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大扫荡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大将麾下后卫全连82打光,抵挡千余日伪军8小时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连队被1000多日伪军包围8小时毙敌170多人;最终寡不敌众,全连82人,全部牺牲。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刘老庄连。后来被民政部列为第一批“著名抗日英雄群体”,流芳千古。
抗日英雄
一、刘老庄连序列
刘老庄连番号是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
十九团四连的前身是江苏丰县地区的一支工农武装,抗日战争时期间改编为游击队,后来纳入新四军第三师序列。
四连连长名为白思才,系江西老表,白连长16岁参加红军,经受二万五千里长征洗礼,成长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基层指挥员。白连长还参加过平型关战斗是一位战斗英雄。
四连指导员名为李云鹏,是江苏沛县人,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毕业生,根正苗红,科班出身。
副连长石学富,排长蒋元连、尉庆忠、刘登甫,文化教员孙尊明,卫生员杨林标……都是久经战火洗礼的优秀骨干。
在这些优秀骨干的领导下,四连成为一支高素质的战斗队伍。
刘老庄连82烈士纪念馆
二、刘老庄连82烈士英勇事迹
日寇在1943年春对苏北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日伪军1000余人,在3月17日,分兵11路合围我军根据地总部。
白思才率领的第四连奉命阻击各路敌人,掩护主力部队和根据地总部机关安全转移。
经过四连的浴血奋战,强力阻击,主力部队和根据地总部机关得以安全转移,四连82勇士却全部在刘老庄陷入日伪军重围。
抗日勇士
由于敌众我寡,武器装备落后,突围无望,于是决心固守。四连官兵在强敌猛烈炮火与大队骑兵面前,顽强抵抗,连续5次打退日伪军的进攻,毙伤日伪军百余人,战至最后,全连弹尽粮绝,已经身负重伤的白思才连长和指导员李云鹏组织幸存的20多名战士,将牺牲的战友遗体掩埋,端起刺刀向敌人发起最后的冲锋,全连杀身成仁。
刘老庄连烈士纪念碑
三、刘老庄连重建与纪念
刘老庄连光荣殉国后,时任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元帅对烈士们给予高度评价:“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
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元帅也为之惊叹:“他们的动人事迹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不久,新四军第七旅重建第四连,并命名四连为“刘老庄连”。
当地群众修建了“新四军抗战八十二烈士之墓”的墓碑,对该连82位烈士举行公葬,还重新选送82名优秀子弟送入四连。建国后,相关单在烈士殉难处建立了“刘老庄烈士陵园”。
新四军撤番改编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刘老庄连”归建为第54集团军第127师第379团,该连82名战士均由刘老庄地区人民群众会选送,代代相传。
在训练的战士
四、小结
“抗日救亡动刀枪,战斗在淮阴的刘老庄,八十二位英雄汉,抗击千余敌人小东洋。为人民战斗,为祖国解放,光荣的刘老庄连,万古千秋美名传。”《“刘老庄连”连歌》,所承载的抗日烈士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名扬千古。
战士们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