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全家福”影像展(十二)丨总有一场仪式感,是为家人准备的

  仪式感让普通平淡的生活变得有趣而值得纪念尤其是那些陪伴在身边的人除了一份礼物、一份小心意拍一张团圆的全家福也是表达方式之一 无论是四代同堂的温馨满溢还是一家三口的和睦欢乐亦或是二人世界的如漆甜蜜每一张笑脸都被认真定格每一个家庭都从这里收获感动与喜悦

  “影像家谱,幸福记忆”2023陕西百家百福“最美全家福”影像展正在记录与见证跟着新鲜出炉的全家福照片一起感受爱与陪伴的温暖▼

  FAMILY PHOTO

  赵国欣家庭

  家庭标签:鲁班精神,工匠世家

  家训宣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

  勤恳做事,踏实做人图片

  丈夫:赵国欣,35岁,中建三局西北公司安达仕酒店项目执行经理。妻子:刘海霞,34岁,中建三局西北公司商务中心人员。爷爷:赵云才,70岁,工人。奶奶:黄华,64岁,工人。儿子:赵永轩,6岁。女儿:赵梦焓,4个月。

  赵国欣夫妇是一对平凡而又不普通的建筑人夫妻。说平凡,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的建筑人,肩上担负的不仅是自己家庭的幸福美满,也关乎城市日新月异的建设发展;说不普通,是因为丈夫赵国欣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设立最早、规格最高、跨行业、跨专业的国家级质量奖“国优奖”的获得者,妻子刘海霞是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鲁班奖”的获得者。

  能获得这样国家级的重要荣誉,既离不开公司对年轻员工的重视、培养,也源于他们的“家学渊源”——夫妻两人家里三代都是建筑人,可以说是“工匠世家”。祖辈们对工匠精神的敬畏和传承,对建筑技艺的钻研和创新,是留给家族后辈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深深影响着赵国欣夫妇的做人准则和职业精神。

  图片

  ◆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能工巧匠”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建筑艺术的“大师”和“大家”,同样也不能没有精勤于业的“能工”、“巧匠”,正是这些建筑行业不起眼的螺丝钉,用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着一个个建筑奇迹。

  刘海霞的爷爷奶奶是十里八乡出名的“木匠夫妻”。爷爷特别擅长把每一块看似下脚料的东西利用好,尽可能不浪费一点木料,这种精密的打量与琢磨,是木匠对木料的敬重,也一种本领,更是匠人职业操守。“可不能坑主家”,是爷爷最常挂在嘴边的话,虽然没有读过书,但他为人正直善良,秉承着老一辈匠人朴实的职业操守。

  赵国欣的父亲是改革开放浪潮下的第一代建筑工人。在火热的城市建设中,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每一根钢筋、每一个支架、每一颗螺丝上都有他的汗水。赵父为人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常年坚守在工程一线。儿时的赵国欣不理解父亲为什么一走就是一年半载,不能陪伴自己身边,长大后进入建筑行业他才明白父亲养家的艰辛。

  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一线劳动者的努力与付出,才让房子更暖,大楼更高,城市更美。

  图片

  ◆ 同行业夫妻,更能相互体谅

  也许是相似的工匠世家成长背景,赵国欣夫妇身上都有着一份对建筑行业天生的热爱和执着,对于彼此的精神追求也特别能感同身受、互相理解。

  赵国欣的工作可以理解为工程上里里外外的“大管家”,刘海霞则是项目上管钱的“管家婆”,看似一个“花钱”,一个“批钱”,关系紧密,但其实建筑行业有不成文的规定:为了避嫌,夫妻不能出现在同一个项目中。婚后俩人反而过起了“牛郎织女”的生活:他在新疆,她在西安;他驻扎西安,她飞往河南……距离并没有让夫妻产生隔阂,反而彼此更加包容,体谅对方工作上的难处。

  两人刚结婚时,住在40平米的出租屋里,赵国欣经常出差,即使在西安工地上工作,也是深夜才到家,无论多晚,刘海霞都要起床给他做一顿热乎乎的饭,怀孕时也不例外。

  赵国欣的工作需要协调、解决工程上的多方问题,一天能接打200多个电话,有时打到手机发烫、听电话到头晕也不能放下手机。刘海霞深知他的辛苦与忙碌,尽量不在他工作时间去打扰,大事小情都自己消化、处理,让他没有后顾之忧。赵国欣回忆起这段日子,总觉得很愧疚。努力又乐观,柔韧又坚强,就是女建筑人“铿锵玫瑰”的特质。图片

  两人的儿子赵永轩今年6岁,偏爱水泥车、塔吊等建筑工程模型玩具,爷爷赵云才开玩笑说:“这是我们家的第四代‘工匠’啊!”

  作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将建筑打造成有生命、有价值、有意义的经典,就是夫妻俩的初心和使命,“鲁班精神”也将永远流淌在这个小家庭的血液里。

  贾晓霞家庭

  家庭标签:西安市“模范体育家庭”、

  “九零后潮奶奶”的幸福之家

  家训宣言:敬老爱幼,与人为善

  图片母 亲(前排正中):贾晓霞,92岁,西安市盲聋哑学校退休教师。大儿子(前排右二):吴峻,68岁,退休媒体工作者。二儿子(前排左二):吴峰,66岁,国企退休职工。三女儿(后排左三):吴锦文,62岁,退休教育工作者。四儿子(后排左四):吴昆,58岁,国企退休职工。“一个人要兴旺发达,得有那么一点精气神。”作家汪曾祺这句话用来形容92岁的贾晓霞,再合适不过。耄耋之年的她,热爱生活,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公益活动;爱护家人,清晰记得大家族中每个人的生日。对生活充满热情、眼里总有笑意的她,感染并影响着家族每一个人。

  ◆ 以饱满的精气神,走出精彩人生路

  “92个春夏秋冬,33580天,母亲的精彩人生!”今年,儿子吴昆在母亲贾晓霞92岁生日时感慨道。1953年,贾晓霞开始了她的教育生涯;1981年,她从西安市盲聋哑学校退休。28年的时光,她用耐心和爱心,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为他们播撒阳光。退休后的她,依然发挥余热,经常应邀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儿子吴昆回忆,去年他陪母亲参加了西安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阳光岛爱心互助聋人创业一周年庆典活动”,参与活动的很多人都是母亲曾经的聋人学生,年龄大多都在65岁以上。他们热情拥抱,用手语互相问候、交流。活动过程中现场突然停电,八月的天气酷热,场馆很快就变成一个“大蒸笼”。吴昆担心母亲中暑,几次劝说母亲提前回家,但是母亲坚持参加完活动,还登台为大家表演了精彩的抖空竹节目。“我母亲是当天活动现场唯一一位90岁以上的老人。”吴昆说道。

  贾晓霞在别人眼中还是一位“九零后潮奶奶”,她喜欢打门球,退休后她曾加入西安市门球协会,坚持苦练,不断学习,成为协会中最早拥有会员证、裁判员和教练员证的老人。子孙辈也在她的影响下,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这个爱运动的家庭曾被评为西安市“模范体育家庭”。

  在儿子吴昆看来,母亲饱满的精气神不仅谱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也叙写着最宝贵的家风,感染并激励着大家族每个人对生活热爱不止,步履不停追逐美好人生。

  图片

  丨2017年4月16日,贾晓霞孙女、吴昆女儿吴申(前排左四)婚礼当天,大家庭成员齐聚西安。

  ◆ 时间不朽,铭记和爱是最好的凝聚

  吴昆记得,自从记事起,每逢有家人过生日,那天家里就会吃臊子面。那时母亲年轻,会亲自下厨;后来,多了生日蛋糕和鲜花;如今有了微信,天南海北的亲人都会在家族群中送上祝福。母亲虽然高龄,仍能清晰地记住家里每一位大人小孩的生日。

  这样泛着温暖爱意的时光,在吴昆的记忆里有很多。他说:“时间是不朽的,日常生活中与我关联的,特别重要的日子,我一直会记得很准。”比如,2007年,父亲因病去世,大家决定将哀思“写”在墓碑上:大家族11口人,每人用毛笔写一个字,将这些文字设计编排好,再用硫酸纸打印出来,交给墓园的石匠师傅雕刻上去。比如,2009年春节,大家族举办《过年》为主题的家庭摄影比赛,四代人虽然没有同在一个城市,心却在那一刻紧紧聚在一起。

  用爱凝聚团圆,用心守护家人。亲情本就珍贵,四世同堂更是难得。吴昆觉得,他曾走过无数地方,也度过无数斑驳岁月,回忆中家人齐聚一堂,丰沛爱意流淌的时光,永远泛着金光。

  胡凌家庭

  家庭标签:开明、民主的和谐家庭

  家训宣言:家和万事兴,真心换真心图片

  丈夫:王刚,44岁,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妻子:胡凌,37岁,台资企业员工。爷爷:王别存,73岁,退休职工。奶奶:刘秀花,72岁,退休职工。儿子:王亦辰。

  提起胡凌的家庭生活,很多身边的朋友都感到羡慕。胡凌淳朴善良,用心经营着一个家庭氛围松弛的五口之家;丈夫王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婆婆刘秀花开明进步,通情达理,对儿媳关爱有加;儿子王亦辰聪明伶俐,乖巧听话,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快乐的家就像每个成员的“加油站”,加满“油”,才有继续打拼的动力。

  ◆ 家和万事兴,真心换真心

  “我们婆媳俩处得像母女!”谈到婆婆刘秀花,胡凌如是说。让她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坐月子的时候,家里没有请月嫂,刚好又赶上丈夫出差,照顾儿媳和孙子的重任都落在了公公婆婆身上。老俩口尽心尽力,一天做六顿饭外加水果和汤类等给胡凌补身子,甚至很多细节处都替她考虑到了。 坐月子期间,新手妈妈最想清洁自己,婆婆专门熬了姜水,让胡凌躺在床边,轻柔地替她洗头并吹干。接着又准备了一盆姜水让她洗脚,胡凌一下子红了脸:长辈怎么能替小辈洗脚! 婆婆宽慰她:“傻孩子,月子里你不能弯腰,你要是强行自己洗脚,坐月子留下病根的话,是要跟着你一辈子的。我虽然没有生你养你,但在我眼里你就是我的孩子,妈妈给孩子洗个脚有什么呢?你以后还不得给小耳朵(儿子小名)洗脚呀?” 胡凌听完眼圈都红了,婆婆的真心付出感动了她。每当她不开心,或与婆婆意见不同时,都会多想想婆婆对她的好,立刻就释怀了。正因如此,结婚这么多年来,她和婆婆从未红过脸、吵过架。 这种民主、平等且乐观的家风也影响着每一位家庭成员,在胡凌的家庭里,大家地位平等,孩子可以搂着父亲的肩膀说:“以后家里的事情就交给我,你们主要就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情就行。”父母也会坦诚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会因为是长辈就“拉不下脸”。 家是每个人放松的港湾,成员都能在家里活得松弛,就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

  李颖家庭

  家庭标签:“爱与守护”的四口之家

  家训宣言:凡事商量,携手共度图片

  丈夫:王梓恒,38岁,自主创业。妻子:李颖,37岁,公司行政经理。大女儿:双双,9岁,学生。小女儿:叕叕,6岁,学生。

  看过李颖、王梓恒夫妻俩朋友圈的人会发现,除去一些工作上的内容,大多都是一家四口结伴出游的合影,或是两个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趣言趣事”。相比于其他爸爸照顾家庭和孩子时多少会表现出的手足无措,李颖笑言这方面她完全要“仰仗”爱人的支持。

  ◆ 爱是我们,是付出

  李颖和王梓恒相识于一次工作经历。大学刚毕业的李颖就职于一家省级媒体,在一次外地的采风活动上意外发现俩人竟是校友,人生地不熟的情境下不免对彼此多了一些亲近的感觉。

  后来随着接触增多,李颖渐渐发现这个大男生不仅待人真诚、细心体贴,对自己一举一动也是格外关注,比如自己刚吐槽完嗓子疼不想说话,不出一会儿就能收到不同口味的喉糖;或者顺口一句想去吃什么样的美食,下班就会接到他的邀请。“他从来没有跟我说过‘多喝热水’这样的话,每件事都是实实在在的付出。”慢慢地,李颖就被打动了。 虽然俩人相处很顺利,但故事走向也并没有像童话故事里那么完美。李颖是山西人,她妈妈一直都希望女儿毕业后能回到家乡结婚生子,虽然面对情投意合的两人挑不出什么明显的问题,妈妈却始终担心“远嫁”的女儿会受委屈、会过得不好。

  “甚至婚后的几年里,妈妈始终认为我‘报喜不报忧’,认为我老公对我的好都是在她面前‘装’出来的。”面对丈母娘的质疑,王梓恒倒是心态很好:“我能理解,也接受监督。”终于,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王梓恒一步步收获了丈母娘的认可。

  图片

  ◆ 爱是传承,是希望

  李颖夫妇现在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取名双双和叕叕,寓意拥有成倍的幸福。提起孩子,李颖说:“常常有人问我怎么有勇气生二胎,仔细回想一下,大概是因为我没有独自承受过养育孩子的艰辛吧。”

  2014年,两人的第一个孩子出生。虽然也有过初当人母的不适应和短暂的产后抑郁,但李颖很快就被一句句宽慰、一顿顿丰盛的月子餐、一件件被爱人想在前面的事所感动,开始享受这段人生中的新旅程。

  2016年,小女儿出生,从奶粉、尿不湿到每天餐食的营养搭配,再到早教机构和兴趣班的选择,基本上都由王梓恒包圆儿。两个女儿对爸爸也是充分依赖,常常让李颖感到“十分吃醋”。

  李颖说:“我老公就像一个超人一样,在我怀孕时把我照顾得很好,有了孩子之后又把孩子照顾得很好。除此之外,他在工作中也游刃有余,从来不跟我抱怨,好像生活中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爱是平淡,是责任

  2020年,李颖的母亲罹患肺癌,确诊的时候已到了晚期阶段。加之疫情爆发,虽然相隔不远却不能陪在母亲身边,让李颖非常焦虑。面对妻子的恐惧、无助,王梓恒再一次担起家庭的“顶梁柱”。小到做病号饭、搬运轮椅,大到找医院、确定治疗方案,每一件事他都做在前面,每每想到这些,李颖都会不由自主红了眼眶:“如果没有他的支持,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像极了多数四口之家的样子,李颖家庭也经历着一些琐碎的日常,但也是一些真正相爱的日常。老公的宠爱,两个女儿的陪伴,都让李颖更加爱这个家。 生活中,没有三观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家人之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比三观更重要的是,你理解我,我理解你,我愿意穷尽我的所有做你坚强的后盾。在《我的前半生》里,有这样一句话:人生不易,需要找个人来同舟共济。什么是同舟共济,大抵是李颖夫妇这样吧,我懂你的追求,你知我的付出。

  王璞家庭

  家庭标签:注重学习、投资的勤勉之家

  家训宣言:每天读书,长期投资,经常锻炼图片丈夫:王璞,69岁,连续创业者。妻子:王淑君,66岁,连续创业者。儿子:王晓龙,42岁,某基金创始投资人。儿媳:窦玲,41岁,全职妈妈。孙女:王辰姝,14岁,中学生。孙子:王辰赜,13岁,中学生。

  ◆ 美好从早起开始

  每日早起,不睡懒觉,是王璞、王淑君夫妇数十年不变的习惯。无论是在年轻时,为了贴补家用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收购废铜烂铁;还是人至中年,经营管理公司企业;亦或是接近暮年,为琐碎生活操劳奔波,老俩口始终坚持早起,并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把这个优良的生活习惯传递给儿孙。

  起得早,时间就多,可以用来读书、锻炼、做事。每个清晨,王璞一家的灯光始终是小区里最早亮起的,如启明星一般迎接着每一个美好的清晨。

  ◆ 读书明理,家训修身

  王璞一家始终把“每天读书,长期投资,经常锻炼”作为身体力行、用心传承的家风家训。

  读书学习始终是王璞一家的首要生活内容。祖孙三代人虽然年龄不同,任务各异,但从各自的需求出发探寻新知,是一家人不变的追求。

  长期投资是三代人骨血赓续的财富密码。王璞夫妇投身改革浪潮,创办企业从事生产;儿子儿媳顺应发展大势,投身数字经济;孙子孙女践行定投策略,争做“少年巴菲特”。

  经常锻炼是三代人对自己的底线要求。年近古稀的王璞夫妇仍在远足、登山,保持旺盛的精力;儿子儿媳风雨无阻地奔行在曲江池的跑道上,5公里、10公里、半马从未间断;孙女跳街舞,驰骋在泳池里;孙子学搏击,纵身在篮筐下……一家人用各自的努力描绘着美好的人生蓝图。

  图片

  ◆ 家人是最温暖的后盾

  都说“人过40不学艺”,但儿子王晓龙在40岁那年,毅然辞去了公务员的工作,放弃了良好的工作前景,进入到金融投资这个陌生而又风险巨大的行业。

  王璞夫妇选择无条件支持儿子,拿出经营企业多年的积蓄给他提供起步资金。儿媳窦玲为了让丈夫有更多的时间补习金融经济知识,几乎承担了所有家务。面对市场巨大的波动,家人们聚在一起给王晓龙加油鼓劲。就这样,一家人捱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王晓龙的投资经验丰富了,事业也走上了快车道。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王璞家,家人是血脉相连的亲人,亦是最亲密的战友、最温暖的后盾。他们一起用勤劳、勇敢和爱创造着幸福。

  编辑:杨晨初审:王星终审:靳倩倩投稿邮箱:sxflxmt@126.com大家都在看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