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之扬州:非遗掀起大运河文化波浪
转自: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记者 郭春雨 李静 时培磊 荆新年 李岩松
柳初芽,杏初花。三月的扬州,故事里氤氲着江南的春色。
作为中国古运河的原点城市,长江与大运河在扬州交汇,哺育和繁荣了广陵城,滋养了灿烂多元的运河文化。
扬琴、美食、雕版印刷、戏曲……作为京杭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生动的扬州非遗文化,就是流动的大运河水,灵动了这座城市的脉络。
雕版印刷里的文化记忆
运河孕育了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灵韵流淌、匠心传承,汇聚成运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
广陵古籍刻印社离运河不远。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美琦在灯光下一脸宁静肃然,她手中的刀在木板上挑刀、修边后,木板上出现公正的字体,仿佛镌刻住了时光。刻完雕版,她持棕帚蘸墨均匀轻抹,而后覆上白纸印刷,顷刻间,一件作品跃然呈现。
“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陈美琦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扬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文化的繁荣,手抄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雕版印刷应运而生,扬州雕版印刷成为中国雕版印刷史的缩影。
因运河而盛的雕版印刷,也随着运河的流通,将书籍销往全国各地,加速了中华文化的繁荣。随着时代的发展,雕版印刷技术逐渐被机器所取代,雕版印刷技术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困境。
在时代的浪潮中,作为家族中的第四代雕版印刷传人,陈美琦选择了坚守。带着家族手艺传承的重任,21岁的陈美琦从玉器行业转型成为一名雕刻“匠人”,她从父亲的手中接下了这把沉甸甸的刻刀。
随着国家对于非遗的重视和保护,自己也迎来了雕版印刷的春天。2006年,扬州“雕版印刷技艺”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们现在也经常回去雕刻一些大运河相关的作品,因为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陈美琦说,扬州雕版印刷的兴盛,源于运河,运河的千年流淌,也给了匠人们无限的艺术灵感。
淮扬菜里的运河滋味
运河穿城而过,南北风味在扬州交织,滋养出包容南北风味的淮扬菜。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
在中国人的味蕾中,淮扬菜是调和五味的“中庸代表”。
徐谦芳在《扬州风土记略》中写道:“扬州土著,多以盐务为生,习于浮华,精于肴馔,故扬州筵席各地驰名。”淮扬菜的发扬,与两淮盐商与河务官员豪甲天下的饮食消费有关,也正因如此,后人评价淮扬菜,常用个“贵”字。
环境典雅、菜肴奇特、选料精严、食器精美,打造了淮扬菜的风格。但在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淮扬菜中,“蛋炒饭”却成为淮扬菜的代表之一。
“蛋炒饭又名扬州炒饭,因为金黄的色泽,也叫碎金饭。”淮扬菜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淮食淮味餐饮创始人吴松德告诉记者,早在春秋时期,在古运河邗沟上的河工就开始食用鸡蛋炒饭。江南盛产大米,旧时午饭如有剩,晚饭时打一两个鸡蛋,加上葱花等调味品,一炒就成蛋炒饭。
一碗炒饭,有菜有蛋,不仅美味,更能抗饿。原本是穷苦河工的主食,但在古时富庶的扬州城,一碗蛋炒饭经过不断加工、改良,形成了“宜丰宜俭”的风格。
扬州炒饭看似简单,想做好却很难,易学难精。对于扬州来说,这份炒饭不仅是美食,更是运河文化交融的代表。如今,扬州炒饭已经成为扬州的一张城市名片,2011年扬州炒饭入选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陵乐中的运河声音
汩汩流淌的运河水里,一定和着扬剧声和古琴声。
扬剧,原名“维扬戏”,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地方戏种。2006年5月20日,扬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扬剧从诞生到辉煌,都离不开大运河。”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级非遗(扬剧)代表性传承人葛瑞莲说,全国各地的艺术团体沿着运河来到扬州,扬州的剧团也会坐船到全国各地,促进了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另外,运河滋养着扬剧的创作,产生了很多以运河为主题的剧目。
葛瑞莲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从小生长在运河边。1981年,在母亲的熏陶下,11岁的葛瑞莲考进了扬州市文艺训练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葛瑞莲形成了清新脱俗的唱腔,她的表演千人千面,收获了不少戏迷,成为运河边一支别样的声音。
运河声音的魅力,还藏在扬州古琴里。其中,广陵琴派起源于扬州,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维衡介绍,“广陵琴派的形成和发展跟运河是分不开的。很多琴家都是通过运河汇集到了扬州,所以广陵琴派本身就像运河一样,成为一个集大成者。”
广陵琴派既吸取了虞山派恬淡清雅的情味,又开蹊径,尽情地抒写乐曲的意趣,在活泼潇洒中寓有恬静幽逸的神韵,从而形成了恬逸洒脱的独特风格。
“创作艺术需要领略自然。”马维衡常到运河边散步,寻找灵感。他说:“我们扬州人的性格,扬州的艺术,都受到运河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运河水是流动的,古琴曲也是流动的。”
“扬州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文化馆馆长、扬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蔡茉莉介绍,在2500多年建城史中,扬州积淀了以非遗为代表的深厚文化底蕴,目前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0个、省级非遗项目61个、市级非遗项目231个,这些非遗文化基本都跟运河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