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和《哈利波特》一个地位的《纳尼亚传奇》为何不火?

  原标题:和《哈利波特》一个地位的《纳尼亚传奇》为何不火?

  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牛津大学的教授刘易斯在于另一位教授托尔金的交谈中,决定两人各写一部魔幻史诗作品,最终托尔金撰写出了宏阔深奥的《魔戒》(TheLordoftheRings)和《霍比特人》(TheHod-bits)。

  刘易斯的创作更接近儿童文学,在这七本著作中,刘易斯描绘了一个名为纳尼亚的传奇世界,这个世界经历了诞生、危机、复兴以及覆灭,整个过程都非常恢弘,几乎和《魔戒》同时,《纳尼亚传奇》也被拍成电影,这两部伟大的作品终于在巅峰相遇。

  小说不流行?

  对于国内观众来说,《纳尼亚传奇》的小说确实不如《哈利波特》的知名度高,但《纳尼亚传奇》在外国还是比较出名的,说它是儿童读物,其实不少大人也会看,要说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纳尼亚传奇》童话味更浓一点,而JK罗琳更适合写推理文章,所以《哈利波特》整个故事会更吸引各年龄段的人,要说那部更适合孩子读,《纳尼亚传奇》首当其冲。

  看了05年刚上映的《纳尼亚传奇》,还是可以和《哈4》一较高下的,虽然最后的年度总票房还是比《哈4》稍稍逊色一点,但中间有几周也是一度占据票房榜首,之所以败给了《哈利波特》,最大的原因还是受众群体不多吧。

  独特文化

  在这几部电影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原著中的异想世界,其中包含了深沉的西方文化积淀,诞生于古希腊时代的神话传说,如《荷马史诗》等,给予了《纳尼亚传奇》系列及其他魔幻作品巨大的滋养,而这些神话传说也是西方古来文明的源头之一。

  除了阿斯兰之外,电影中还有羊蹄人、人头马等形象,这些都是借鉴了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神的人物塑造方式,但电影也有自己的创新所在,在古希腊神话中,以半人半神的外貌出现的往往都是邪恶的,如长着羊角、羊腿和羊尾巴的山林之神提萨,代表这淫乐狂欢;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马的肯陶洛斯人,他们粗鲁野蛮,好酒好色,是个喜欢惹是生非的主。

  但电影中的这些形象人物们,都是正直善良的正派,他们都热衷于帮助主人公,内心温柔,无私友善,在于主人公们相处的过程中,还会表现出害羞的情绪,电影也安排了他们一度想把主人公献给白雪女巫的戏份,但孩子们的友好和善良打动了他,最后还是他亲手为孩子带上了王冠。

  童话遇见史诗

  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定位,如果说给《纳尼亚传奇》一个定位,那一定是“童话史诗”

  什么是童话?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虽然看起来不真实,但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根植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童话的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相信拥有童话故事的童年,过的都不算差。

  好了,让我们把以上两个重点套用在《纳尼亚传奇》上

  首先,《纳尼亚传奇》是具有二战这样一个真实历史事件作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其次,《纳尼亚传奇》具有古典史诗的种种神话色彩,纳尼亚王国是一个“人和神”共存的世界,洋溢着一种对神奇力量崇拜与歌颂的气氛,小说带着一种英雄气质,看过电影后会觉得印象深刻。

  所以它完全值得“编年史”这个名字。

  当魔衣橱的大门被打开,孩子们遇到了“纳尼亚王国”,当刘易斯提笔写下数十万的文字时,史诗遇上了童话,对于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来说,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书本就像是敞开的衣橱一样,静静的吸引好奇心的到来,带着观众们一起进入那个神秘的“纳尼亚”,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也是艺术的灵魂。

  电影让刘易斯的童话故事从想象空间来到了世人眼前,创作于改编之间相隔了五十年,创作团队是看着故事原著长大的孩子,改编本身就是在圆童年的一个梦,相信在童年遇上了这部《纳尼亚传奇》的孩子是幸运的。

  结语

  日前关于《纳尼亚传奇4》的消息一直都有,但档期并没有确定,担任第四部的导演乔·庄斯顿在确认指导后就音讯全无,后续乔·庄斯顿在巴黎漫展接受采访时透露了该片前期筹备中,肯定会启动,关于遥遥无期的第四部,好奇的你们可以去看看前面几部,相信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我都没想到我印象深刻的镜头,竟然是爱德蒙吃“土耳其软糖”这一幕,太有感染力了。

  《纳尼亚传奇》、《指环王》、《哈利波特》在外国都是畅销小说

  只是在中国产生了偏差

  这并不稀奇,毕竟各有各得爱好,管他什么知名度呢!

  没错过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赚了!

  再说《纳尼亚传奇》已经够火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