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领域,三个值得关注的动向和表现,预示了怎样的信号?

  开篇先吐槽一下中国各路野生搞经济的很多自媒体和所谓砖家叫兽,特别是整天把“通胀对于普通人是最大的财富洗劫”这样的逻辑和观点大肆贩卖的群体,实际上都是中了西方经济学那套理论的毒,而且中毒不轻,金石难治那种。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老百姓而言,要看准一个分析经济的观点和个人是否靠谱,就只要看这样的人对导致真正经济危机爆发,经济环境陷入恶化的因素,会不会提到通胀就可以了。

  通胀是一个复合型概念,简单来说,只分可控和不可控两种,而经济要发展,经济要增长,必然会伴随通胀现象,动不动就说通胀风险,除非完全不要经济增长,就是这么直接。

  真正导致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的经济环境出现严重风险爆发的情况,最大的诱因,其实说到底,只有两个,一个是滞胀,一个就是通缩。

  滞胀也是通货膨胀,但是滞胀属于不可控的通胀,这里的不可控,是指国家意志级别的管理,已经无法通过政策手段,去对冲国家央行滥发钞票导致的各种经济乱象和风险爆发了。

  停滞性通货膨胀(英文:stagflation),简称滞胀或停滞性通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失业及通货膨胀(inflation)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

  通俗地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滞胀(stagflation)作为拼缀词起源于英国政治人物Iain Macleod在1965年于国会的演说。

  这个概念值得注意的原因,部分基于在战后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上,人们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不能并存,亦因为人们广泛认为滞胀与财政赤字一样,一旦开始就难以根治。

  通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通胀恐慌。

  而市场恐慌的出发点,是对货币政策的预期,担心货币政策收紧,导致市场资金量减少。

  这就导致了另一个可能引发经济危机的因素,通缩。

  绝对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在零值以下,即物价出现负增长,这种状态说明一国通货处于绝对不足状态。

  这种状态的出现,极易造成经济衰退和萧条。

  

  上周二(1月3日),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出现有记录以来的最大跌幅。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是衡量全球航运和经济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追踪运送干散货的好望角型、巴拿马型和超大型船舶运价的整体指数暴跌17.5%至1250美元,为1984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图片来源:网络

  BDI指数有什么意义?

  它是由几条主要航线的即期运费加权计算而成,反映的是即期市场的行情。该指数一向是散装原物料的运费指数,散装船运以运输钢材、纸浆、谷物、煤、矿砂、磷矿石、铝矾土等民生物资及工业原料为主。散装航运业营运状况与全球经济景气荣枯、原物料行情高低息息相关。

  

  图片来源:网络

  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无疑进一步印证了全球市场对经济衰退的忧虑。

  这是第一个值得关注和警惕的经济风险信号,BDI简单来看,可以理解成类似于中国的物流统计指数,这样大家可能比较好理解一些。

  物流指数下行,出现暴跌,先不用去谈供应端和市场的问题,实际上完全可以理解成为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商品流通出现了紧缩。

  说白了,就是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就是没钱了。

  

  2023年欧美面临衰退和滞胀的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全球性共识。

  全球经济持续走弱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另外一方面还是它固有的原因。

  毕竟全球从2019年就已经开始走弱,美国、日本、欧元区以及中国的制造业PMI指数都在往下走,总体是一个低增长、高震荡的时代。

  

  图片来源:网络

  2022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旧挑战不断涌现,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又一层阴影。

  2022年,接连不断的疫情冲击导致全球供应链恢复缓慢,供求矛盾加剧,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并传导至消费品价格,通胀压力持续上升。在全球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国际政策协调也陷入困局,各国救助政策的内在竞争性凸显,全球经济局势更加复杂严峻。

  这一年里,全球性高通胀“灰犀牛”来势汹汹,冲击国际贸易和投资,拖累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受疫情初期发达国家货币“大放水”后遗症延续、供应链恢复缓慢、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等因素影响,全球通胀水平持续上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通胀率达到几十年来最高水平,发展中国家通胀形势则更加严峻。

  

  2022年5月全球通胀行星图(图片来源:网络)

  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速将出现大幅放缓已成为共识。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11月发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全球经济2022年增速为3.1%,其中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长急剧放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2%,其中发达经济体预计将增长2.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预计将增长3.7%。

  世界银行6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则预计,全球增长率将从2021年的5.7%大幅放缓至2022年的2.9%。

  不少分析指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导致年初以来经济增长预期一路下滑,由于结构性问题短期内难以改善,未来经济增长前景还将继续受到影响。

  面对持续的高通胀压力,2022年以来,多国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持续上调利率,“加息竞赛”的浪潮席卷全球。

  根据各央行官网消息及Wind数据等不完全统计,2022年共有约60家全球主要央行实施加息,累计加息超300次。

  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是此轮激进“加息潮”的主导者。

  2022年3月以来,美联储已连续七次上调利率水平,累计加息425个基点。

  2022年7月至今,欧洲央行连续四次加息,共加息250个基点。

  英国央行、澳大利亚央行、韩国央行等2022年也已多次加息,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匈牙利央行等都曾单次加息100个以上基点。

  为遏制通胀加剧、资本出逃、本币贬值,新兴市场经济体也被迫进入加息通道。

  巴西央行2022年加息五次,累计加息450个基点。

  印度央行年内加息五次,累计加息225个基点。

  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暴力加息行为,如阿根廷年内加息九次,累计加息3700个基点,6月乌克兰大幅加息1500个基点,津巴布韦更是激进加息12000个基点。

  激进“加息潮”正导致全球经济风险上升。

  随着全球同步快速上调利率,流动性显著收紧,资本开始逃离股票等风险资产,转而流向其他避险资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对遏制经济增长前景的“副作用”开始显现。

  滞胀所需要的一切条件,至此,对于很多国家,特别是通过加息试图遏制恶性通胀的国家和经济体,已经全部具备。

  在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不断攀升,加剧了市场对全球经济前景的担忧。许多机构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将延续低增长态势,且增速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在增大。

  随着增长疲弱叠加通胀高企,全球经济可能出现“滞胀”,在更糟糕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经济衰退。

  这其中备受关注的,还是美国和美联储的情况

  预期美联储2023年一季度可能还会加息两次,缩表可能还会继续。

  2023年美国经济走势恶化的概率不大。

  美国的问题就是2023年的经济可能会进一步减弱,如果通胀下行速度比较慢,那它还会继续收缩,如此,经济的下行压力还会存在。

  加息和高利率,就是硬着陆,连带着拉着全世界美元体系关联的国家一起进入泥坑。

  主导权,就在美国自己的手上。这就是一个胆小鬼游戏模式:谁先憋不住闭眼,谁先输的游戏,2023年,最大的不大确定性,就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阵营,谁先来这么一哆嗦。

  

  2023年中国经济,在疫情防控调整新常态的全新开局,并不容易。

  这不是丧气话,而是基于现实出发的良心话。

  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出发,看清中国2023年经济现实的压力情况:

  从周期来看,中国的长期压力在内需,短期压力在外需。

  最大的问题还是结构性问题,是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

  扩内需,促消费的主线已经非常明确,但是中国的最终消费,也就大家习惯所称“三驾马车”当中的消费,对GDP的贡献比重不仅长期低于发达国家,也显著低于发展中国家。

  

  图片来源:网络

  两个最现实的问题摆在台面之上:

  第一个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这不是什么秘密。

  不管是消费券还是直接发钱,本质上都是让政府负债,拉动居民消费,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消费券发放虎头蛇尾的本质所在:钱袋子不够鼓,只能意思意思,而且而这个意思实在没多少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就是居民部门经历三年疫情对信心和预期的冲击,导致了有消费能力的不想买,有消费需求的买不起。从房子,到车子,再到日常消费,中国消费市场明显需要时间和过程去扭转防御性心态。

  地方财政困局+因为储蓄导致的市场流动性不足,中国实际上也遭遇了通缩风险出现以前的所有因素到位的挑战。

  中国2023没有太大的通胀压力,但是如果就业问题一直解决不好,居民部门收入提升无法快速实现,居民负债表得不到真金白银的修复,那国内的消费就很难启动。

  大家更多地存钱,都不花钱,可能有疫情的原因,也有感到生活保障不完善的问题,认为未来前景不明朗。

  所谓提振信心,主要是提振企业家的信心、投资者的信心和消费者的信心,光体制内写文件的、喊口号的表示有信心,恐怕还不够。

  当然也不是什么各路所谓的专家领导各种不着边际,还容易引发民愤的馊主意能起到什么作用的。

  看清现实风险,很重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稳定经济,非斯须之作,三年疫情防控给中国基数庞大的基础群体和老百姓带来的经济损失没有得到修复以前,就算市场政策底到位,对于消费的刺激可能都没有什么实质性效果。

  

  文章最后,从一个普通中国人,基础的经济个体角度,谈谈几点个人对这篇文章中梳理分析的几个动向和信号,所带来的思考和观点。

  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各位读者朋友讨论和思考:

  1.对于2023年全球经济大环境,不要过于乐观,更不能盲目乐观。

  真正的压力和风险,可能在2023年下半年出现。这也是为什么新年伊始,中国国家就急迫在消费拉动上频繁表态和进行公开呼吁的原因。

  2.理性的去看:2023年的中国出口压力也比较大了,能够保持较低稳定的增长就很不错了。

  实际上2020年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持续高增长,是存在错觉效应的。

  严格意义上说,其实从2018年开始(中美贸易摩擦),外部需求其实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行态势了,三年疫情期间,各个国家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中国的出口强劲依托在他国政府的补贴基础上,而随着2022年下半年开始,“货币扩张”对应补贴没了(美联储加息开始发挥威力),后续不可能再期望别的国家继续保持刺激国内经济的势头,必然的结果,就是经济下行,那中国的外需肯定不足。

  3.2023年一季度,有中国的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可能会迎来一个消费拉动的小高潮,但是真正决定中国2023年经济走向和发展情况的时间段,应该会在第二季度,特别是五一小长假的表现,至关重要。

  4.要对2023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大环境恶化和风险爆发的威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现实应对。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必然的经济悖论:在外围风险没有确定性落地以前,实际上中国并不具备放开手脚,全面拉动的空间和可能。

  在暗流涌动中守住安全底线,谨慎前行,这必然是从国家层面会选择的模式。

  5.要对扩内需,促消费的难度有个清晰的认知:

  扩消费的核心在于居民收入能不能提高。

  这是一环扣一环,收入增速不行了,消费再要起来也很难,增加中低居民收入就需要结构重构,改结构就要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动蛋糕是很难的。

  不进行某种程度的“结构性调整”,就直接刺激消费,相当于直接把债务往居民部门转移,而当下中国居民部门的问题不是想不想消费的问题,而是没有钱的问题。

  这是不是有良知,尊重事实和现实的表达?

  接下来,要么地方政府赤字率提高,真金白银撬动居民消费,诚意到了不用喇叭喊,花钱这事情不用人教;

  要么,就要看国家如何进行结构性调整,鼓励高消费,鼓励有钱人敢消费,这样才能让手头拮据的普通百姓增加收入,让余粮不足的地方政府增加收入。

  这么一看,其实都不容易,所以,2023年中国经济依托消费拉动,方向是对的,但是这个过程注定是缓慢,艰难,而又充满难度的。

  态度不变,主线清晰:

  2023年,值得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但是同样也需要谨慎和理性去面对现实和过程。#经济#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