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施河的这抔热土洒在宜兴太华山上....

  

  2021年7月26日,淮安人网发表了一篇题为: 的文章,同时播出了《大哥回家》的视频,介绍了淮安、宜兴两地人民接力让烈士张西回家的故事。2021年5月,在 淮安区新四军研究会、淮安区委网信办、淮安人网的帮助下,张西的亲属找到了当年张西的遇难地 ,用红布捧回了一抔烈士血染的热土,连同遗物埋入他的出生地,并为他立碑纪念。

  

  

  2023年3月30日上午,宜兴太华山区细雨纷纷,山岚阵阵。淮安区新四军研究会、淮安人网和宜兴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太滆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和太华村党支部、北川张氏宗族理事会共约40多人冒雨在这里联合举行张西烈士魂归故里后的首祭仪式,共同追忆英雄业绩。

  

  这张照片摄于1946年6月,这是张西留下的唯一 一张照片,后排左二为张西,张西1926年2月出生于宜兴太华北川村一个贫民家庭。1943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随军北撤淮安,因战斗中腿部负伤转业到县公安局,1946年被派往靠敌占区很近的施河区任公安股股长。

  

  1947年4月28日的清晨,大雾弥漫,张西独自前往大施河侦察敌情,不幸遭遇敌人偷袭,来不及拔枪的张西徒手搏斗,经过一番生死较量,终因人单力薄被击中,倒地前高呼“共产党万岁”,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并把尸体被抛入河中。 张西牺牲时年仅21岁。

  

  张澍是张西烈士的 弟弟,曾任《宜兴日报》总编,他说:哥哥 张西1948年与家人失联后曾报失踪,1983年被宜兴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而关于其牺牲地的记载则因行政区划的调整并没有确切的位置,张澍多次出差路过淮安,都会久久的凝视着车窗外,他知道他的哥哥的鲜血洒在了这片热土。

  

  正是由于这张张西乡人民代表的当选证书,让《大运河口述史》主编冯健开启了追寻烈士的足迹,同时也联系上了张西的弟弟张澍。在淮安区形成了新四军研究会、淮安区委网信办、淮安人网合力挖掘、还原烈士事迹的故事。

  

  祭祀仪式上,淮安区人大常委原党组书记、副主任,区新 四军历史研究原 会长 , 现 区振兴发展促进会会长 孙 一峰 高度评价了张 西的英 雄 事迹 ,他 说, 张西是 淮安 人民的 英雄 ,也是 宜兴人民的骄傲。 孙 一峰 希望通过这 次祭祀活动, 进一步树立起全社会崇尚英雄, 学习英雄的 良好风尚,促进淮安、宜兴两地人民的友 谊 ,在 新征途上相互协助, 相互帮助,相互 促进。

  

  

  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员还在原新四军独立二团团部驻地——张氏祠堂观看了淮安人网拍摄的烈士故事《大哥回家》, 孙一峰会长代表 淮安新四军研究会向北川红色书屋赠送“威震敌胆、气贯长虹”的条幅。

  

  硝烟散尽是岁月静好,张西用他的浩然正气,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用生命为这个时代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缅怀烈士,感悟丰碑的力量,我们要在薪火相传中奋进,在淮安、宜兴这场跨越世纪的接力中,开创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