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毛远志去世,丈夫整理遗物发现一封残信,打开让人泪目
文|明心
编辑|议史记
“四十多年了,原来你一直还保存着”,1990年当曹全夫看到妻子去世后留下来的残信时,泣不成声地说到。
这一年,毛主席唯一一位亲侄女毛远志永远离开了人世,作为毛家的一员,她一生都奔赴在革命的道路上,将自己的全部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
被她妥善收藏了几十年的残信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作为毛主席唯一侄女的毛远志,又有着怎样的过往呢?
1990年毛远志因身患癌症不得不住进了医院,一直与病魔斗争的她十分明白,自己恐怕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了,于是,她向自己的儿女提出了一个十分特殊的要求。
她并未关注自己的病情究竟如何,而是强烈要求儿女为她带来一部录音机。
众人都很是不解,但她接下来的举动让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她是想要在离世之前,将自己以往与大伯的点点滴滴给记录下来。
曾经她不想靠着这个身份去博得什么,但眼下已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不想让曾经的温情和大伯的故事随着自己的离开而消散。
毛远志的大伯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两个人之所以会有那么深的感情,完全是由于在抗战中,毛主席对这个侄女一直都是万分的关心。
毛远志在承受病痛折磨的同时,也在病床上回想着与毛主席的种种温情过往。每次想到某些事件之后,她就像是在讲故事一样,独自说给收音机听。
在此之前,哪怕是毛远志的儿女,也鲜少听过母亲讲述过她和主席之间的事情。
1990年7月6日,毛远志将和主席的过往几乎全都娓娓道来之后,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当67岁的毛远志去世之后,党组织根据这位为革命付出了一生的女性的贡献,给予了她很大的肯定。赞誉她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以及党的好女儿。
之后,毛远志的丈夫曹全夫和二儿子曹宏,对她留下来的录音做了精心的整理,把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汇编,后来便有了《怀念伯伯毛泽东》这篇感人的文章。
这也让更多人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私底下毛主席是多么的平易近人以及和善宽容。这或许就是毛远志哪怕身患重病,也依然要将这些过往记录下来的原因吧。
妻子毛远志去世之后,曹全夫一直十分的悲痛,一天他在整理妻子的遗物时,偶然看到了一封残信,再也控制不住的嚎啕大哭起来。
曹全夫
曹全夫之所以会那么激动,是因为这封信是他和毛远志步入婚姻生活的源头,而这一切的来龙去脉,还得从40多年前开始说起。
“野妹子”三个字是伯母杨开慧对毛远志的称呼,童年时期的毛远志不仅性格活泼,还经常和男孩子在外面东奔西跑。
不过性格如此开朗的她,小时候也有一件时常让他感到非常难过的事。她从来不知道父爱究竟是什么滋味。
毛远志的父亲正是毛泽民,他在1921年的时候就跟随毛主席参加了革命,自此之后便奔波在各个地方。别说回家照顾妻女了,就连自己的生命也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他在女儿毛远志两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因此对于毛远志来说父亲的形象一直都是十分模糊的。她更多的只是在母亲王淑兰和伯母杨开慧的口中听到父亲的事迹。
她的母亲王淑兰也一直是党内人员,自从大革命失败之后,她便带着女儿被迫离开了韶山,后来在党组织的保护之下,顺利到达了长沙。
由于时局的动荡,母女二人只得四处流浪,艰难的讨生活。虽然年幼时期的毛远志并不知道自己在跟随母亲做着怎样的危险工作,但受过的种种磨难却成为了她之后成功的条件。
一直从事党的地下交通联络工作的王淑兰,在1929年时不幸被捕入狱。当时年仅6岁的毛远志也跟随母亲被关在了长沙陆军监狱里,直到一年之后才被攻打长沙的我党军队救了出来。
1931年在松沪抗战即将爆发之际,毛远志和母亲一起在上海寻找父亲毛泽民的踪迹。
直到1937年与毛泽民中断联系多年的王淑兰母女,终于收到了他从延安捎来的信件。信中表示希望让毛远志到延安去生活和读书,自此毛远志颠沛流离的生活才得到了改善。
“好多年没吃到这东西了”,当身在延安的毛主席将侄女带来的云片放进嘴里时,不禁高兴地感慨道。
在炮火连天的年代里能够见到自己的亲人,毛主席自然是高兴万分。毛远志非常喜欢这个伯伯,一是因为他和蔼可亲,二是她在伯伯这里能得到父亲的消息。
“我想参加共产党,不想参加先锋队”,当毛远志听到毛主席想让她参加抗日民族先锋队时,倔强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毛远志本身就生活在一个革命的家庭里,从小便受到了熏陶。虽然她和父亲不经常见面,但也听母亲说过父亲的事迹。身为共产党员的父亲在她心里就是一位英雄。
但是毛主席也有着自己的考量,毛远志毕竟年纪尚小,虽然有着革命热情,但也需要好好沉淀。于是便让她加入民族先锋队好好的学习文化知识,将来能够全面的为党工作。
在毛主席身边学习期间,毛远志和这位伯伯建立下了极深厚的亲情。后来凭借着自身的刻苦精神,她很快便受到了领导的赏识,被调到了中央军委二局做机要工作。
也正是由于这次工作机会,毛远志接触到了自己一生的伴侣曹全夫。那时的毛远志虽然极其要强,但文化基础不好,曹全夫却是一个极其有文化学识的人物。
就这样毛远志时常找曹全夫请教问题,一来二去年轻的两个人彼此间产生了情谊。但那时的曹全夫并不知道毛远志是毛主席的亲侄女,更多的是被她积极好学的精神所深深吸引。
一直到1945年10月份,毛远志带着他拜访自己的伯父时,曹全夫才真正知道了毛远志的身份。
可就在毛远志沉浸在爱情当中时,也迎来了一个令她痛彻心扉的悲惨现实。
1945年虽然抗战逐渐走向了胜利的局面,但是国内的动荡局势依然没有停歇,于是党中央便决定,派遣部队前往东三省“抢占东北”。
毛远志和曹全夫本身就是心怀革命的人,为了能够早日让祖国停止动乱,他们急迫地报了名,想要跟随部队一起前往。可偏偏由于曹全夫的工作性质问题,一直难以报名成功。
于是毛远志在见到大伯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希望他能够“开个后门”,答应让曹全夫一起跟随部队前往。毛主席得知之后自然表示同意,有志之士想要大展抱负岂有阻拦之理。
此件事情解决之后,毛远志在犹豫再三之下还是向大伯询问了父亲的具体情况,这也不是她第一次向主席打听了。只不过以前都被大伯三言两语给揭了过去。
当毛主席再次听到这个侄女打听二弟的情况时,决定向她道出实情。原来在1943年,毛泽民就被反动派盛世才残忍杀害了。
只是那时候侄女尚小,主席不忍心将这个残酷的现实告诉她。如今眼见着毛远志已成长为了一个热血的战士,相信也能够承受生活所带来的苦痛了,毛主席才将这个现实忍痛告诉了侄女。
得知这个噩耗,毛远志很长时间都无法接受,可紧张的局势不允许她沉浸在悲伤中,她默默的将苦痛埋在心里,继续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不要有任何的特殊”,这是毛主席安慰好侄女,为其送别时对她的教诲。
这句临别之语,让毛远志谨记了一生都不曾忘却。
辞别大伯之后,毛远志便踏上了远行的道路,可她突然意识到了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没有请求大伯的同意。
她打算和曹全夫步入婚姻的殿堂,自己的父亲已经离去,显然是要向作为长辈的大伯请求同意。
她亲自给大伯写了一封信托人转交,当主席得知侄女的心意后便立马回信同意了他们结婚的想法,并且在信的末尾也表达了真挚的祝福。
收到这封信的毛远志非常开心,也非常珍惜这封充满感情的信件,既然如此,为何会变成残信呢?
其实并不是因为毛远志保护的不够好,恰恰是她站在大伯的立场上考量,才有了这个结果。
本来这封信是完好无损的,但毛远志和曹全夫要跟随部队前往北方,路途中难免受到反动派的搜查。
于是在二人的商议之下,决定忍痛将信里关于主席的内容裁掉,正是出于这个考虑,最后才成了一封残信。
都说亲人之间的关怀和惺惺相惜是相互的,这句话放在毛主席和毛远志身上也极为合适。
因为自从毛岸英永远倒在了朝鲜战场上后,也是毛远志陪伴着自己的伯父走过了最难熬的悲伤岁月。
当初毛远志告别伯伯离开延安后,由于战争的原因并没能成功到达东北新区。根据当时的形势夫妻二人去了张家口,但不变的是他们依然为革命事业努力着。
直到1948年,中国的整体局势由于解放战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转战陕北的目的也成功的达到了,这一年毛远志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大伯。
久别重逢可以说是最美好的一个词了,当毛主席和侄女相见后两人都无比喜悦。之后多年,毛远志更是时常陪伴在主席的身旁,尤其是在1950年主席最难熬的一段时间。
1950年朝鲜战争全面爆发,我国根据局势派兵进行援助,作为毛主席儿子的毛岸英也主动请缨奔赴战场。只是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和父亲国内一别,竟永远阴阳两隔。
面对儿子的离世,被公务缠身的毛主席并没有在人前表达出过多的悲伤情绪。但是作为侄女的毛远志却明白大伯心中的悲恸,便时常陪伴他身边,给予哪怕是极微小的温暖。
其实关于毛岸英的离世,毛远志的心中也非常难过。
在曹全夫后来看到的信件当中,也有着当年毛岸英寄给毛远志的家书,它和毛主席当初的那封残信,整齐的摆放在一起。
在那封家书中,毛岸英向毛远志表达了未能一起相聚的遗憾,并表示在局势稳定之后,必要好好的见上一面。
只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战争的残酷让姐弟二人再也没有了相逢的机会。
1963年,毛主席在中南海举办70大寿的时候,十分希望毛远志能够陪伴自己度过。在得知大伯的心意后,毛远志便放下了很多的考虑,欣喜的奔到了大伯的身边。
“你怎么也不常来看看我”,毛主席在见到侄女后不禁充满了抱怨。由此可见虽然毛远志名义上是主席的侄女,但在他心中早已把她当做了自己的女儿一般。
在这次见面时毛家人站在一起进行了合影,这张照片也成为了后来永久的回忆,这次是毛远志最后一次见到大伯,后来知道主席离世之后,她无尽的思念化成了滚滚的泪水。
或许正是与大伯的天人永隔,让毛远志对当初的那封残信格外的珍惜,在自己离世之后都将它好好的保存着。准确来说,这封信件早已成为了毛远志思念大伯的一个载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毛主席去世之后,每逢伯父的诞辰纪念日或忌日,毛远志都会亲自到纪念堂里瞻仰主席的遗容。只不过她从来没有在签字簿上留下过自己的名字。
毛远志的此番行为完全是谨遵当初大伯对自己的教诲,时刻将自己当成了民众,绝不搞任何的特殊。
悄悄的祭奠、悄悄的瞻仰,毛远志将低调整整持续了半生的时间。
毛主席和毛远志的亲情是纯粹且令人动容的,毕竟作为毛家人,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抱负和伟大追求。
虽然主席和毛远志都离开了人世,但他们的温情事迹,却使人们难以忘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