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行业分析」在影视行业待了5年,我找到了国产剧拖沓的根本原因

  原标题:「行业分析」在影视行业待了5年,我找到了国产剧拖沓的根本原因

  近来看《鬼吹灯之龙岭迷窟》,颇为喜欢。虽然每集只有30分钟,但是节奏够好,信息量够大,并不会有拖沓的观感。

  这些年,人们没少说国产剧拖沓。但无论怎么说,似乎并不能动摇电视剧背后的影视公司和电视台的决心,他们依旧该怎么播还是怎么播,仿佛听不见群众的呼声。

  观众就纳闷了,口碑这么差,收视率怎么还那么好?到底是哪些人在看这些烂剧?

  在影视行业5年,见识过有赤诚之心的萌新,也见识过有肮脏灵魂的前辈,遇到过为行业鞠躬尽瘁的老人,也遇到过坑蒙拐骗的小子。

  这个行业和所有行业一样,没人值得你过度追捧,也没人值得你唾弃贬低,包括国产剧拖沓的问题在内,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是资本的力量在地下奔突。

  ToB的电视剧

  先给诸位普及一个概念。

  电视剧是ToB的模式,也就是说直接为电视剧买单的是电视台。

  这不同于电影,电影是ToC的模式,电影的票房收益是走进电影院的每一个真真实实的观众贡献的。

  ToB意味着什么?

  为何剧情拖沓还能多卖钱?

  电视剧和电视台的联系

  过去,电视剧的播出渠道是电视台,网络普及后,视频网站应运而生,稍微自信的电视剧制片方都会选择两手抓。

  我们先不聊视频网站,毕竟它们相较于电视台还属于新兴事物,况且它们中的大部分都还在亏损。

  电视剧和电视台的联系就像员工与老板的联系,员工为老板生产价值,老板付给员工相应的报酬。

  电视剧为电视台提供内容,为电视台吸引观众,增加电视台的品牌价值,从而提高电视台的策划价值,而电视台用从策划商那里得到的钱购买电视剧,增加电视台的曝光率。

  简而言之,电视剧制片方赚的是电视台的钱,电视台赚的是策划商的钱,策划商赚的是观众的钱。

  电视台买到电视剧后,依靠剧的收视率卖策划。剧的收视率越高,策划商的曝光量越高,电视台的策划收入就越多。

  所以,在这里请记住一点:版权收入是影视公司的命根子,策划收入是电视台的命根子。

  电视剧怎么卖给电视台?

  理论上,电视剧和电视台彼此依存,影视公司持续产出优秀的电视剧,电视台付出相应的购买价格,策划商提供对应的营销费用,大家一起走在为观众提供优质内容的康庄大道上。

  影视公司、电视台、策划商和观众四赢,皆大欢喜。

  但理论都是理想的,深入到现实后,每一个环节的不如预期都会带来灰色地带。

  没开拍就卖光

  早年,国内主流影视公司为了确保电视台购剧,早在策划阶段时,就找到电视台的版权部聊好购买意向,等到拍摄前基本已经敲定了购买合同,开拍时,基本就能确定电视剧能赚多少。

  这种情况带来一个问题,如果有一颗新老鼠屎偷工减料,没有拍出许诺的质量,电视台只能为自己买单。

  毕竟资本都是贪婪的,站在影视公司老板的角度看,剧都卖出去了,在拍摄阶段自然是能省就省,省一点都多一点净利润。

  这样的状况出现几次后,电视台就不敢这么操作了,质量差的电视剧影响收视率,影响收视率就影响策划收入,这就动了电视台的命根子。

  拍完再签合同

  有了前车之鉴,后来,电视台只会在项目立项时与影视公司出意向合同,拍完了再决定要不要购买。

  于是影视公司转变思路,小心伺候着电视台的购片人员。这里面免不了利益输送,曾经还发生过一些荒唐事。

  由于电视台购片主管人员多是中年妇女,她们去剧组探班时,制片人为了讨好她们,便找主演小鲜肉陪酒,哄高兴了,卖片就会顺利。

  收视率魔咒

  别以为拍完后,影视公司就万事大吉了。前些年,收视率作假屡见不鲜,影视公司也备受困扰。

  影视公司为了把剧卖给电视台,必须签下保证书,又称为对赌协议。影视公司必须保证收视率达到多少个百分点,否则拿不到尾款,或者卖不上好价钱。

  站在电视台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的兴起导致电视机开机率连年下跌,策划商渐渐离开电视台,只有收视率上去了,策划商才愿意继续在电视台投入营销费用。

  于是电视台会主动推荐做收视率造假的公司给影视公司,影视公司只能额外拿出一笔钱付给他们,而这些钱往往电视台也愿意承担一部分,相当于联手造假,欺骗策划商。

  影视公司不做行不?行,你别卖电视台。

  这事儿本来是圈子里不成文的规定,影视公司虽然抱怨已久,但为了卖片,只能吞下苦水。如果只是联手骗策划商,估计大家都能忍,但后来收视率造假的公司变成了职业勒索,他们既然能把收视率做高,就能反向操作,逼迫那些出品良心剧的影视公司也不得不交“保护费”。

  2018年,《天盛长歌》因为不愿造假,被电视台剪去14集,损失上亿。同年,《娘道》的出品方不愿花钱够买收视率,与电视台谈崩后,编剧和总导演郭靖宇怒而将这一规则公之于众,彻底将这一暗箱操作暴露了出来。

  了解了电视剧卖给电视台的方法,国产剧拖沓的原因就很容易理解了。

  国产剧剧情拖沓的原因

  前文说道,版权收入是影视公司的命根子,策划收入是电视台的命根子。

  电视剧集数越多,影视公司的版权收入就越多;收视率高的电视剧在电视台上播出时间越长,意味着观众留存率越高,策划收入也就越高。

  影视公司的原因

  对赌协议

  影视公司和电视台的对赌协议迫使影视公司寻求收视率造假,买收视率制片成本就会增加很多。以《娘道》为例,80集的剧集,单单买数据就要花费7200万人民币,这些都要算在制片成本里。

  电视台按照集数和时长收剧,45集的价格肯定比30集高,因此,影视公司更有意愿制作长剧集,以便卖出更高的价格。影视拍摄都是筹备很久后,集中拍摄。那么一次筹备,多拍摄几集就能多卖几集的钱,对影视公司来讲,何乐而不为?

  但这种习惯反推到前期就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影视公司要求编剧每集写一集半的量。即45分钟/集的电视剧,每集要写18000字。跟所有制作人员支付的费用都是按照30集算,后期制作时却能多剪辑15集,按照45集来卖。

  影视公司两头吃,既节省了制片成本,又能多卖钱,所以后来编剧在合同里要求:以播出集数为准。

  IP热和明星热

  新规前,同时也是IP热的时候,电视剧制片成本高昂。大剧往往比国内的电影还要高出不少。

  影视公司并不总是情愿,但电视台认可这些IP和明星,甚至会对影视公司讲,只要你找来某某主演,我就用XX的价格来买,影视公司不得不使用IP和明星。

  《分手律师》 剧照

  但电视台的许诺对影视公司来说利润并不高,影视公司便用增加集数的方式来增加收益。比如说大哥和姚晨主演的《分手律师》成本1.3亿,两位主演的成本就占总投资的一半还多,这还不是最离谱的,电视就曾证实《如懿传》的两位主演周迅和霍建华的片酬加起来共1.5亿。

  电视台的原因

  女子、帅哥路过街头,路人总想多看几眼。观众也是一样,遇到喜欢的演员出演的电视剧,总会多看一会,于是电视机前的你我就成了电视台的收视率。

  电视台与策划商的逻辑是什么?收视率越高,意味着观看的观众越多,也就意味着策划宣传的到达率越高,宣传效果越好,那么策划商也就愿意付给收视率高的电视台巨额的策划费。

  所以,电视台希望收视率高的电视剧越长越好,于是有些大的电视台,比如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和北京卫视等播出单位会亲自上阵剪辑。

  《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 剧照

  电视台会根据收视率的高低,灵活调整集数,比较极端的是2013年大热的电视剧《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该剧原本只有46集,收视率一路高涨后,江苏卫视将其剪成了62集,出现了一种奇观。每集40分钟的长度中,片头有10分钟剧情事发,片尾有10分钟下集预告,导致实际播出的剧情时间只有20分钟。

  如果电视台没有遇到大火的电视剧怎么办?

  从前文提到的对赌协议中可以看出,他们宁愿收视率作假,也要保住赖以生存的策划收入。

  结语

  资本是逐利的,无论各行各业,靠自由市场经济自我调节,往往都会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当狂热的逐利行为冲昏了局中人的头脑,那些被裹挟其中的清醒人也骑虎难下。

  所以地方有关部门才相继出台“新规”、“限集令”、“限古令”等规定,虽然颇具争议,但也是对收视率作假裹挟影视产业链各环节的有力举措。

  如今视频网站异军突起,观众转移到电脑和手机端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视频网站给了观众自由选择权,剧集的类型开始变得丰富,毕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5G的到来将加速变局,那个被动接受电视台播出单一类型电视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