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间故事:许村的福泉古井和环泉古井的来历

  昨天我们说到许村五院士和一家出五博士的故事。许村到现在还流传着很多传奇故事。今天给大家介绍许村的两口井,从中我们可以感受许村的一些文化特质。其一是福泉古井,其二是环泉古井。

  

  福泉古井坐落在歙县许村镇十里长街中心地段的一处丁字街口。该井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和嘉庆十七年(1812年)两次进行修理,上30公分见方的“福泉”两字,一直保存至今,字迹仍清晰可认。井有不少特异之处:一年四季,水位平稳,升降不大;数百年来,水质纯净,清可见底,味醇香甜;无人提水,水位不升,提水人多,水位不降。现今仍是许村中街各村民生活用水的主要场所。

  

  福泉井的来历,曾有一段故事。相传,许村人许伯升跟随刘伯温起事,朱元璋登基后,他即在京城应天府(今南京)任职,其他兄弟四人也在军旅任职。洪武二年,其在家闲住的六弟许周安时年24岁,因病早逝,妻胡氏才20岁,已经怀孕在身。许伯升日夜兼程赶回家中,为其六弟处理好丧事。之后不久,弟媳妇生下一侄儿,取名天相。许伯升根据弟媳胡氏的闭门养生,专心教儿的意愿,为避免是非,便在其居室之处,加砌高不可望的围墙一道。大门每月开三次,由专事筹办生活用品的老媪外出。并凿井于内,名曰“福泉”,专供家人所用,与外界隔绝。

  福泉井于胡氏并不幸福,它伴随胡氏母子及家人度过漫长的清贫、凄凉的岁月。胡氏凛凛冰霜,52年未出家门一步,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病故,时年72岁。

  胡氏死后,大伯许伯升已调任福建汀州府任知府,后病故于官舍,其子许天相也外出为官,但每年都回乡省亲。

  许天相见邻里乡亲吃水用水,都从很远的大河里提取,十分不便,遂将居屋西北角围墙拆毁一角,使福泉井放于墙院之外,供村人共用。福泉井终谋众人之福,从此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福泉之井。

  

  另外一口井为环泉古井。

  环泉古井位于歙县许村镇泉泽十字街口。建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关于它的来历,世代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许村人许仕达当年任礼部司务期间,处事果断,为官清廉,深得赏识。癸丑年赐上方剑,授金印,代君出巡鲁地。鲁北故城薛公子(薛卓),依仗父亲在京为刑部尚书的势力,横行乡里,许仕达依法杀了他,除掉故城一害,声威大振,有许青天之称誉,因留任山东为布政司使。许病故于官舍,灵柩运回许村,暂停于水口九鸟庵边。孰料薛家为报杀子之仇,派人潜入许村,深夜开棺盗去许仕达首级。朱翊钧皇帝得知后,命严加追查,下旨赐金千两,铸许之头,以成全尸。许仕达之弟媳(许仕绩之妻)汪桂云,见识过人,提出若以金造大伯之头,易招毁坟破棺盗首之祸,不如将皇赐用于建祠立庙掘井,既便民众,又永享后人祀拜。众纳其谋,由檀香木雕头下葬于村西南王东山中,曰“布政坟”。此坟现保存完好,地名也随之改叫“布政坟”至今未变。于许仕达家宅之侧,建西歧宗祠敬恩堂,树许公牌位,镌刻碑文8块,历数其功。祠前街口处,建水井一口,“环泉井”,供民众取用。

  环泉古井的构造,与一般水井大同小异,只是规模大些,井台铺设大石板,井圈围两人合抱,可容数十人汲水。水质纯洁香甜,清可见底。水位平稳,即使在山洪暴发季节,水位不升,大旱之年,水位不降。据说此井水与长江水流有关系,因此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9年)到民国26年(1937年)的300多年中,许氏家族年年除夕,都要测量此井水位、水质,详加记录,送往芜湖航运机构。

  出于对许仕达的敬仰,每逢节日,许村人都要在“球泉井”边祭祀许仕达,吃水不忘挖井人。

  

  福泉古井似乎在向我们再一次展示徽州女人的另类命运,而环泉古井在告诉我们古徽州男人的一种气节。历史,总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启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