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一,上街里 | “上街里”新老百年的精彩故事

  

  

  “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

  青岛有首传唱了近一个世纪的童谣,能轻轻勾起几代青岛人的回忆,歌谣里的“街里”总是伴着那些已在记忆里微微泛黄的片段一起涌上心头,有种难以言喻的宝贵。

  而情怀的背后,有“上街里”新老百年的精彩故事。

  

  百年风雨中山路

  要想了解“上街里”的前世今生,要从百年中山路开始。

  青岛的中山路初建于德占青岛时期,以德县路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南段称为“斐迭里街”,北段称山东大街,俗称“大马路”。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南段改称“静冈町”,北段改称“山东町”。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南北两段合一,统称“山东路”。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中山路”。上世纪70年代曾改称“反修路”,后恢复原名至今。

  实际上,青岛人口中的“上街里”,并不单指中山路一条路,而是指以中山路为主干道的周边地区,包括天津路、肥城路、黄岛路、四方路、湖北路、湖南路等横纵十几条路,它们共同形成中山路片区,这也是老青岛人所说的“上街里”的范围。一百年前的“上街里”有多繁华呢?

  也许,只有那些刻进城市DNA里的景象才能回答:

  从19世纪末德占青岛时期直到20世纪90年代青岛市政府东迁之前,中山路片区一直是青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聚集了青岛市党政机关、零售服务、金融机构、文化教育等设施的绝大部分。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山路片区一直是青岛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据1904年《青岛及周边导游手册》记载,中山路南部片区主要聚集洋行、高端酒店、银行等机构,比较著名的有德士古洋行、哈利洋行、礼和洋行、瑞记洋行、顺和洋行、胶州旅馆、火车站饭店、海因里希亲王饭店、青岛俱乐部、德华银行、山东铁路公司、山东矿业公司、汉堡—美洲航运公司等,是外国人办公、消费、娱乐的高档街区。中山路北段,则是业态更加丰富的华人商业区,涉及商饮服务业、航运贸易业、传统手工业等,商业比较兴盛。随着华商生意的日渐繁荣,中山路北端地价节节攀升,甚至赶超太平路的海景房。据史料统计,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前夕,当时中山路片区有103个企业,其中日商82个,分布在42个行业;华商21个企业,分布在13个行业。这一时期中山路的业态进一步丰富,由单纯的购物消费中心拓展为商业娱乐中心,舞厅、歌舞厅、美容厅、戏院、电影院,遍布中山路片区。1922年叶春樨著《青岛概要》称:“中央之山东街(即中山路旧称),在青岛最为繁盛,与上海之黄浦江畔、济南之西门大街同占重要之位置。”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青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中山路片区商店林立、门类齐全,涵盖服装、鞋帽、食品、眼镜、药店等众多零售行业,其中不仅有春和楼等青岛本地的老字号,还有亨得利等国内享誉盛名的老字号。老青岛人有顺口溜:“身穿谦祥益、头戴盛锡福、吃饭春和楼、看戏去中和、看病宏仁堂。”青岛人的吃喝玩乐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

  青岛早期的报社、通讯社、书店、印刷所、电影院等各类文化娱乐机构均设于中山路片区。1898年青岛第一份德文报纸《德华汇报》在中山路创刊。1933年《青岛指南》统计,青岛有报社20家,位于中山路及其周边的有《青岛时报》《正报》《平民报》《正报》《青岛晨报》等13家。电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时尚的文化娱乐消费,青岛最早的电影院和最早的有声电影都是在中山路出现的。30年代中山路上有共和大戏院、山东大戏院、福禄寿戏院和安徽路的明星电影院,占全市电影院数量的一半。

  随着中山路片区商业的兴盛,这里也成为青岛的金融中心。1909年大清银行青岛分号在中山路成立,这是中山路上的首家银行。此后,东莱银行、明华银行、交通银行等先后在中山路片区创办。1933年《青岛指南》记载:“华商银行以中山路为中心,天津路为附庸,重要钱庄亦皆在中山、天津、河南三路间”。当时,青岛有银行21家,其中20家位于中山路周边和馆陶路、堂邑路一带;40家私营钱庄,其中30家位于中山路片区;34家典当行中有14家位于中山路片区;23家保险公司中有10余家位于中山路片区。

  青岛解放初期,中山路片区的私营商业企业得到一定发展。据统计,1951年中山路片区共有私营商业企业359个。198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山路上有约200家商业企业,涉及供销、物资、外贸、轻工、机械、文化、医药、园林、金融、商业等系统,青岛较大、较出名的饮食服务业企业集中于此。有的街道还设有马路市场,进一步形成群体优势,中山路一带仍是百货零售业的集聚区、市民购物消费的首选之地。中山路依然是青岛的文化集聚之地,古籍书店、新华书店、外文书店、文物商店、环球文体商店、工艺美术店均设于此。

  中山路不仅是青岛的城市名片、青岛商业的母脉,更是承载着几代青岛人记忆和梦想的岁月见证。上世纪90年代,华联商厦、发达商厦、百盛商厦等大型商场相继在中山路片区建成,商业更加繁荣。青岛本地人和外地游客多来此购物游玩,中山路作为青岛商业中心的地位一直保持到上世纪90年代末。

  

  青岛里院故事

  说起中山路,就不能不提青岛的里院。

  1897年,德国人在青岛的土地上划下一笔,将青岛分为两片——以今德县路为界,以南至黄海海滨叫“青岛区”,是以原青岛口市镇来命名的;德县路以北至胶州湾,以大鲍岛村命名叫“鲍岛区”——这两个区有很大差别,中国人虽然可以进出青岛区,但不能在这里买地、建房、居住,只能住在鲍岛区。

  最初的“华洋分界”造成中山路南北两段建筑风格的差异,也自然而然地将中山路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域——南段宽阔、疏朗,多欧式建筑,有着浓浓的异国情调;北段则狭窄、拥挤,民族资本家的商号、传统小吃店及青岛早年特有的“里院”多集中在此。

  当年“鲍岛区”中,著名的山东街(今中山路北段)周边的街道绝大多数是以山东地市命名。作为德国占领青岛时期兴起的华人商业街区,这里孕育了青岛的商业文化、都市文化。我们熟悉的青岛老字号如“春和楼”“馅饼粥”等大多诞生于此。《鲁海说青岛·青岛掌故》中曾写道,这里商店鳞次栉比,当时许多外国人都喜欢来逛逛,他们认为“这里才是东方中国人的生活原貌。”在文史专家眼中,这里是青岛文化商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人尊严的象征,更是青岛人寻找本地精神支柱的根据地。实际上,华人商业街区的影响力绝不限于青岛,华商触发了当时传统沙船贸易的衰落并导致延续千百年的山东商路重新洗牌。往事如烟随风而去,这里却为青岛留下了现存面积最大、最集中的里院建筑群。

  作为青岛早期市井文化的典型代表,里院是老青岛最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它主要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于四五十年代,在鼎盛时期青岛曾经拥有500多个里、200多个院。如今,中山路片区仍然保留着青岛仅剩的一大片里院。漫步其间,依然能从这些老街和里院当中,感受当年城市规划埋下的肌理。

  作为青岛最特殊的一道风景,里院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它把西方洋楼与中国四合院巧妙的联系起来。里院大多是二层或者三层的房子围成的一个院落,基本上都是横平竖直的那种西方商住一体楼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相结合的构造。从上空看布局大体可以分成像汉字“口”“日”“月”“目”“回”“凸”等几种类型。里院不分大小,都蕴育着温暖和睦的邻里关系。浓浓的人情味影响着里院里的每一位居民,处处都可以找到热情、淳朴、温暖的影子。

  中山路片区一带的特色里院特别多,比如,平康东里是由俄国设计师尤力普设计,建筑结合青岛地方文化与德日建筑特色形成独特建筑风貌,是青岛里院内少有的砖石砼结构建筑,曾是青岛第一女子补习学校所在地;再如,大名鼎鼎的三江会馆,青岛最早的戏楼就诞生于此,京剧名伶言少朋、周信芳、金少山、林树森等均曾在这里演出。1928年青岛组织了一个京剧票友社“和声社”,1933年起以三江会馆为会址举办多次演出,洪深、老舍、俞珊等都是会员,俞珊演出过《贵妃醉酒》,据传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曾来过,众多名角荟萃,公演时自然盛况空前,不仅周围居民挤得满满的,就连四方、沧口一带的老百姓也跑来听戏;又如,劈柴院是由3条长约50米的小街组成“人”字形,因最早卖劈柴的小贩聚居于此而得名,上世纪30年代,这里由平房盖起了二层楼房,临街是店铺,后面为出租住宅,人气随之升温,一些说书唱戏的艺人也来到此地,逐渐成为青岛赫赫有名的“娱乐圈”——当时客居青岛的文人墨客中,有许多人来过此地消遣娱乐,评词艺人葛兆洪、东路山东琴书艺人刘俊卿和刘俊霞、济南梨花大鼓名家谢大玉、河南坠子艺人胡桂红、山东快书名家高元钧、西河大鼓名家刘泰卿等都曾在此演出或居住,相声大师马三立及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和单弦等京津艺人也前来献艺,足见其繁盛之景象;复兴里、平康五里、安庆里、华城里、裕泰里、文明里、源兴里、庆余里、敬修里、吉善里……每一个里院,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而且,它们的新故事正在上演。

  

  变身超级IP解锁流量密码

  中山路片区曾一度“没落”——2000年左右,随着城市行政中心的东移和台东、东部及李村商圈的崛起,中山路片区作为青岛商业中心的地位开始下降,慢慢让出了“青岛商圈”的霸主地位,而那些存在于青岛人记忆中的历史街区,也随之渐渐成了有人很少踏足的地方。

  所幸,随着历史街区的迭代升级,城市更新赋予了老城诸多焕然一新的色彩,“上街里”再次跨越时光,与人们相遇——市南打造“老青岛·上街里”品牌,围绕“老建筑+新消费”“旧里院+新经济”“原场景+新体验”,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在此消费、创业、娱乐、生活,围绕休闲娱乐、特色餐饮、艺廊展览等业态,打造里院文化展示地、潮趣打卡热门地、旅游和体验式文化聚集地,让“上街里”焕发新生机。

  

  结合历史城区更新保护,市南以中山路主街为轴,对大鲍岛片区、银鱼巷片区、红房子片区、天主教堂片区、劈柴院片区、六街口片区、前海沿片区和青岛湾片区八大片区进行修缮、复原和升级。曾经的青岛版“清明上河图”,正在描绘时代新画卷:百年老街银鱼巷保存着多处青岛特色传统里院,如今网红餐饮、特色店铺、时尚地标、博物馆等纷纷落户在此,短短一条老巷子,就有数十家趣味性的创意商铺争奇斗艳,令时尚与历史碰撞出火花,这里既有着百年青岛的特色建筑还有吸引年轻人的潮玩经济;复古潮流街区三江里,在保留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引入了十余家商业品牌,涉及书房、精厨、咖啡、酒吧、摄影等多元业态,致力于吸引年轻群体、重塑街区活力,打造一个集聚青岛特色、兼具商贸活力和人居品质的街区;华丽蜕变的广德里1898,将波螺油子马牙石路等青岛记忆里的场景复原:怀旧小火车,老邮筒、老电话亭、老电影海报等物件满满的老青岛民国风情,使这里开街即“出圈”,成青岛一处网红打卡新地标;中山路城市记忆馆里,收藏着岛城百年城市化的岁月演变;四方路18号的骏业里中,带着情感气息的烟火记忆的图像,唤醒和重温昔日“里院”的家园温情……

  同时,为进一步聚合各类优质资源,全面提升历史街区的人气和热度,全力打响“老青岛·上街里”品牌,市南先后推出青岛·市南首届上街里啤酒节、青岛·市南首届逛街里节、上街里·逛春天旅游艺术季等人气火爆的节庆活动,时尚灯光秀、街头微演艺、艺术装置、潮流派对、特色集市、主题秀场、艺术沙龙、创意展览、专场演出、非遗手造等等,制造出无数流量和话题,让老城文化变得“可见、可亲、可参与”,充分彰显老青岛逛街里的独特魅力的同时,让历史城区成为老市民怀旧、新市民了解青岛历史的好去处。

  按照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部署,市南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加快业态重塑和迭代升级,举全区之力打造“青岛上街里”超级IP。接下来,沿中山路主轴,在栈桥建设风从海上来灯光秀、开设栈桥太平路滨海风情夜市;中山路壹号设立老青岛人博物馆、设置啤酒主题餐厅;对百盛大厦业态进行提质升级,引入年轻人喜爱的轻奢、时尚品牌,打造上街里Mall综合购物休闲体验中心;中山路91号引进城市花坊项目、打造观赏园艺体验馆;中山路117号城市书店项目打造集图书、咖啡、演出等于一体的城市级潮流书店,中山路139号引进巧克力博物馆……

  未来,市南将继续以“时尚引领、经济繁荣、文化回归、民生改善”的思路,深耕城市更新与招商引资,加快文旅融合与商业点爆,打造更多高品质节会活动,进一步聚合各类优质资源,为历史城区带来更多的人气、商气、烟火气。

  文/王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