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的问题,“孔乙己”来背?
从 " 小镇做题家 " 到 "985 废物 " 再到今年被频频提起的 " 孔乙己长衫 ",每年的求职毕业季,都会有反映年轻人求职升学困境的 " 热词 " 在社交媒体上出现,经由无数相似却各有不同的个人故事被进一步传播,具象化日渐可感的群体性焦虑和悲观处境。
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从 "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 寻求共鸣,当高学历从事体力活的故事不再成为新闻,当教育文凭长期处在通胀的流通环境里,作为同样需要发展机会和可能性的年轻群体一员,我们还能如何在如今的现实问题里,安放自己对未来和成就自我的想象?解决这个问题,真的要从个体脱不脱下长衫开始吗?
本期主播依菲和雅婷,从 " 孔乙己长衫 " 文化现象的讨论出发,回顾了我们自己的求职求学经验和挫败来源,尝试和大家共同探讨: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意味着什么?从自嘲到群嘲," 孔乙己长衫 " 背后的传播路径导入和隐藏了什么?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我们无法体认和明确控诉宏观问题,那在群体性的危机面前,我们或许可以先不要再自我攻击了。
(以下为播客内容的部分文字节选,完整版请移步各音频平台收听,也可点文末链接直接跳转)
依菲:" 孔乙己长衫 " 的传播,是从 "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 的自嘲评论开始的。随后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遭遇就业求职困境的年轻群体开始代入语境,分享个人经验,成为了广受讨论的文化现象。也有媒体直接发文,点名批评了 " 孔乙己文学 ",表明虽然能理解毕业人数达到到历史新高以及经济下行的事实,最后却又落脚在了让年轻人提振情绪、走出象牙塔,摆脱悬浮状态的批评和说教上。
作为经历过求职困境的年轻群体一员来说,不但会觉得没被理解,甚至连抱怨情绪的正当性也消失了。这一系列话语,把个体的求职就业的成功与否,寄托在了个人能力与心态上面。也就是说,过度强调让个人去承担后果,反而会让普遍的困境趋于隐形。在我们这个时代,去过于露骨地指认系统性的问题确实很难,但我们不应该把时代的问题,全部都内化成个人的问题,让个体来背时代的 " 锅 "。
雅婷:在我自己的求职经历里,其实身边很多人是从 18 年开始,就能感觉到就业市场的收缩了,可能一个相同的职位,前一年的入职条件和人数实际上是更宽松的。这些说辞的被发明和传播,实际上也是因为青年人的就业困境,在这么长时间里其实都没有被解决。调整心态和预期的说法两三年内可能还有效,五年过去后还是这样,就有点 " 痛打落水狗 " 的感觉了。且作为正要面对求职问题的人群来说,他们其实能感受到很实际的限制,比如说消化年轻人及应届生的行业在过去几年紧缩甚至消失,以及为什么会缺乏实习经验的问题。
依菲:而且在这样的传播话语里,其实也会演化出相对高等 / 低学历群体之间的互相攻击,学历区隔造成了所有人又自卑又自负的心理。但其实一个很残忍的事实是,大学教育系统最早在西方出现时,本身并不是一个只为了提供知识而出现的纯粹的场所,更多是为了用这样的教育选拔制度,去强化或者制造就业区隔,分流本就属于不同家庭背景阶层的人群。我们所谓需要 " 好 " 的工作,其实可能更多人是需要让自己认为属于 / 区隔于某个群体,其实并没有所谓的 " 低等工作 ",我们只是害怕被归类为那些我们看不起的只能做 " 低等工作 " 的人,最后仍然回到了学历 / 就业,能否继续造成稳定的社会区隔的问题。只是可能国内有一个比较长的阶层出身大洗牌时期,会让大家忽略这一点。
雅婷: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高学历人群在这样的批判中会成为明确存在的群体。但我们从实际经验来说,对一样没什么经验的人来讲,同样的工作机会高学历人获得的关注和面试入职机会肯定也相对多。那那些普通或者低学历背景的人群要去哪里发声呢?之前有一个(尚未被求证)的新闻是说,某平台送外卖的人本科率 30%,我看到这个事倒不是觉得自己只能去送外卖了,反而是担心那被挤兑出去的 30% 的人去哪里找工作呢?其实可能群体性的困境背后都会有宏观的问题,比如说外企撤资,具体的发展支持条件等原因。我们只盯着 " 孔乙己 " 的话,真正影响人命运的问题可能就在这个过程里逃逸了。
依菲:只要开始求职和找工作,接触到知乎和牛客网这样的论坛,就不可能不焦虑。全球的求职市场都像一个滚筒洗衣机,让人不得不卷。我就是在 2020 年前后因为求职而被科普到了 "985 废物 " 和 " 鱼腩 985" 的概念,了解到 " 小镇做题家 " 的群体困境。
知乎有个 up 主叫弗兰克扬,曾提到过 " 电梯理论 "。就是有的人能赶上好的时代红利机遇和家庭背景,那他就是坐在了一个电梯里,很多 " 小镇做题家 " 或者 " 天坑专业 " 的选择者就像是在爬楼梯。这样的话,无论爬楼梯的人多努力,可能都无法赶上在电梯里躺平甚至 " 倒立 " 的群体。而且由于 " 幸存者偏差 ",很多人都只会盯着最好的工作看,但好工作之所以是好工作,就是因为 99% 的人都很难拿到。我们的焦虑或许源自总是在和金字塔尖的那 1% 的人相比较。
雅婷: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大学作为象牙塔,会对同样经过考试制度挑选出来的这批人,创造大家似乎差异不大的场景。大家在同个教室、寝室和社团活动里,看起来差异不大,但其实不是的。不同的人能获得什么比赛奖励加成,取得什么样的深造和求职机会,其实都是和家庭教育资源的投入相关的。
还有就是我们这一代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或者生命里很长时间都是在独生子女的成长经验里长大的。作为家里唯一的小孩,我们就是无可避免的会在接受家庭资源投资基础上,背负更高的期待。而且很多 90/00 后的本来也就是在城市化建设、市场经济发展和消费主义等氛围或时代环境里长大的,如果一个人他十几二十年的生活经验,都是在教导他要到大城市实现自我,要当白领,要取得高薪的职位,你怎么能指望他会在一夕之间就马上整理好自己的失落呢?这种失落或者抱怨情绪的出现,也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呀。
这几年,每当我陷入个人发展挫折和自我怀疑的情绪里时,我想得比较多的问题是,"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我曾经做过采访教培老师的稿子,有一个自认为是 " 小镇做题家 " 的采访对象和我说过很让人动容的话," 教育的本质并不是通过教育去塑造一个人,而是把你领上一条塑造自己的路 "。接受教育这个过程本身就有很多有意义的事和感受了,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文凭无法兑现好工作了,就完全否定自己的努力,否定自己接受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依菲:教育机构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是很不同的。当我们在期待教育机构的学历证书能给你提供上升通道、为你的生活水平做出许诺时,我们可能在期待一个和教育的本质完全不同的事情。我们是在期待教育机构来实现自己,还是期待教育来实现自己?如果是前者,会很容易失望,因为你能掌握的事情太少了,需要依靠时代政策的运气。如果是后者,我们则还是可以继续期待能通过教育持续改变自己,持续输入和输出。如果的你的机会在三十岁和四十岁那天才来临,你还是要过好自己的日常生活,等到你的机会来临的那一天,才能好好抓住它。
-
本期主播:依菲、雅婷
ShowNotes:
00:14 当青年人再次被说教:孔乙己脱下长衫后就能找到工作吗?
04:56 分享我们在 2020 年前后的求职经验,以及我们是否代入 " 当代孔乙己 "、" 小镇做题家 " 和 "985 废物 " 的标签
07:33 当求职节奏与疫情起伏相重叠,依菲在过去三年体会了求职难度的指数级上升
19:10 雅婷对于求职工作的精神内耗相对较少的原因,以及身边很多发小为何求职之路甚至会比自己更艰难
25:05 为什么要求孔乙己管理好个人心态的说辞让人觉得不满?为什么我们会因为时代的 " 锅 ",对自己进行攻击?
33:38 我们这一代感受到的落空,可能也和独生子女的成长经验、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相关
36:25 大学场景让我们误以为和同学的阶层差距不大
38:20 " 孔乙己长衫 " 从自嘲到被群嘲的传播路径,也在模糊问题的实质,其实在西方的文化语境里,教育文凭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强化而非弱化群体区隔
44:08 在所谓更 " 下沉 / 体力 " 的工作里,也存在被高学历者挤兑走的人吗?
47:30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52:34 要注意区分教育的本质和教育机构的本质
58:26 多向下看,或许会更有希望和幸福感
01:04:58 我们还能否期待一个更好的工作和未来?
片尾曲:漫步人生路 - 邓丽君
本期节目已上架苹果 Podcast、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 fm、小宇宙等播客平台,欢迎在各大平台搜索 " 北方公园 NorthPark" 收听我们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