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刘雯”火了!他拍性感写真,被骂3年,却穿女装上了央视…

  前些天,庾澄庆和伊能静的儿子又因为扮女装上了新闻。

  不出所料,仍是骂声一片:

  “变态、人妖、丢人现眼、伤风败俗、童年不幸……”

  你能想象到的污秽不堪,都泼在了孩子身上。

  很奇怪。

  人人都希望社会开放包容,却不允许“少数人”展示自我?

  

  益美君想到另一个被骂了几年变态的男人:

  雯方。

  

  最近他受央视邀请拍了条微纪录片——《我,独一无二》。

  人们惊讶地发现:

  从人人喊打的“小丑”到个性十足的艺术家,他竟一步步走上主流舞台,影响着当代人的自我表达。

  母亲走后,雯方穿上女装、留起长发

  雯方原名屈闯,生在陕西农村。

  他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男人。

  只是,他的长相不够主流,他的审美跟多数男人不太一样,他的外在气质也不像他的名字那般强硬。

  于是他给自己取了这个更符合内在气质的名字。

  “雯”和“方”来自他最喜欢的两个人,也代表着热爱的行业:

  超模刘雯,和一位叫方方的美妆博主。

  一个喜欢美妆、走秀、艺术摄影的西北汉子?

  这种强烈的反差感在他小时候就已经存在。

  他常常被同龄人羞辱、打骂,就因为“长得丑还娘炮”。

  但就像有的人天生对科学、文字、音律感兴趣,雯方只是喜欢穿衣打扮。

  

  长大后的雯方选择了平面设计专业,他觉得总算跟美沾点边。

  但后来为了生计,他做过销售、保安、保洁,甚至误入传销组织。

  好不容易正常工作几年,攒了些钱,妈妈却患上癌症。

  雯方真正开始做自己,便始于此。

  他眼中的妈妈保守、传统,为别人奉献一生,就是没有为自己活过。

  生命最后时刻,妈妈想为自己做点什么,却不知从何做起。

  几十年如一日,个性早已消磨殆尽。

  

  这让人怜悯,更令人悲哀。

  雯方觉得:

  既然来世上走一遭,就不能活成那样,不能让自己后悔。

  

  2018年,雯方听到大学同学的建议后开始做仿妆。

  除了工作,剩余时间他就回到合租房里,拿着捡来的化妆道具,边学边试,模仿各路明星。

  他那部卡顿的智能手机里,存了上万张照片,都是他的学习资料。

  再加上一台随时都会宕机的破笔记本,便是他全部的创作工具。

  至于服装、首饰,基本上靠捡和蹭。

  比如破床单、塑料袋、花草树木、锡箔纸、垃圾堆里废弃金属、羽毛……

  这“受益”于幼年困顿,他总能在垃圾堆里找到美。

  

  2019年,雯方靠一组仿妆刘雯的照片火了,微博话题热度过亿。

  或许是命运,也或许是坚持热爱收获了回报。

  最后让他火的,竟还是最喜欢的刘雯。

  只是,第一次爆火便招致来误解。

  

  大部分人都以为雯方是又一个哗众取宠的小丑。

  刻意用长发、女装、怪异的面庞博眼球。

  但事实恰恰相反:

  雯方以前是短发,为了造型和创作才把头发留长。

  穿女装,是为了传达“美不分男女”的理念。

  很多人问他,是不是有性别认知障碍?

  雯方回答,以前没听说过这个词。

  他想了想又回复了一个更确切的答案,至少自己现在不是。

  雯方从没想过标榜身份特殊,为自己的行为找个借口。

  难道普通人就不能这样表达自己吗?

  雯方是网红里为数不多的清流,更是一位有着清晰的自我表达的艺术工作者。

  

  雯方红了,但他不接受这样的红

  安迪·沃霍尔曾说,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

  所有人都以为雯方也是奔着那15分钟去的,收割流量,圈钱退场。

  那时的确有很多人找上门蹭热度。

  但雯方很清醒,除了能帮助他走进时尚圈的合作,其他一一拒绝。

  他不接受这样的红。

  

  那次之后,没有几个人真正关心他的后续。

  但雯方一直坚持理念搞创作,不仅仅是模仿。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住在那间幽暗的出租屋里,学习、钻研、拍摄……

  不仅如此,他选择回到农村老家,把自己放进一个更闭塞的环境里。

  按理说,大城市有更多资源,能提供更包容的生活环境。

  但雯方说,自己从小在乡村长大,灵感也源于乡土。

  他甘愿接受村民们的审视,去田间地头与熟悉的清风、泥土作伴。

  

  在老家,雯方创作了一系列风格鲜明且震撼人心的作品。

  比如,在残垣断壁间复刻敦煌壁画;

  

  在茫茫戈壁里,独自妖艳绽放;

  

  沉浮荷花池中,用躯体演绎一朵白荷……

  

  通过这些作品,雯方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破败廉价风格”。

  他最擅长的,就是使用简单道具营造氛围。

  其中大多是他捡破烂得来的;

  有些是粉丝寄来,既不名贵,也不是什么限量大牌;

  有的则是父亲陪自己用废弃木材手工制作而成。

  

  如今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农村老家取景拍摄。

  破败的老厂房中、坟地旁、大河边……

  这些普通场景被他一一变成时尚大片诞生地。

  

  这几年,从猎奇到品鉴,有不少人静下心来看雯方的作品。

  他社交账号的留言、私信,也慢慢从谩骂变为欣赏和鼓励。

  很多人透过雯方审视自己,他做了普通人不敢做的事。

  三个字概括:

  做自己。

  对此,雯方也把自己视作“从黑屋子里沿着光走出去的人”。

  在他看来:

  很多人活着,却不是真正地活着。

  就像自己的妈妈,人生没有一刻顺遂过内心,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而自己是普通人中较早走出来的那个,希望把这种观念传递给更多人。

  “万物皆可高级”,万物包括我们每个人

  时至今日,雯方想表达的东西仍不为多数人认同。

  毕竟艺术总是小众的。

  可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亲身示范如何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教人认识自己。

  这又是普世的。

  这是雯方最可贵的品质,也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

  一个过着贫苦生活的乡村青年,把理想和热爱融进了生活。

  尤其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反消费主义激烈碰撞的年代,雯方成功活出了自己的风格。

  拍摄那组敦煌题材的照片时,他一边整理着手里的破布,一边讲出了那句“万物皆可高级”。

  

  当然,高级不是传统意义的高级。

  万物也包括每个人,包括他自己。

  一件垃圾都可以被赋予意义,被重新表达,被光影永久纪念。

  人为什么不可以?

  自我为什么不可以?

  一个人活一世,等到生命最后便会发现:

  人生真正让人留恋的,是我们的个性,还有个性带来的一个个精彩瞬间。

  歌德说:

  “大众,不分贵贱,都总是承认:

  众生能得到的最大的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

  表达自我本该是人的天性。

  可我们更乐于标榜自己的普通,或是标榜身上的行头,而非标榜个性本身。

  我们距离认识自我,好像还有段距离。

  

  也如雯方所说:

  “你得先认识你自己,然后才能走出去。”

  图片、素材来源:

  1.CGTN微纪录片《我,独一无二》

  2.《局外人》

  3.B站、微博@雯方WenFang

  出品|益美传媒

  作者|青铜