁水杯等。

  (7)旋磁机。类型较多,但基本结构相似,是将电动机轴与一圆盘或横杆相连,永磁体固定在圆盘或横杆上。永磁体的数量为1~8片不等,表面磁场强度高,一般为025~035特斯拉。电动机与永磁体均安放在圆筒中,圆筒的开放面有保护罩。电动机的电源采用交流电或干电池。接通电源后,电动机转动,并带动圆盘或横杆,水磁体亦随之转动,使静磁场变为动磁场,动磁场的磁场强度降为006~014特斯拉。旋磁机有台式、落地式及微型几种类型,操作简便、安全,可在家庭使用。

  (8)微型低频电磁疗机。是一种简易的低频交变磁疗机,可产生交变磁场。此种磁疗机除具有交变磁场的作用外,还有温热作用。治疗时将磁疗头的开放面直接置于病变部位,每次治疗15~25分钟,每天治疗一次。适用于软组织扭挫伤、关节痛、关节炎、肠炎、胃炎、神经痛等疾病。治疗操作简便,可用于家庭,但治疗时要注意防止发生烫伤。治疗中感觉过热时可在磁疗头上垫毛巾。

  治疗方法:

  (1)敷磁法,分直接敷磁法和间接敷磁法两种。

  直接敷磁法:以胶布或伤湿止痛膏将磁片固定在病变部位或穴位。选用穴位时一般选用患区或邻近部位的穴位,也可根据病情选用远隔穴位或循经取穴。贴敷用的磁片一般采用直径1厘米的圆形磁片。磁片的数量则根据具体病情及病变范围而定,一般1片至数片不等。

  采用单磁片贴敷时,一般对磁片磁极的放置无严格要求。但采用双磁片贴敷时,则有对置法与并置法之分。对置法时,在患区两侧或相对应的穴位,使磁片的异名极相对置,即一个磁片的南极与另一个磁片的北极相对放置,如在腕部的内关穴与外关穴相对贴敷。对范围较大的病变可采用并置法,病变较浅者采用异名极并置,病变较深者采用同名极并置。异名极并置是一个磁片的南极与另一个磁片的北极接触皮肤。同名极并置是两个磁片的相同极接触皮肤。

  间接敷磁法:磁片放在人体体表上时,磁片不直接接触皮肤,磁片与皮肤之间有一层隔垫物。间接敷磁法适用于对胶布过敏、需要磁片敷贴的时间较长或不便于使用胶布的部位(如:磁疗背心、磁疗乳罩、磁疗腹带、磁疗腰带、磁疗护膝等)。

  敷磁法的疗程长短根据病情而定,一般8~15天为一疗程,需要时可延长至20天或30天。

  (2)耳磁法:将磁珠或小磁片用胶布固定在耳穴上的方法称为耳磁法。一般每次贴敷一侧耳廓穴位,7~10天后可以改换贴敷另一侧耳廓穴位。磁珠的表面磁场强度为1毫特斯拉左右,小磁片的表面磁场强度为10~20毫特斯拉。耳磁法适用于神经衰弱、失眠、神经性头痛、胆石症、荨麻疹、痒疹等疾病的治疗。

  (3)旋磁法:治疗时将旋磁机的磁头放置于病变处,每次治疗15~30分钟。也可将磁头放置于穴位上治疗,每次取穴2~4个,每个穴位治疗5~7分钟。每天治疗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

  (4)磁处理水疗法:采用磁水杯进行磁处理水疗法时,先将普通饮水置于磁水杯中,经10~15分钟后即可饮用。一般每天共饮用2000~3000毫升磁处理水,早晨空腹先饮600~1000毫升,其余在日间分次饮用。磁处理水应当天制作,当天饮用。1~3个月为一疗程或更长时间。

  注意事项:磁片不能受撞击、火烤,否则磁性将减退或消失;永磁体磁片可反复多次使用,因此每次用完后要妥善保存;不能使磁片接触手表,以免表内部件磁化而影响手表的准确度;在创面进行磁疗时,所用磁片或磁头需经消毒处理。可先用75%酒精浸泡1小时,然后使用;采用间接敷磁法时必须使磁片对准穴位或病变部位,否则将明显影响疗效,应用磁疗背心、磁疗腹带、磁疗腰带时尤应注意这一点。因每个人的身高及体型不同,一个型号的磁疗用品不可能适合所有的病人,所以购买市售磁疗用品时要根据病人的身材选择合适的型号。如果自己制作,宜先量好尺寸,再将磁片放在合适的位置,以便保持贴敷磁片的准确性;年老体弱的病人或头颈部进行磁疗时,为了避免副反应的发生,疗程开始时宜采用低强度磁场,磁片的表面磁场强度005~01特斯拉,不出现不适反应而疗效不明显时,可适当提高磁场强度;少数病人在磁疗中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短、发憋、低热等副反应,一般症状较轻,不作任何处理即可自行减轻或消失,不影响磁疗的进行。但个别病人的副反应较明显,减少所使用磁片的数量或降低磁场强度或缩短磁疗时间,即可避免副反应的发生。极个别病人在采取以上措施后副反应仍未减轻,此时即应停止磁疗,停止磁疗后副反应亦随之消失,不会出现任何后遗症;市场上有些磁疗用品的质量低劣,名不符实,购买时须加以注意。为避免购买假货,可在有磁疗知识的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选购;首次进行磁疗或使用磁疗用品者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以求治疗部位和剂量、方法准确,以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7电疗法

  电能治病,早已不是新鲜事。公元前,古希腊渔夫就用电鱼治病。当今,用电治病的方法有上百种,按频率划分有:低频电疗、中频电疗、高频电疗和超高频电疗等数大类,每类又有若干种或数十种,急性病、慢性病都能治。有些长年吃药、打针不见效的顽症,竟用电疗治好了。

  像无线电波一样,电疗法也是按频率(频率的计量单位为赫兹)划分的,用频率0~1000赫兹脉冲电流治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用1001~100000赫兹脉冲电流治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用100000赫兹以上电流治病的方法,称为高频电疗法。

  脉冲电流,是指在极短的时间内,电压或电流出现突然的变化。脉冲的高度叫波幅,脉冲所占去的时间叫波宽,两个脉冲之间所占去的时间叫间歇。现代电子技术可获得各种各样的不同形状、不同波宽的脉冲电流。常见的脉冲电流波形有方波、正弦波、三角波、矩形波、指数曲线波、梯形波等。

  低、中频脉冲电流治疗作用,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对运动神经。1~10赫兹引起肌肉单收缩,20~50赫兹引起肌肉强直收缩,100赫兹引起肌肉收缩减弱或消失;对感觉神经。50赫兹振颤感明显,100赫兹镇痛;对血管。1~20赫兹提高血管张力,50~100赫兹扩张血管;对植物神经。4~10赫兹兴奋交感神经,20~40赫兹兴奋迷走神经,100~250赫兹抑制交感神经。

  低、中频脉冲电流的治疗作用可概括为“三大治疗作用”:

  第一,镇痛作用。低、中频脉冲电疗时,只要频率、波宽和电流强度选择得当,就能产生即时的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原理虽说不十分清楚,但目前多认为脉冲电流刺激引起掩盖效应,皮层干扰,兴奋神经粗纤维和通过“闸门”机制产生镇痛。同时,脉冲电流还通过体液循环激发血清中类吗啡样物质——内啡肽含量增加,这也是产生镇痛作用的原因。

  第二,促进血液循环作用。一定频率的脉冲电流能抑制交感神经,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物质代谢,有助于消炎、消肿。

  第三,兴奋神经-肌肉作用。一定强度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肌肉,能引起肌肉收缩,产生运动效应。医生常把脉冲电流这种作用应用于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和瘫痪的患者,人们形象地称其为“电体操”。

  中频电流与低频电流相比较有下列优点:中频电流方向交替变换,无阴、阳极之分,无电解作用,对皮肤化学刺激小,一般不引起电灼伤;因其频率高,皮肤阻抗小,可应用较大电流量,作用亦较深达;对感觉神经刺激小,感觉较为舒适;肌肉收缩阈值和疼痛阈值有分离现象,故能引起肌肉较强收缩,而感觉无痛。

  (1)电体操疗法:电体操又名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通常将应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或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以恢复神经肌肉功能的方法,称为电体操疗法。

  医生根据神经肌肉功能状态,选用指数曲线波、三角波、梯形波或方波,脉宽一般为200~500微秒,频率从05~100赫兹。这种电流可引起肌肉一起一伏的节律性收缩,改善体液循环,保持正常物质代谢,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延缓患病肌肉萎缩,防止挛缩和纤维化,从而加速健康肌纤维代偿性增生和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

  治疗方法:市场有售各种各样的低频脉冲电疗仪。家庭治疗时宜选择体积小、重量轻、安全可靠、便于携带的和用干电池作电源的仪器。治疗电极由导电橡胶(或金属)板和吸水衬垫两部分构成。吸水衬垫用质地较好的海绵或多层法兰绒布缝制而成。治疗时用自来水浸湿,以克服皮肤电阻,增强导电性。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裸露治疗部位。主电极(面积较小的)接阴极,置于病区或痛区或神经干或肌肉运动点;辅电极100~200平方厘米接阳极,置于肩胛间(治疗上肢时)或腰部(治疗下肢时),然后用固定带或砂袋固定。根据医生的意见,按病情选择脉冲波形、频率和脉宽。对正常神经支配肌肉,选用脉宽1毫秒、频率50~100赫兹的三角波或方波;对失神经或部分失神经肌肉,选用频率1赫兹、间歇比1:2~5的三角波或指数曲线波。调节电流输出强度。刺激强度一般划分为:

  感觉阈下:电流表有指示,患者无电流作用感。

  感觉阈:恰有麻或颤动的电作用感。

  感觉阈上:明显的电作用感。

  运动阈下:不引起肌肉收缩反应。

  运动阈:恰能引起肌肉收缩反应。

  运动阈上:引起明显的肌肉收缩反应。

  耐受限:能耐受的最大电流强度。

  电体操治疗剂量,宜在运动阈或运动阈上。为提高治疗效果,在进行电体操治疗的同时,可嘱病人随电刺激节律做主动肌肉收缩,或做附加阻力的电体操运动。

  治疗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但为防止肌肉持续收缩引起疲劳或缺血状态,可采取治疗10分钟,休息10分钟,再治疗10分钟。

  电体操疗法适用于废用性肌萎缩、肌无力、运动性肌疲劳、各种周围神经损伤、子宫收缩无力、迟缓性便秘、中枢性瘫痪等症。出血性疾病、化脓性炎症、恶性肿瘤、心力衰竭、装有心脏起搏器者等应视为禁忌证。

  (2)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应用低频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一定部位,引起周围神经粗纤维兴奋,以减轻或消除疼痛的治疗方法称为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即TENS疗法)。这种治疗的仪器微型化,便于携带和家庭治疗。

  治疗方法:经度电刺激神经疗法的主要技术参数为:

  脉冲波形:单向或双向不对称方波。

  脉冲频率:50~100赫兹,低限05~25赫兹,高限100~500赫兹。

  脉冲宽度:2~50微秒,高限100~500微秒,小于50微秒易兴奋神经粗纤维。

  电流强度:峰值电流宜在150毫安以下,但一般电量为30~60毫安,不宜太小。

  患者暴露治疗部位,找出压痛点、穴位或运动点。在电极正面涂抹导电胶,将电极用固定带或不干胶固定于治疗部位。可用一对或两对电极,分别放在痛区两侧,也可放在痛区四个对角点,形成交叉式放置。根据病情选择频率和波宽,镇痛宜用50~100赫兹,波宽<50微秒,有时为加强镇痛效果,也可选用频率3~10赫磁的强电流刺激。调节电流输出,一般用感觉阈上剂量,以有明显震颤和麻刺感为度。

  每次治疗20~120分钟,每日治疗1~2次,8~12次为一疗程,一般以取得最佳镇痛效果为准。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适用于头痛、偏头痛、牙痛、颈痛(如落枕)、腰痛、神经痛(枕大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肌肉痛、关节损伤性痛、带状疱疹痛、产痛、术后痛,肩周炎、网球肘、肌腱炎、滑囊炎、关节炎、颈椎病、腰部劳损、残肢痛、癌痛等。禁忌证同电体操疗法。

  (3)音乐电疗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把听音乐与由音乐信号转化的同步电流结合起来治病,取得较单一电疗更好的效果,称为音乐电疗法。

  音乐电疗的治疗作用有两个方面:一、音乐对人体的作用。不同的音乐性质、力度、速度、音程,对人体可产生不同心理或生理反应。旋律优美、节奏平稳、速度缓慢、力度适中的音乐,具有放松、镇静和镇痛作用;旋律雄壮而热情,节奏有力而激昂及力度强的音乐,有振精神、兴奋神经作用,可用于锻炼肌肉、增强肌力、防止肌萎缩和促进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旋律深沉而忧郁、节奏缓慢而力度较弱的音乐,具有镇静、催眠作用;节奏有力、力度较强的音乐,具有提高肌张力、促进运动功能作用。二、音乐电流对人体的作用。音乐电流兼有低频电流和中频电流的双重作用,但不同于一般低、中频电疗法。首先,音乐电流作用较为深达,人体不易产生适应性,既能引起肌肉收缩,又没有低频电那样的刺激不适感;其次是音乐电流在镇痛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方面,与低、中频电流相似,但优于低、中频电流的治疗作用。

  治疗方法:将唱片或录音带发出的音乐信号(器乐曲、歌曲、戏曲),经声电转换器,转换为电信号,再把这种微弱的电信号放大,通过声频匹配器升压,然后输出电流,此称为音乐电流。音乐电流频率为200~7000赫兹,是一种低、中频混合的不规则的正弦电流,其频率、波形和幅度随音乐节律和强度变化。音乐电疗仪配有多种磁带,机内设有磁带盒及放录音装置。有两副耳机,一副供患者治疗时听音乐;另一副供操作者试听,作为调节剂量的参考。

  电极有低频脉冲电疗用电极和针电极两种。针电极是供音乐电针用的。

  在家中进行治疗,一般宜采用普通电极法。根据病人的病情和音乐爱好,选择音乐磁带,放入治疗仪的磁带盒内。患者裸露治疗部位,取两块导电橡胶电极,在电极上涂抹导电胶,或用吸水衬垫电极,置于病变区、痛区、神经干或肌肉运动点,再用固定带或沙袋固定。让患者戴上耳机,接通电源,按下磁带盒开关,听到音乐后调节音量,然后再将电极接上导线。调节电流输出,使电流达到感觉阈上;若用运动阈上剂量,则要使肌肉出现明显颤动感或节律性收缩。

  治疗时间为15~2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10~20次为1疗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