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修复关系时期的两段电影“插曲”(二)

  中国歌曲《在村外小河旁》

  

  1970年4月5日至7日,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朝鲜,受到热烈的欢迎。周总理一行访朝期间的重要活动,都记录在朝鲜摄制的纪录片《兄弟的中国人民的使者》中。

  

  197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20周年纪念日。中朝双方分别在北京和平壤隆重集会。朝方郑准泽率领的政府代表团访华,中方则派出以曾思玉为团长、陈先瑞为副团长的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访朝。

  

  英雄罗盛教从冰窟窿里救出的少年崔莹到机场迎接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

  代表团对朝鲜的访问,被记录在《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访问朝鲜》纪录片中。

  

  次年6月,这部由朝方摄制、长影译制的彩色纪录片在全国各地上映。

  在上述两部纪录片中,都记录了朝方演员们表演的精彩歌舞节目。

  在当时的中国文艺舞台上,除了8个样板戏,其他节目着实不多。从有限的节目中,朝方选取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工农一条心》、《大红枣儿甜又香》等节目。熟悉的旋律通过朝鲜演员口中演绎出来,确实别有韵味。

  而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一首女声小合唱《在村外小河旁》。

  

  1965年前后,笔者曾买过一本《革命群众歌曲选》,《在村外小河旁》就是其中的一首。

  在村外小河旁,

  有一群年轻的的姑娘……

  千万别往歪了想,这群姑娘是在给施工的解放军洗衣裳。

  虽然记住了这首歌,但是从没听到过。而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竟来自纪录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访问朝鲜》!

  如今无人解密这首歌被选入文艺晚会的背后往事,但是国内还没“解禁”的歌曲却通过朝鲜的纪录片展现给国人,而且即使强如“四人帮”,也未对这个片段痛下剪刀,不能不说是个谜。

  

  《在村外小河旁》由白龙德、周振佳作词,唐诃作曲。歌词发表在1956年第3期《人民文学》上,经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作曲家唐诃谱曲后,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还被总政文工团唱到了苏联和东欧,是唐诃的名副其实的成名作。

  1960年谢添导演拍摄《花儿朵朵》,想找一位擅长民歌的作曲家,有人因为这首歌向他推荐了唐诃,他们之后又合作过《锦上添花》、《甜蜜的事业》等多部影片。

  唐诃与海军政治部文工团的作曲家吕远合作过几十部作品,其中包括为《锦上添花》、《决裂》、《甜蜜的事业》、《红牡丹》等电影作曲,堪称“黄金搭档”。

  据吕远回忆,他就是通过《在村外小河旁》这首歌知道的唐诃,本以为他一定是个风流倜傥的三十年代大学生,直到见面才知道也是军旅出身。他俩的相识相熟,也可以说还有《在村外小河旁》的功劳吧!

  50多年前的记忆,即使再深刻也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变得模糊。如果没有证据作支撑,真是不敢呈现给大家。为此,反复看了两遍《兄弟的中国人民的使者》,又绞尽脑汁地搜索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访问朝鲜》这部纪录片。

  因为没找到朝方演唱过《在村外小河旁》的证据,文章写好了无奈只能按下后半部分,标题也改为《中朝修复关系时期的一段电影“插曲”》。但是感觉文章一下子单薄了很多。

  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居然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搜到了长影译制时的油印台本。

  

  在极为有限的图片中,“中国歌曲《在村外小河旁》”依稀可辨!不能不说,这就叫心想事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